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晓培
“你冲上去的时候,不知道什么时候是下坡的,你看不到那个顶。等到顶的时候,马上就是一个下坡。就跟创业一样,今天一帆风顺,明天可能来了一个大风暴,后天可能又变好了。”
见面那天,杨宇智在一条曲折的、不断上坡又下坡的道路开车的时候,觉得自己这两年来的创业路程,就是这样的。有那么阵儿感觉快要坚持不下去了,但现在产品已经量产并开始交付了。他突然又想到,自己在多年前的一次采访中,其实就跟我说过这样的话。
当时,正值他所在的公司51信用卡上市,他是合伙人和执行董事。但是,上市没多久,他就决定离开公司,因为公司做的业务监管收紧,而当时社会对这个行业的风评和政策都不友好,虽然事业成功了,但他找不到成绩感,压力一直特别大。
他当时就想,如果有机会能够再干一件事情,一定要干一件既能有经济价值,又有社会价值的事情。
他摸索着进入了人工智能和机器人领域,最终在里面选择了一个垂直赛道——智能电动轮椅。过去2年多,杨宇智带着团队埋头闭门造车,直到今年春节,成功量产,并已经开始向欧洲、美国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发货,并在近日入驻天猫。
与双足机器人、四足机器狗相比,智能电动轮椅看起来可能不够“酷炫”,科技含量不够高。但是杨宇智觉得,智能电动轮椅如果做好了,卖好了,是能真正提升老人和失能人群的生活质量的,而这个人群,在我国就有几千万。因此,他也把公司取名“双派机器人”,寓意年轻派、健康派,非常有派的意思。
采访中,“社会价值”是杨宇智提及最高频的词汇。他提到了自己的一个朋友,因为创业一度欠了几个亿,但是今年底债务差不多就要还清了,可以上岸了。朋友跟他说,等还完债,就可以先去陪小孩读两年书了。因为之前限高,他出不去,小孩一直一个人在外面读书。但是,公司肯定也还要继续做下去,那还有一大的团队,还有很多人的就业机会。
像他们这样的人,就喜欢在创业周期来穿来穿去,他们相信只要一直在牌桌上,就有机会实现自己的价值,也创造社会价值。以下为《商业与生活》的独家对话:
01、什么业务能够很有成就感?商业与生活:你以前是做互联网的,为什么也想做机器人?
杨宇智:我2018年国庆节,我去波士顿参加福布斯组织的活动,看了哈佛和麻省理工的创业公司,那些公司都是高科技,还去BrainCo(强脑科技,当时他们还在波士顿还没有杭州办公司,现在已经是杭州六小龙之一了),受到了一些启发。那年7月51信用卡上市后,我的心理压力其实是非常大的,是特别焦虑的状态。
商业与生活:公司上市了,不兴奋,反而会焦虑?
杨宇智:这么说吧,上市那两天,我可能就高兴了1分钟,就是敲钟的那一刻。敲完钟之后,一开始是如释重负,然后就是压力,排山倒海地又过来了。
当时,我和我们的一个投资人在一块儿喝咖啡,他就问我什么感受。我说,刚才应该有1分钟,还挺放松的,但现在马上就又变得很焦虑了,开始担心以后怎么交差,以后每个半年或者每年怎么发报表。以前发报表,都是股东内部看看,上市了,就又担心以后公众股东会怎样看待我们了。
而且,那时候整个行业的监管也非常严厉,行业风评也不好,我觉得我们做得挺好的,也帮到了很多人,但是我们其实没有成就感,没有来自社会的认同感。
从那上是那天起,我就在想,有什么业务能够很有成就感,有社会价值,又有经济价值的。
商业与生活:这是去波士顿参观的感想?
杨宇智:当时是看强脑科技,还看到挺多麻省理工的学生做的那些公司,当时还是很小的公司 。
我就觉得,做一个公司,如果有很好的社会价值,那是非常好的。但是如果只有社会价值,经济价值不够,公司可能没办法存活很久。如果只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不够高,你的成就感可能就不够。你可能做得很好,但做到一段时间,你自己就不想干了。挣了钱,大家可能都很开心,但你可能不会很开心。做公司,一定是这两者结合找到平衡,才能做到基业长青。
商业与生活:还是要获得社会的认同?
