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报仇,十年不晚”,这句好用在宁王家族身上恰到好处;大明建国初期,明太祖朱元璋分封诸王,令其拱卫边疆,而他的十七子宁王朱权则被分封到了大宁(今内蒙古一带),是抵御北元的最前线,与四子燕王朱棣的北平府也相隔不远。
按理来说,只要大明不亡,朱权的子孙将可以永世镇守此地;然而一场“藩王叛乱”最终改变了他的命运,也改变其子孙后代的命运。
公元1398年,朱元璋驾崩,其孙建文帝朱允炆继位;为了巩固自己的帝位,他在这一年开启了“削藩”之策。
短短一年时间,朱允炆就连削了周、齐、代、岷与湘五位藩王;这一举动最终逼反了他的四叔燕王朱棣,加快了“靖难之役”的步伐。
由于朱棣的实力有限,无法与强大的中央王朝相抗衡;他决定联合宁王朱权,共同反叛。
当时宁王手中有8万精兵,其麾下的“朵颜三卫”更是骁勇善战;唯有借助他手中的兵马来抵抗朝廷大军,或许胜算会更大些。
带甲八万,革车六千,所属朵颜三卫骑兵皆骁勇善战。——《明史·诸王列传》
为了得到这个弟弟的帮助,朱棣可谓是用尽了手段;他寻找机会将朱权一家全部抓获,将其扣留在北平府。
在一系列的威逼利诱之下,宁王朱权最终也只能高举反抗大旗,同时朱棣也给出了一个承诺:将来若得了天下,兄弟二人平分。
燕王谓权,事成,当中分天下。——《明史·诸王列传》
后来燕王朱棣果真打进了南京城,并登上了皇位;等到他坐稳江山之后,很快便忘了承诺,直接将宁王朱权贬到了南昌,并剥夺了他的兵权。
朱权告诫自己的后世儿孙,千万不能忘了这般奇耻大辱,若有机会将来一定要报仇;仇恨的种子就这样埋下了。
从明成祖朱棣篡位到明孝宗朱祐樘继位,大明已经运转了100多个年头,而且历经了七位皇帝(朱棣这一脉);在这期间,大明虽出现了一些动乱,但第二代宁王朱奠培与第三代宁王朱觐钧始终都没有找到雪耻之机。
直到第十位皇帝明武宗朱厚照登基,第四代宁王朱宸濠才等来了机会;“靖难之役”的余晖历经了一个多世纪都未曾散去,可见宁王一家恨透了朱棣。
历史上的朱厚照贪图享乐,不理朝政,结果导致朝政腐败与社会动荡。
在这种情况下,宁王朱宸濠觉得为先祖洗刷耻辱的时机已到,于是贿赂朝中大臣恢复了王府的护卫军,之后开始暗中招兵买马,扩大势力,准备一雪前耻。
公元1519年,蓄谋近十年的宁王朱宸濠聚集了十万叛军,准备顺江而下,一举拿下大明的陪都南京。
如果此战顺利的话,那么大明王朝将会失去半壁江山;但很不幸运的是,他遇上了一个不世出的大才——王阳明。
南昌是宁王朱宸濠的大本营,时任南赣巡抚的王阳明决定采取围魏救赵的方法,直接率兵攻打南昌。
首尾难以兼顾的朱宸濠,只能回师救援,双方在鄱阳湖上展开大战;就这样,一场危害社稷的叛乱,王阳明仅用35天就平定了。
最终,宁王朱宸濠被处死,封地也被废除;倘若他能从祖辈的阴影中走出来,一笑泯恩仇,并与自己达成和解,想必朱宸濠的前途也不会太差;遗憾的是,王阳明最终浇灭了他心中的怒火。
这本是一个甘于清享富贵的太平王爷,却因祖辈的恩怨而误入歧途;宁王朱宸濠的悲剧命运,完全是咎由自取,怨不得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