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大兴安岭火灾:李鹏总理亲临现场,沈阳军区出动三个集团军

墨色流年浅唱 2024-12-26 14:47:09

1987年5月,一场史无前例的森林大火在大兴安岭肆虐。狂风助长了火势,数千平方公里的原始森林化为灰烬,多个林场、县城惨遭毁坏。面对这场空前的灾难,李鹏亲赴火场指挥救援,沈阳军区紧急调动三个集团军投入灭火战斗。

经过数万军民 27 天的浴血奋战,付出巨大牺牲,大火终被扑灭,塔河县城、绣峰镇死里逃生。这是一场惊心动魄的生死较量,也是人类战胜自然灾害的一次伟大胜利。

干旱酿祸端

1987年的春天,大兴安岭地区迎来了罕见的干旱天气。从1985年底开始,这里就几乎没有下过一场像样的雨。

到了5月,情况更加严峻。黑龙江沿岸的地下水井大多干涸,山泉也断流了。漠河县的老百姓心里直犯嘀咕,流传着一句话:"龙王爷搬家了!"仿佛在预警着什么不祥之兆。

干燥的气候如同一张绷紧的弓弦,只待一点火星便能燎原。5月6日上午10点,在西村吉镇北部的十八林班,两个来自山东的"盲流"工人王宝敬和傅邦蓝正在林区做清理工作。尽管有明令禁止在林区用火,但两人却无视禁令,趁休息时偷偷抽起了烟。

"我说老王,这鬼地方简直比火炉还热!"傅邦蓝一边抽烟,一边抱怨道。

王宝敬没应声,只顾着享受烟草的味道。二人把抽剩的烟头随手一扔,没来得及按灭,就离开了。谁曾想,这一片烟头竟酿成大祸。

下午4点多,十八林班的工人突然发现林子里冒出一股浓烟,随后火苗窜了出来。众人这才意识到大事不妙,赶紧组织人手扑火。可风助火势,火头迅速蔓延开来。很快,整个古莲林场陷入一片火海之中。

更让人担心的是,类似的火情同时在其他几个林场也发生了。据后来调查,起火原因无一例外都是由一些没有安全意识的"盲流"工人造成的。在古莲林场五千线处,一名叫汪玉峰的"盲流"工人在给割草机加油时溢出,被飞溅的火星引燃,结果引发了另一处火灾。

由于初期火势被严重低估,投入的扑救力量远远不够。到5月6日傍晚,大火已经彻底失控,火头先后突破河湾、依西、兴安等林场,直扑人口稠密的漠河县城。

漠河县的广播里还在播报着火势已得到控制的消息,县城里一片祥和,没人意识到灾难正在迫近。直到6日晚6点半,警报声骤然响起,广播里的通知也变了腔调,除了老弱病残,所有人都要带上工具上山清理防火道。

临时拼凑的民兵抵挡不住火魔的攻势,眼看着大火越烧越近,最后全部溃退下山,狼狈逃命去了。

火舌争先恐后地吞噬着一切,所到之处化为一片火海。待烈火肆虐过后,曾经繁华的漠河县城只剩下一片废墟。大火并不满足,又分三路向图强、阿尔木方向攻去。

火势之快,蔓延之广,完全超出人们的想象。以往林区每年也会发生一些火灾,但都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从未见过如此迅猛的场面。

军民齐动员

5月8日的凌晨1点10分,漠河边防某团通过电报向分区报告了漠河火情的第一手信息。不到十个小时,距离大兴安岭较近的部队就接到命令,奔赴前线驰援扑灭这场突如其来的大火。

