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彭的灿烂笔记
编辑|小彭的灿烂笔记
声明:本文陈述内容参考的“官方信息来源”,均赘述在文章末尾,感谢支持。
【前言】
2025年3月4日,李嘉诚家族旗下长江和记实业宣布以228亿美元的价格,将全球43个港口资产出售给美国贝莱德财团。
这一消息迅速引发轩然大波,尤其是涉及巴拿马运河两端的巴尔博亚和克里斯托瓦尔港口,更被外界视为“中美博弈”的关键筹码。
一时间,舆论场中充斥着对李嘉诚的批评,认为他“唯利是图”“背叛国家利益”,甚至有人断言此举将让中国航运业“被卡脖子”。
而事实真的如此吗?李嘉诚卖掉几个港口,就能拿捏中国?在这场交易中,最大输家究竟是谁?
【李嘉诚卖港口:商业行为还是政治博弈?】
巴拿马运河是全球航运的咽喉要道,承担着全球6%的海运贸易量,对中国与拉美国家的贸易尤为重要。
2023财年,中国通过巴拿马运河的货物总量超过6400万吨,占比高达22.7%。
因此李嘉诚出售巴拿马运河两端的港口,被许多人解读为“将战略要地拱手让给美国”。
而这种观点忽略了一个关键事实:港口的所有权并不等同于运河的控制权。
巴拿马运河的主权属于巴拿马政府,港口运营商仅负责货物的装卸和仓储,无法干预船只通行或运河运营。
换句话说,即使美国财团控制了港口,也无法直接“卡住”中国船只的脖子。
从商业角度来看,这笔交易对李嘉诚家族而言是一次成功的套现。
交易总价高达228亿美元,远超市场预期,且长和集团将获得超过190亿美元的现金收益,极大优化了其资产负债结构。
除此之外,长和保留了香港和内地的港口资产,如盐田国际和香港国际货柜码头,这些资产贡献了港口业务近60%的利润。
更重要的是,这笔交易反映了李嘉诚家族的战略转型。近年来,长和集团逐步出售海外资产,包括欧洲的电信基础设施和英国的商业地产,转而布局5G通信、健康科技等新兴领域。
这种“去重资产化”的策略,旨在应对全球经济周期的变化,而非单纯的地缘政治考量。
要知道,李嘉诚旗下的和记黄埔长期在全球港口领域深耕细作,构建起庞大的港口帝国,而此次交易堪称规模宏大,涉及多个关键港口。
其中,位于巴拿马运河两端的港口尤为引人瞩目,这些港口如同全球航运网络中的关键节点,连接着大西洋与太平洋两大水域,承载着海量的货物运输。
买家是以贝莱德牵头的财团,交易金额高达数十亿美金,如此巨额的交易在全球港口交易市场都掀起了不小的波澜。
除了巴拿马运河的港口,交易还涵盖了在欧洲、非洲等地的部分重要港口,这些港口在各自区域的航运与贸易中都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最大输家是谁?美国并非赢家】
尽管李嘉诚卖港事件给中国带来了一定的短期挑战,但从长远和整体来看,中国并非最大输家。
中国拥有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庞大的国内市场,这使得中国在全球贸易中具有强大的韧性。
中国积极推进的内循环和外循环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能够有效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
同时中国在科技创新领域不断发力,通过提升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等方式,进一步增强自身在全球贸易中的竞争力。
而且中国在全球港口布局和贸易航线建设方面的持续投入,已经形成了多元化的贸易物流网络,不会因个别港口的变动而伤筋动骨。
表面上看,美国通过这笔交易获得了巴拿马运河港口的控制权,似乎在中美博弈中占得先机。
特朗普政府一直将巴拿马运河视为“美国重要国家资产”,甚至扬言要“收回”运河控制权。
而这种“胜利”更多是象征性的,而非实质性的……
港口运营权的转移并不会改变巴拿马运河的主权归属,并且美国通过商业手段获取港口控制权,反而暴露了其在全球霸权中的局限性,只能依靠资本运作,而非真正的战略优势。
