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棋不定(jǔ qí bú dìng),意思是拿着棋子,不知道落子何处才好;比喻做事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成语出自《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弈者举棋不定,不胜其耦。”

春秋时期,卫国国君卫献公残暴无道,先是鞭笞乐师师曹,后又有意戏弄和怠慢卿大夫孙文子、宁惠子。
师曹为了报复卫献公,利用孙文子之子侍奉卫献公饮酒的机会,通过演唱诗章的方式,激怒了孙文子。孙文子愤而起兵攻打卫献公,卫献公兵败逃奔齐国,齐国将卫献公安置在了聚邑。
在赶走卫献公后,孙文子、宁惠子共同拥立卫献公的弟弟公子秋为国君(另说卫献公的叔父),是为卫殇公。

多年后,宁惠子病重,卧病在床的他想到当年赶走卫献公颇为后悔,遂在临终之际将儿子宁悼子叫到跟前,嘱咐道,“我曾将献公赶出了卫国,我死以后,你把他接回来吧。”
鲁襄公二十六年(卫殇公十二年,前547年),宁悼子和孙文子因争权反目,卫殇公命宁悼子攻打孙文子,孙文子兵败逃至晋国。为了报复卫殇公和宁悼子,孙文子劝说晋平公护送卫献公回国复位。并派人前往齐国联系卫献公。卫献公闻讯大喜,立即开始谋划归国复位之事。

孙子文逃走后,宁悼子权势大涨,卫献公为了顺利回到卫国复位,遂派人潜回卫国与宁悼子联系,向宁悼子许诺说,“苟返,政由宁氏,祭则寡人。”意思是说,如果我能侥幸回到卫国,将由您执掌国政大权,我只求宗庙祭祀等事。
对于卫献公的这番许诺,宁悼子内心十分高兴,心想如此一来,自己不但可以完成父亲的遗愿,还可借机执掌国政大权,立即便答应了下来,并召集心腹商议迎回卫献公之事。

对于宁悼子的想法,不少大臣都极力反对,有人劝说道,“卫献公虽然在外流亡十余年,但脾气却是丝毫没有改变,一旦他回国复位,恐怕我们的死期就到了。”
然而,宁悼子并未采纳大家的意见,还是决心迎回卫献公。
太叔文子得知后,叹息道,“棋手下棋尚且谨慎,如今宁悼子对待国君的慎重程度还不如棋手下棋,又如何能够避免祸患呢?下棋时举棋不定,最多也就是无法战胜对手,若是在安置国君之事上还犹豫不决,肯定免不了遭受祸难。宁氏先将国君赶走,如今却又迎回,定会遭受灭族之祸。九代相传的卿族,为此一朝被灭,当真可悲啊!”

在以权力蛊惑宁悼子的同时,卫献公又说服齐景公与自己一同前往晋国,请求晋国派兵护送自己归国。晋平公遂于同年调兵攻打卫国,卫国兵败求和,晋平公谎称愿与卫国结盟,诱使卫殇公和宁悼子前往晋国,晋平公则趁机扣留两人,并派兵护送卫襄公回国复位。
卫献公复位后,晋国将卫殇公和宁悼子交还卫献公,此时的卫献公哪里还记得当时对宁悼子的承诺,后于鲁襄公二十七年(卫献公后元元年,前546年)诛杀了卫殇公和宁悼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