当时,驻扎在齐齐哈尔的一个师于当日下午16时左右抵达塔河时,烈火大军的步伐已逼近塔河,仅剩三十多公里的距离。火势的蔓延如同猛兽的脚步,快得让人心生寒意

。塔河周边的绣峰镇,是当地的重要镇区,五千余口人依赖这片土地,然而,这片看似安稳的土地上,隐藏着三个致命的危险。

第一,绣峰镇大部分建筑为木质结构,遇火即燃,稍不留神便成一片火海;第二,镇南边的贮木场存放着七万多立方木材,火势一旦蔓延,木材将迅速燃烧成灰烬,难以扑灭;第三,东边的油库更是致命的隐患,库内储存的几百吨油一旦引燃,后果不堪设想。烈火若冲入镇区,这三大危险必定将火势推至极致。

尽管战士们拼尽全力,火势依然不减,突破了三支线,向塔河前方的二支线猛扑而来。此时,塔河防线几乎岌岌可危。面对如此危急的局面,吴长富师长决定以火攻火。

"以火攻火"这一法则最初由大兴安岭灭火专家单成玉提出,但真正将其付诸实践并取得初步效果的,正是吴长富师长。当时,吴师长没有犹豫,立即指挥部队按三米一人的间距站立,将数百名战士排成长龙,直线排列十几公里远。

在指令下达的一刹那,战士们纷纷点燃手中的火种,烈火与扑来的火团在空中交织,仿佛两条巨蟒猛地相撞。轰然巨响中,两股火流在一瞬间相遇、融合,最终悄然熄灭。

虽然这一办法并未完全扑灭火源,但它成功地改变了火势的方向,为扑火争取了宝贵的时间,也暂时守住了塔河防线。这场与火的较量,虽然艰苦异常,但最终战士们依靠不屈的意志和智慧,赢得了这场殊死之战的开局。

浴血死守

5月9日,李鹏副总理通过国务院的部署,严密指挥,确保所有相关部门紧密配合,调动全力扑灭这场肆虐的森林火灾。

面对猛烈的火势,吴长富师长毫不犹豫地指挥部队展开攻势。战斗异常艰苦,火焰滚滚,烟雾弥漫,士兵们奋勇冲向火线,与火焰展开殊死搏斗。

塔河县的县长荆家良看到形势危急,情急之下大声命令撤退,但战士们没有后退,他们与火的距离越来越近,每一步都可能是生死之间的赌注。

5月13日,李鹏副总理亲临火灾现场,宣布增派2万部队协助扑火。吴长富被任命为东线总指挥,统领这支数万人的队伍展开最后的决战。无论是警察、民兵,还是普通百姓,所有人都加入到这场与火的死斗中。

然而,当这支胜利的队伍凯旋而归时,映入眼帘的却不是旗帜飘扬的场景,而是一支疲惫不堪的队伍。他们满身灰烬,衣衫褴褛,许多人因为连续作战已到极限,甚至在行军途中不知疲倦地倒在泥地上。

连吴长富师长,因连续奋战几日,胡子已经生得很长,面容憔悴,整个人看上去仿佛与山林融为一体,因此大家亲切地称他为“大胡子师长”。

转危为安

面对这场横扫而来的灾难,吴长富将军所率领的步兵师,成为了战斗的中流砥柱,奉命扑灭这场灾难,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也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据统计,约85万立方米的木材被化为灰烬,三百多万公斤的粮食也无情地被吞噬。更为严重的是,火灾还摧毁了超过60座桥梁,摧残了长达280公里的输电变电线路,数千台设备被烧毁,而更令人痛心的是,193名无辜的生命在这场灾难中丧失。

尽管如此,吴长富指挥的步兵师,在这次扑火行动中展示了惊人的毅力和战略眼光,奋力抵抗火灾的蔓延。在扑灭大火的过程中,吴长富以身作则,指挥有方,始终在一线与官兵们并肩作战,展现出一个指挥官应有的勇气和决断力。

为了表彰这支勇敢的队伍,邓公签发命令,对该师的全体官兵给予了集体一等功的嘉奖,吴长富也因其卓越的指挥才能,荣立一等功。

大兴安岭的火灾是一次惨痛的历史教训,但也正是这次事件,让人们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只有以更加科学和谨慎的态度,才能真正从大自然中汲取资源,而不至于毁灭它。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