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245:刻舟求剑丨楚人过江掉落宝剑,舟上刻记号事后寻找

绿茶纵横看历史 2025-04-29 22:07:22

刻舟求剑(kè zhōu qiú jiàn),比喻办事刻板拘泥,不知根据实际情况处理情况。成语出自《吕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战国时期,有一个楚国人,虽然很是好学,但做事却很死板,不知道根据实际情况变通,往往是书上怎么写他便怎么做,别人怎么做他也学着如何做。

一次,楚人到山中游玩,遇到一个樵夫在砍柴,于是上前闲聊。由于闲聊分神,樵夫一个不小心,斧头便从手中飞了出去,径直掉进了山谷之中。樵夫见状,不慌不忙的在斧头掉落之处做了个显眼的记号,这才从旁边的小路绕到谷中寻找斧头。

下到谷中后,樵夫对照着自己做出的标记,很快便在草丛中找到了掉落的斧头。楚人见此情形,心中赞叹不已。

一日,楚人乘船渡江,他站在船舷边,欣赏着两岸的景色。船行至江心,陶醉于美景的他,却不小心将随身佩剑滑落到了江水之中。

船上众人见状,纷纷出言劝说他赶紧想办法打捞,楚人闻言却只是笑着摇了摇头,眼睛则紧盯着宝剑从船上滑落的位置。楚人眼前浮现出此前樵夫刻记号的一幕,于是胸有成竹的说道,“别慌张,我自有办法。”

在众人不解的眼光中,只见楚人从身上掏出一把匕首,在宝剑滑落的地方刻了一道深深的记号。见到记号清晰可见,楚人非常满意的点了点头,轻声道,“我的剑便是从此处掉下去的。”说罢,便继续欣赏起了美景,一点也看不出焦急的模样。

众人见此情形,全都十分不解,但见到宝剑主人都如此不在乎,便也没有人再出言相劝。

不久后,船只停靠岸边,楚人这才从刻有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捞取掉落的宝剑。船上众人见状,心中更是充满了疑惑,不知道他到底想要干什么,于是大家或站在船上、或站在岸上,全都盯着在水中翻找的楚人,不多时便围满了旁观者。

楚人在水中寻找半晌,却始终不见宝剑的影子,心中顿感奇怪,遂自言自语地的说道,“我的宝剑明明就是从这里掉下去的,我还刻上了记号,怎么会找不到呢?”

闻言,围观众人顿时哄堂大笑,有人指着楚人说道,“船一直在行进,你的宝剑却沉在水底不动,你又怎么能找得到呢?”

《吕氏春秋·察今》中说“上胡不法先王之法?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先王之法,经乎上世而来者也,人或益之,人或损之,胡可得而法?虽人弗损益,犹若不可得而法。”

意思是说,国君为什么不沿用先王之法?并非因为不贤能,而是后人无法沿用。先王之法,经历了漫长的流传过程,人们对它多有增补和删减,又如何能够照搬?就算人们没有增减,但今时不同往日,也是无法继续沿用了。

《吕氏春秋》借助“刻舟求剑”的故事,就是为了告诉世人,时代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古代先贤制定的法度就算再完善,今人也根本无法沿用,而应该因时因地因人因事做出改变。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