杨宇智:很多业务,有经济价值,也有社会价值,但是大家就是不认可你的价值。
所以,我当时就想,如果我们有机会做一个新业务,或者创办一个新公司,一定要朝着有社会价值、被社会认同这个方向努力。去做一个有价值的,别人能认可的,自己向别人介绍这个业务时,也是发自内心的骄傲事情。后来,我们成立了这家公司,其实做过两个项目,都是朝这个方向去努力的。
商业与生活:另一个项目是什么?
杨宇智:一开始做的是“马上报道”,用AI招聘,帮助蓝领获得更好的工作,更好的报酬。但那个时间点不是特别好,赶上疫情,就没坚持下去。
商业与生活:怎么最后就变成了现在的智能轮椅 ?
杨宇智:我老婆有个小姨,小时候做手术导致下半身瘫痪。我认识她的时候,她女儿刚三岁,小孩上学后,因为妈妈的情况,有段时间心里有些自卑,学习成绩很好,但不愿意跟同学介绍她妈妈的情况。
我们在2015年前后,给小姨买了一个电动轮椅,那种比较初级的,但她不再需要人推,就能自己出门了。过了两年,我们发现,因为她的活动半径变大了,朋友圈变广了,性格也变得开朗了。她还申请了一个维护无障碍通道工作,自己坐电动轮椅去巡逻,就有这么一个事情,小孩还挺骄傲的,也愿意跟同学介绍家里的情况了。
作为老人,或者行动不便的人群,心里可能也很想出去逛逛,但因为怕外面异样的眼光,或者怕给别人带来麻烦,只能选择待在家里。因此,我就想,我如果做这个产品,就一定要做得非常漂亮,让用户出去的时候是非常骄傲的,让别人看见了是带着羡慕的眼神,而不是以前那种异样或者同情的目光。
所以,我从第一天开始就跟同事讲,不管做出什么样的产品,第一个标准就是漂亮,颜值就是正义。因为颜值,会给很多人带来我们想象不到的情绪价值。第二个,就是要有科技感,能够让他发自内心地骄傲,让他敢于去到更远的地方。
02、技术赛道的门槛:速度和时间商业与生活:从互联网领域进入智能制造领域,有难度吗?
杨宇智:一开始想进这个行业的时候,其实感觉还是非常难的,就是找任何一个人都不相信我。他们一听我以前是搞互联网的,都不相信我能干成。
我一开始其实想做割草机。之前洗地机、扫地机不是已经火了吗,我觉得,拿个那技术可以再用来割草坪,主要做出海卖到美国,因为美国那些草坪维护费很高的,我觉得商业前景还是蛮清楚的。
一开始,我去谈那些有能力的技术大拿,没有一个人相信我,然后我又想去买个现成的团队,一起干。
当时很多机器人创业公司,拿了几千万的投资,但一直没做出东西来,公司账上可能还剩个千八百万。我就跟他们聊,对手已经做出产品了,你们还没做出来,接下来各种资源配套肯定追不上对手了,再做下去就是浪费时间了,不如我们一起干。你有一部分钱,我有一部分钱,加起来还挺多钱的。如果我们一起去打一个人才密度没那么高、技术门槛没那么高,但是时间门槛很高的行业,很可能一上来就是吊打整个行业。你今天在这么高精尖的行业,外面的那些人才都比你厉害,很难熬出头的。
商业与生活:他们同意了吗?后来都怎么样了?
杨宇智:我当时谈了四五家,等我开始做这个的时候,他们已经快撑不下去了,又过来找我一起合作。但我一开始想做的是割草机,后来换成电动轮椅了,他们也没有相关的技术,那些公司就都解散掉了。我当时就觉得,他们那个赛道特别难跑出来,人才密度太高了。
商业与生活:可以理解为电动轮椅在技术上门槛不高,但是需要时间?
