“我想有个家,一个不需要太大的地方。”
《我想有个家》的创作过程,和歌手潘美辰的个人经历息息相关,当年她离开父母、离开花莲独自去台北读书,半年内搬过三次家,一度几天都待在出租屋里吃泡面为生。过往困苦的生活经历,让潘美辰更加感受到“家”的温暖和重要。
其实,从历代王朝史书到如今的各类文艺作品中,足以得见国人对“家情感”的依赖,以及由此衍生出家风、家训等,使传统的“家文化”代代流传。
即使到今天,传统的“家文化”随着时代进步有了新的变化,但有血缘纽带联系的父母子女、兄弟姐妹们仍然是最牢固的情感关系,“家”也仍然是游子和长辈们最具温情的彼岸。
最简单的一顿团圆饭、一次围炉家宴背后,家的温暖与亲情绵延不断。
家风传承:从史记到家书
从史书中看“家文化”,古人极为看重“家训”与“家风”的传承。
正如《礼记·大学》里的名言: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家”是一个人最早学习文化的“学校”,只有人学会“齐家”、通过家的教育和环境得到良好的修为和品性,才有能力去社会上实现成就。
因此,无论历朝历代的帝王君主、士大夫家族,以及平民百姓,都极为重视对后代德性的培育和传承。
在上古时期,《史记·五帝本纪》就记载了黄帝至舜帝的家族事迹,尤其是黄帝家族规定的如何与世间万事万物相处的“家训”,包括如何与自然相处、与他人相处等。
《五帝本纪》中对家族“劳勤”“节用”“孝慈”“为善”“去恶”等品性的强调,已经具备了往后传统“家文化”中要求后代磨砺与传承的基本元素。
不过,在近现代以来的多次文化运动下,传统“家文化”也有了新的解法,家风、家训很少被提及,但源自家庭的深厚情感从未淡化,并且通过书信等形式传递出来,同样代表了不同家庭的价值观念。
历经不同的时代流变,每代人对家族、家庭的定义各有不同,家训、家风往往也被年轻人所忽视,但不可否认的是,每个人走上社会后的处世逻辑和思维方式,都已经深深地打上了家庭的烙印。
这正是家文化源远流长的题中应有之义。
当然,无论家文化如何变迁,无论传统的家训家风还有多少能留存下来,家文化中那团聚的温情与血脉感情,是最深厚也是最朴素的。
家宴团圆:最朴素的家情感
从古代的史书家训,到近代的家书往来,再到现代,国人对家文化的寄托与温暖,汇集到歌曲、影视剧中,形成了如前所述的《我想有个家》等经典歌曲,还有《我爱我家》《家有儿女》等脍炙人口的影视作品。
不过,由外向内,具体到每个家庭,家情感的延续与传递,往往都在最简单、最朴素的柴米油盐酱醋茶里。
中国饮食之所以成为文化,不仅是因为食物本身的博大精深,更是在饮食中蕴含了礼数、教义等传统文化,还有最郑重的家族团聚之情。
今时今日,家文化与家情感确实有所淡化,奔波忙碌的城市生活让家人们在平日里无暇团圆,但每当重要节日之时,或者特别具有仪式感的餐饮场合,饮食的温情与烟火气一样蒸腾。
比如,东北的家人团聚可以围坐在炕上吃地锅鸡;比如,广东一到过年时亲人相聚,早茶店里都是人头攒动。
再比如,大江南北都喜欢的围炉涮火锅、吃烧烤,让家人团聚有了更多的暖意。
家住南京的文睿(化名)就告诉笔者,她和父母虽然都在南京,但并不住在一起,每到周末她都提前在锅圈下单买好火锅食材,然后去父母家涮火锅吃。
试想一下,周末时子女在锅圈下单购买各类食材,还可以免费租用电热锅,然后一家人围炉涮锅,诉说着生活中的趣闻轶事,烟火气在家中蒸腾环绕,而不变的正是家人之间深厚的亲情与陪伴感。
团聚的温情背后,是锅圈食汇等企业为新时代“家文化”的传承发展做出探索的初心。
据笔者了解,自2017年成立以来,锅圈食汇从火锅、烧烤食材领域入局,目前在全国近9000家门店提供700多种产品,让消费者在家里就能品尝到“好吃不贵”的各类食材。
比如,锅圈食汇的一款烧烤食材——羊肉串,均是选自全程草饲喂养的小羔羊肉,肉质本身就肥嫩鲜美,锅圈再将羊羔肉剔骨切块后撒上孜然、花椒、小茴香等香辛料并采用低速长时间滚揉工艺腌制羊肉,最后再由工人手工穿串,对不符合标准的羊肉块再次做筛选。
对优质食材的不懈追求,源自锅圈食汇持续深耕供应链。在上游,锅圈投资建设了澄明食品工业园,正在将其打造为中部最大的火锅食材生产基地,并且锅圈一直从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优选好食材,包括来自云南的竹笋、来自河南的滩羊肉,来自新西兰的鹿肉,来自非洲的墨鱼等。
同时,借助数字化工具,锅圈拥有锅圈商城APP、小程序,以及外卖平台和B2C平台等线上销售渠道,能让消费者更快捷、便利地购买到好产品。
近日,正值全国气温骤降、又是世界杯比赛日期间,锅圈特别推出“火锅大荟萃”六大火锅派系套餐,包括川渝麻辣锅、京派清水锅、泰式冬阴功锅等,为消费者提供多元选择。
当火锅的锅气在家中升腾,家人们不仅能品味到锅圈食汇上的精品食材,更能在蒸腾的烟火味儿中体味团聚的温情,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让整个冬天都多一份暖意。
正如《舌尖上的中国》里的那句话:
“家,生命开始的地方,人的一生走在回家的路上。在同一屋檐下,他们生火、做饭,用食物凝聚家庭,慰藉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