而在这场交易中,真正的输家或许是巴拿马和全球化本身。
巴拿马运河的运营权原本是中巴合作的重要象征,而港口的易主意味着这一合作项目的终结。
对于巴拿马而言,这不仅是一次经济上的损失,更是一次政治上的妥协。
除此之外,这笔交易也反映了全球化的倒退。在特朗普政府的“美国优先”政策下,全球供应链正被政治化,商业行为被赋予了过多的地缘政治色彩。
这种趋势不仅损害了全球经济的效率,也加剧了国际关系的紧张。
【中国的应对策略与底气】
在港口布局上,中国早已未雨绸缪,近年来,中国积极推进 “一带一路” 倡议,在全球范围内参与投资、建设和运营多个港口。
在东南亚,中国投资建设的瓜达尔港,为中国与中东、非洲的贸易往来开辟了新通道,极大地缩短了运输距离,降低了运输成本。
在非洲,中国参与建设的蒙巴萨港,有力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同时也为中国与非洲的贸易合作提供了更坚实的物流支撑。
此外,中国强大的海军力量为远洋运输保驾护航,有效保障了海上贸易航线的安全。
在国际贸易结算方面,中国大力推广人民币结算,降低对美元结算体系的依赖,减少因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带来的风险。
这些战略布局彰显了中国应对外部挑战的底气和实力,使得中国在面对李嘉诚卖港事件时,有足够的能力化解潜在风险。
面对李嘉诚的交易,中国表现出极强的战略定力,国务院港澳办转载的评论文章强调,任何交易都应考量国家利益,但并未对李嘉诚的行为做出直接批评。
这种冷静的态度,反映了中国对自身实力的信心,无论是经济还是地缘政治,中国都已具备足够的韧性,无需过度担忧个别商业行为的影响。
【李嘉诚此举的背后考量】
其实从商业角度看,李嘉诚一直秉持 “低买高卖” 的商业原则。
在过去多年,和记黄埔在全球各地收购港口资产,经过精心运营,提升了港口的价值。
随着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港口资产的估值也在不断波动。
此时出售部分港口资产,能够实现资产的高位套现,获取巨额利润。
此外,近年来全球政治局势不稳定,一些地区的政治风险不断上升。
李嘉诚可能出于规避政治风险的考虑,选择出售在某些地区的港口资产,将资金转移到相对稳定的领域或地区,以保障资产的安全和保值增值。?
特朗普政府时期,推行了一系列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对全球贸易格局造成冲击。
在这种背景下,李嘉诚在海外的商业布局可能面临更多不确定性和政治压力。
特朗普政府可能通过各种手段对外国企业在美及相关地区的资产进行干预。
李嘉诚出售港口资产,或许是受到了来自美国方面的政治施压。
此外,国际政治局势的复杂多变,如地缘政治冲突、贸易摩擦等,也使得李嘉诚需要重新审视其全球资产布局,以降低政治风险对企业的影响……
【结语】
李嘉诚出售港口的事件,再次引发了关于商业与政治边界的讨论,毕竟在全球化退潮、地缘政治升温的背景下,商业行为往往被赋予过多的政治意义。
但真正的商业逻辑始终是追求利润与效率,而非服务于某一方的政治目标。
在这场交易中,李嘉诚家族通过套现实现了战略转型,美国获得了象征性的“胜利”,而真正的输家是巴拿马和全球化本身。
至于中国,早已通过“一带一路”等战略布局,掌握了应对变局的主动权。
因此,与其过度解读李嘉诚的行为,不如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未来,在全球化的新格局中,中国将继续以开放与合作的态度,迎接挑战,把握机遇。
参考资料:
京报网在2025-03-18关于《李嘉诚卖港口,李家超、梁振英回应——》的报道
金融界在2025-03-18关于《香港首富李嘉诚突发!旗下上市港股长和突然跳水,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回应李嘉诚卖43个港口》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