杨宇智:我们这个行业有点太小了。以前这个行业,技术、零部件都是通用的,创业者也不研发新东西的,技术门槛是不高的。但是,你照着别人做一样的东西,很容易。如果你想做一点创新,做一个创新的机型,从立项,到量产能卖,少于两年的时间是干不成的。
因为涉及老年人,安全性要求非常高,每一点改动,都要不断地去做测试,时间成本就摆在这里。不论谁来做,都得花这么多时间,这个时间门槛就高了。
我们要做新的产品、新的方案,就需要用到新的零部件,比如我们需要一个更轻量化的更高效率的电机,原来的供应商做不出来,就得自己找新供应商,找新的工厂。做一个新电机,打样要三四个月,测试又要三四个月,这还是顺利的情况下,半年就过去了。然后从开模到量产,可能又10个月过去了。
我们今天用了很多电机公司,发现原来的供应链体系,是不支持你做这么好的东西的,所以要做就得重新来做,要么自己招人,要么就跟合作伙伴一起投钱合作。两年前,我刚进这个行业时,就有人说要做轻量化的电机,到今天,两年半过去了,都没量产。要做新东西还是需要花时间花钱去搞创新研发的。
还有一个门槛是认证。在国内,大家知道医疗器械分一类、二类,我们这个属于二类,认证的时间可能就需要12—18个月。就是你研发好了,能生产出来,到能正常上市,就要1年到1年半的时间。然后,每个国家都要不同的认证,比如说欧洲要EN12184认证,美国需要FDA认证,这些认证,需要时间也需要资金。
所以,做这个行业,有很多显性的、隐性的门槛。你如果想做一个新产品,一开始就要筹到一笔足够的钱。因为前两三年,从研发到认证,你需要投入很多钱,还没法销售。我们就是前面两年半时间,一毛钱收入都没有。
商业与生活:基本上都是你自己在花钱?
杨宇智:我自己出了一部分,投资人出了一部分。做“马上报道”的时候,我们就融了一些钱。那个项目结束了,但是公司没结束,花了两三百万,剩下的钱就留下来了,然后就做这个新业务了。
我们设计出第一个样机后,有一些朋友知道我在做这个事情,他们就来看,看完后觉得好像还有点前景。因为我以前是做互联网的,他们看我愿意扎下心来做这个,搞得还挺认真的。你看我今天这个办公室已经是很好的了。我一开始租的那个,连地板都没铺,就水泥地还有很多尘土的那种,我们在那里待了一年,有朋友去看我,他们都不理解我为什么能够在那个地方待一年。他们看我在这种办公环境里还干得热火朝天的,就很想支持我们。就这样,我们中间又融了一笔钱。这个公司做到现在,拿了3千万的外面的融资。
03、外面机会很多,扎下去,滚起来商业与生活:中间有想不干的时候吗?
杨宇智:有,特别是做到一年左右的时候,发现要做出产品这么慢,就特别想放弃。但是,心里就觉得,要是放弃,是很没面子的事情。这个事情虽然还没干成,但也没有失败,要是中间就停掉了,我感觉所有的朋友都会看不起我,我自己也会看不起自己,然后就咬牙坚持下来了。我说好歹要弄出一个结果,好的坏的,都要弄出一个结果。主要是公司账上还有钱,产品有市场,外面机会实在是太多了。
商业与生活:外面机会多吗?
杨宇智:这两年你看到的是,机会很少是吧?但实际上你进入行业的时候,其实能看到很多的各种各样的机会。先不说别的,我们这个行业,美国电商的普及率可能在15%~20%,还有80%的空间。我们要是直接拿国内公司的产品,去美国亚马逊卖,可能很快就能上规模。今天畅销产品Top100里面,2/3的公司的产品是去年12月份到今年2月份上线的,这就是机会。
同样做一件事情,可以采用不同的路径来做。正常的模式,都会先去卖产品,收集反馈,再回过来做研发。我们选择先做市场调研,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埋头做研发,最后卖产品。
因为,过往的经历,告诉我,如果先卖产品,卖得不好,你可能就不想干这个行业了。如果卖得很好,你也没心思去做研发,就会一直想去做大销售规模。或者说,到时候再建研发的队伍,因为原始的积累不够,基础就不够牢靠。我现在对夯实基础是非常看重的。因为你基础夯实得好了,以后可以帮你抵御很多风险,扛得住各种各样的黑天鹅事件。
商业与生活:从互联网到机器人,你怎么建立技术团队的?怎么融入行业?
