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学习路上最大的坑是什么

七陆书法 2025-04-15 07:44:55

很多人学习书法无法坚持下来,还有很多人学习书法没有长进,这些问题其实都源自当今书法教育的一个巨大的错误,这个错误严重误导了书法学习和创作,但是却被普遍认同,甚至很多知名书法家都秉持着这种错误观点,难怪崔寒柏会说很多书法专业的博士生都不会书法。

书法学习的第一步就是临摹,或者对临或者描红,无论哪种方法,基本都是用字帖当中的笔画形态去领悟笔法,也就是用毛笔去描绘笔画形态,这就从一开始就掉入了一个巨大的坑中。

到底该如何理解笔法,目前普遍的观点是笔法是为了笔画形态服务的,也就是说熟练使用正确的笔法能够写出近乎完美的笔画形态,为作品提升观感。

其实这是一种严重的错误认知,笔法绝非为描绘画笔画形态而形成的,笔法的本质是为了流畅书写,正确的笔法是要在写完一笔以后,毛笔能够回归初始状态,方便去写下一笔。

经常能够看到很多书家在创作中频繁舔笔,其实就是因为对笔法的错误认知,无法在书写中调锋,只能用舔笔代替调锋。

当今书坛都在追求韵致,但是为什么大多数书法家都写不出韵致,就在于对笔法的错误认知,导致作品气韵不连贯,没有连贯的气势,哪来的韵致。

这种错误认知导致很多初学者临帖时,将注意力完全放在笔画形态的模仿上,以为笔法就是描画出与字帖相似的线条。

这种本末倒置的理解,恰恰阻碍了对书法本质的掌握。最终的结果就是笔画和笔画之间完全独立,字与字之间也缺乏联系,感觉哪哪都挺像,但是作品整体就是不够紧实,其原因就在于无法正确使用笔法来贯通气势。

书法流传了几千年,书体经过多次演变,每次演变的核心都不是为了让字更好看,而是为了方便书写,所以书法从古就非常注重书写效率,不会为了美观而降低书写效率,那么笔法的发展也必然是为了方便书写,而非塑造美观的笔画形态。

古人对笔法的运用也必然是为了提升书写效率,蘸一次墨尽可能的多写几个字,这就需要在书写时频繁调锋,而不会写一笔舔一下笔,用舔笔代替调锋。

王铎的一笔书气贯长虹,其调锋技巧炉火纯青,就是正确使用笔法的结果。颜真卿的《祭侄文稿》真迹也证明了古人书写不会频繁蘸墨和舔笔,一笔写一段话,即便墨写枯了,也不会出现干燥的笔画,这都源于正确使用笔法后能够及时调锋的原因。

当今人学书纠结外观细节,一个虚尖都值得写一篇论文,来探究作者当时是怎样用笔才形成这个效果,然而却不去研究为什么这样用笔,这样用笔对书写有什么帮助,所有研究都浮于表面,更多的也只是哗众取宠。

书法不同于其他艺术形式,它是有很高实用性要求的,这种实用性要求才是书法的真谛,而非当前普遍追求的夸张的艺术展现力。

任何低效的书写方式都促使书法偏离实用性本质,将书法带入描绘画的误区,对于笔法的认知错误,误导了很多初学者,让很多人从一开始就踏入了难以跳出的坑。

0 阅读: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