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听朋友说了一个现象,听完真是忍不住想和大家聊一聊——
同样是年轻人,家里条件一般的孩子找不到工作在家待着,就被说“啃老”“躺平”;
而有钱人家的孩子,毕业后爸妈买房买车安排工作,还能被夸成“听话懂事、孝顺体贴”。
说实话,细想一下还挺扎心的。
我们都知道,现在孩子找工作不容易,尤其是那些来自普通家庭、没有什么背景的孩子。
朋友的孩子,今年大学毕业,老家在农村,自己考上了211大学,研究生也坚持读完了。
毕业后,他信心满满地到处投简历,结果呢——大公司要人脉,小公司嫌没经验,创业没启动资金,最后只好灰溜溜地先回了老家。
结果家里人还没说什么,左邻右舍已经开始议论纷纷了:
“读这么多书有什么用,还不是啃老。”
“你看王老板家孩子,都在城里买房买车了!”
这话听着多心酸。
孩子自己努力了,但现实就是这么骨感。
他没做错什么,只是起跑点不一样罢了。
更讽刺的是,那些富二代在家里玩游戏、喝咖啡、刷手机,没人说他们不务正业,反倒夸他们“会生活”“不急躁”,好像一切都在运筹帷幄中。
说到底,不是穷人家的孩子不努力,而是他们根本没有试错的空间。
一旦摔倒,连“再来一次”的机会都要靠自己死磕才能争来。
说个我认识的例子。
有个家境不错的年轻人,读书成绩平平,大学也普普通通,毕业以后,他爸直接把他安排进了家族公司。
结果呢?
一年不到成了项目负责人,底下人还都夸他“有商业头脑”“年轻有为”。
但如果换成普通人家的孩子,想进大公司哪有那么容易?
简历筛一轮,面试再一轮,搞不好还得碰上几个“关系户”插队,能留到最后就是本事了。
而且现在网上也很常见这种评价差异:
有钱人家的孩子被父母扶上马,被称为“家风好、懂感恩”;
普通人家的孩子父母帮点忙,就说是“啃老、没出息”。
你说说,这标准是不是双标的有点太明显了?
有时候,我们总觉得现在社会公平,机会很多,谁都能靠本事逆袭。
可事实是,真正在拼命努力的,往往就是那些“起步低、资源少”的孩子,他们背着生活的重担,依然咬牙往前走。
就像我们讲的那个钓鱼的比喻:
同样坐在河边,有的人钓金鱼,有的人钓泥鳅。
可这并不重要,关键是你有没有耐心,愿不愿意一直守在那,等着鱼再次咬钩。
我们老师经常告诉学生:努力是必须的,但也别太自责。
环境不一样,每一步都不容易,但只要你愿意走,路总会越走越宽。
04写给每一位家长和老师咱们这个公众号的读者,很多都是老师和家长,
我们陪着孩子长大、看着一批又一批学生走进社会,最明白这世道的门槛和不公平。
家境再好,也别让孩子以为一切理所当然;
家境一般,也别让孩子失去希望和勇气。
比起“赢在起跑线”,更重要的是——别把孩子逼到“跑不动”的状态。
不管孩子现在是成功还是还在原地踏步,都值得被鼓励和尊重。
只要他们在尝试,在走自己的路,那就是好样的。
点个【赞】,也欢迎转发给你身边的老师和家长看看。
愿我们都能用一颗更温柔的心,陪孩子走得更远,看得更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