杨宇智:一开始就打了一圈电话,跟朋友说自己想干这个事情,让他们介绍,有个朋友就介绍了他一个正好在做这种项目的同学。
一开始,跟他们在一起干活,我是特别难受的,因为他们讲的那个话语体系跟我(做互联网的)不太一样。比如去供应链,他们已经有几十年的积累在那里,能跟供应链打交道,但我完全不懂。头半年,我去工厂,几乎都不说话,我也让他们出去的时候尽量别介绍我,就说他自己是总经理。我就像个小老头一样,跟在他们后面,就跟跟班一样,就听他们讲,跟着学习。大概过了七八个月时间,我才觉得自己差不多能摸懂了。
商业与生活:见供应商有什么印象深刻的事情吗?
杨宇智: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第一次见一家核心部件的供应商,我问他这几年有新的玩家过来找你吗?他说,每年都有,但目前为止好像没有一家做出来东西。
又过了一年,我们就发布了第一代机器去参加展会,他正好也在。我就说:赵总,我们还可以吧,是不是做出来个东西了?他说:你是我见过的,第一个来找我的时候,还没开始做,最后又做出来东西的人。
当时,我听了还挺高兴的,特别骄傲。我说,我跟你说过了,我要么不干,要干一定做出个成绩来。他说,那就拭目以待。他那句话,有期待,也有挑衅。因为他知道,我们当时的产品离量产还很远 。确实,那个样机是不能量产的。
我当时觉得,我们做出样机,三个月后就可以量产了。但实际上,差13个月都不止哦。 这个行业,我进来两年半了,看着有挺多玩家,但真正做出新东西的,可能就是两三个,其他人都是抄来抄去的。
商业与生活:智能轮椅和互联网行业的文化也不一样?
杨宇智:现在,我经常谈业务,还能当个像个工程师一样给他们介绍产品。像欧洲很多人,都是工程背景的,看着我用什么软件设计这个东西的,在中国,根本就不会有人问你这些东西。
互联网就是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到了这个领域,你发现学不完的东西。上次去德国,一个工程师问我,这个曲面是怎么做出来的?我也用你们一样的软件,为什么做不出来这个曲面。我说,这个曲面是我们手动一点一点调的。
我现在感觉,做了两年半之后,对这个行业慢慢积累了一些独特的认知,也有了接下来做产品的思路。
商业与生活:我看你朋友圈到处参加海外展会,是怎么样去开拓海外市场的?卖得怎么样 ?
杨宇智:我们一月份刚开始量产交付,现在开拓客户,就是去每个地方都先去参加一个展会,找到当地附近的有这个业务的经销商,给他发邮件打电话,邀请他去展会看产品。他只要看到我们的东西,大概率都想做我们的产品,接下来就是看价格了合不合适了。
现在,我们在北欧、爱尔兰、意大利、罗马尼亚、英国、新加坡、澳大利亚、美国等八个国家和地区已经发了货了。加拿大也在根据客户需求做一些定制化方案了。
商业与生活:会根据客户的需求做一些这种定制化的改动(ODM)?
杨宇智:现在还是要做这个动作的。创业做产品,大家一开始,都想着必须是自己的品牌,必须是自己标准化的产品。但真做起来,特别是出海的,ToC的产品,你在国外还没有口碑、不可能上来就自己去卖。找当地经销商、合作伙伴做定制化产品,先把渠道打开,把产品推出去,把成本降下来,让公司活下来,获得口碑,锻炼团队,先跑起来,比其他的都更重要。你跑起来之后,再想做自己的品牌,那都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04、时间点和趋势很重要,但技术也不能领先太多商业与生活:从“马上报道”到“双派”,你团队换了吗?
杨宇智:全换了一遍。“马上报道”在决定不做的事情,已经一个月需要150万的成本了,如果再坚持一年,就要消耗1000多万,也就等于要把当时公司账上的钱全烧完了。我就评估了一下,跟股东商量,一年时间疫情都不知道什么情况,客观的因素不确定性太大,可能再努力,也没办法跑出来了。所以就索性不努力了,就先躺着,先把钱留着。
现在来看,留着有可能是对的,但也有可能是不对的。因为当时其实就想着搞AI了。要是一直搞AI面试,做到今天的话,说不定也能做出什么来,对吧?你中间会面临着很多选择,每个选择都走向不同的一个岔路口。走到不同的岔路口之后,我们也不知道结果会是怎么样。但今天已经走到这里的时候,我们就想要接下来每一个路口选择的时候,都是往前走,选对了就有一个好的结果。
商业与生活:虽然我们也叫机器人,但是看起来不像宇树那种看起来有科技感。
杨宇智:我们的目标,还是未来要做什么样的机器人。我们要分步骤走,步子一下子迈太大了,一上来就直接干机器人,很可能活不到那天。如果还没有商用的场景,就要不断地去烧钱。
可能也跟创始人的背景相关,比如宇树科技,他们的创始团队就是技术背景出身的,而我们是商业背景,我们要想办法让公司先滚起来,先往前走,然后再逐步加强研发能力。我们做互联网的经验,就是先上一个低配的技术版本,先跑起来,再不断地补强。虽然说,我们觉得技术水平不高,但我们的产品已经是行业里面顶级的存在了。
商业与生活:就是对用户来说技术含量已经够用了?
杨宇智:对,相比这个行业来讲,我们已经是顶级的存在了。
我们面前的客群,欧洲老人比中国老人更保守,他们能接触到的新技术,或者愿意去尝试的新技术,要比我们今天理解的先进技术要落后得多。
今天,中国在智能化的水平,智能化应用技术水平应用上是领先的。你要去给老年人用,今天的主流用户是谁?是四零后、五零后,他们都是经历过那种吃不饱饭的年代的人,智能手机可能都玩不明白,所以给他们的产品要实用,还要容易操作。如果我们今天做得太先进了,很可能就成先烈了。
我们今天就是像比亚迪或者像理想一样,一开始先造一个舒适的满足需求的,不是那么智能的车出来,先把一个车本身先做好,然后先赢得客户,然后再想办法让这个车变得更智能,再获得更大的用户。等接下来五零后、六零后开始用到电动轮椅的时候,他们对智能化要求可能会更高,购买力也更强,我们新的产品正好推出来。我觉得今天我们面向的这个群体和市场,这个路径可能是最适合的。
时间点很重要,你不能领先太多,应该刚好匹配上市场的周期,所有的点你都能踩中。
商业与生活:就是,你的节奏,要跟市场的节奏完全匹配起来?
杨宇智:我那天发了一个朋友圈,好多朋友留言说:哎呀,杨总又踩中了这个风口。我说,不是我踩中的风口,是我去预判了这个趋势,然后提前做了一些投入。但最重要的是,我今天还在牌桌上,还在战场上。就可以跟着这个政策去走,跟着形式去发展,接下来应该就不会被落下。
我觉得创业者创业这个事情还是要讲趋势的。趋势在那里的时候,你只要在上面,你就往前走,如果你努力一点,你就可以走到前面,你的运气再好一点,你就能走在最前面引领趋势。最后你要成大事情,我觉得还是要看运气。
05、进窄门,走远路商业与生活:上个公司上市后,你离开公司后怎么没有想到说我要躺平了?
杨宇智:说实话,也是躺过的,但发现自己躺不平的,积累还不够。就躺两个月,到处去玩,还挺开心的,到第三个月就觉得自己没用了。要是不干点事情,朋友都不会找你。不做事情,你身份都没了,或者说你连职业都没有了。还是想要追求自我价值,社会价值,想有一个事情做起来,去追求更有挑战性的目标。
商业与生活:怎么没有想再跟孙海涛一起干事情?
杨宇智:我要离开51信用卡那段时间,我们都还挺心灰意冷的,都不知道,接下来该往哪里走。但是跟海涛比,我还可以选择不干,但他是1号位,不能说不干就不干。
我当时就跟海涛商量,让我先去外面摸索摸索,后面有机会,再一起干。他一开始是十分不同意,甚至特别生气,有那么两个月时间都不理我了。后来我出去玩了俩月,海涛就开始去做木工了,敲敲打打,后来他就开始搞露营。他搞露营的时候,叫我们回去沟通这个事情,但我觉得露营还是一阵风,可能做不了多久。海涛也很快发现了很多问题,最终转向现在做的能露营的智能小电车—Vala多功能车。
他做这个车的时候,又叫我们一起吃饭,当时2月份他计划是6月份出样车,9月份交付。我就说,我那个难度还比你这个小,一开始也想六个月搞一个,结果,我很努力地搞,也都搞一年了还没交付。
他说,那是你想太多了,你是从零开始做,我是在现有的基础上改。我问他,那前脸换不换,你去找供应链聊一聊,看看开前脸的模具就需要多长时间。开模都要两个月,设计还得要两个月,再打个样还得要两个月吧,这半年就过去了。他说,那我先去干。又过了六个月,我们又一块吃饭,我问他,是不是没做出来?他说,真没有想得那么快。
我说这就对了,这个事情要投入时间,投入精力,所以计划不要做得太激进。然后去年底,我们又一块出去玩,这个时候,我们都开始交付量产车了。回想一下,我们一开始想什么时间上,现在是什么时间,完整的两年过去了。要搞产品,就得专心,一门心思把产品搞好。
前一段时间,海涛找我,让我做一个能够装到他那个车里的电动轮椅,然后我们俩一集合不就能成一个新的物种了吗。我说等我把现在这个卖出去了,然后想办法看看怎么搞一个新东西,能够一起很好的结合。
商业与生活:你还挺享受这种创业状态的?
杨宇智:这两年半时间,我们就是闭门造车。昨天晚上跟朋友聚会,他们还问我进展怎么样。我说今年过完年之后,感觉是各种各样的好消息来了。前两年,可能每半年都有很多个坏消息,偶尔一个好消息。
商业与生活:你对今年经济形势的预期很乐观?
杨宇智:到现在为止,我见到的创业者,大家都觉得开年之后,预期确实比往年好不少。特别乐观还没有,但是确实是比之前要好。因为我们刚开始销售,就不断地有好消息。我原来还有个下属回去接她老爸的班,她讲,今年确实比往年好不少。她属于供应链,做生产线的设备,就是行业龙头。他说他还有两家竞争对手,加起来大概是他1/3的量。我问她后面想怎么去竞争?她说,我就好好干,我爸有我接班,另外两家的小孩是玩咖没法接班,我熬就能把他们熬没。我觉得特别好,熬得长,活得久,也是一种核心竞争力。
反正,我身边的人在做业务的人,预期都会更好一些,有信心最重要,有信心就敢花钱敢投资。
商业与生活:杭州原本是电商产业聚集地,为什么突然有这么多人搞机器人?
杨宇智:我昨天的经历,可能能回答你这个问题。
昨天是星期六,我昨天跟孙海涛在一块,跟管委会的领导们在一起聊。他问我们,他能帮我们做什么事情。我们搞创业的,其实都不擅长跟政府的人打交道,都是他们主动过来找我们,看看现阶段能帮我们做什么,然后安排人去对接。
比如,杭州对去参加CES、广交会这样大展会的企业,有参展补助,但是我们这种特别垂直的行业展会,就不在补贴名单里。他们就主动建议我们几家公司一起去提交申请,这样就可以把我们这个行业也纳进补贴名单了。
杭州政府的是在想方设法地帮我们做工作,甚至包括帮我们找场地、砍房租这些事。我觉得,杭州是一个天花板足够高的城市,营商环境特别好。
商业与生活:你们有融资计划吗?
杨宇智:是有这个想法,但是感觉时间还不完全成熟,还是想先把业务好好搞一下,拿下更多的订单。今年上半年,我感觉是一个特别好的窗口。我们觉得有个明显的趋势,原来已经失业、离开的FA又回来了,市场上的资金也开始有信心了。
商业与生活:最后,你还有什么想分享的吗?
杨宇智:我选择进这个行业,一开始很多人是不看好的。不管是行业里的人也好,原来自己熟悉的人也好,他们都觉得这个行业太小,太窄了。
我最近的一个成长就是,进窄门走远路。你在一个小的系统领域里面,如果能够扎根下来,做出成绩,你后面是可以不断地拓宽的。我觉得还挺幸运,一开始选择了智能轮椅。如果我在这个领域里面能做出来成绩,那这个公司,包括我自己,应该都能做到一个更高的高度,比以前的那个高度要高得多,希望有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