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公示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评选表彰名单,我市火井镇大葫村党总支书记许国林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这位右手残疾的村支书坚守深山三十二年,带领村民将贫瘠山村发展为富裕“金山”。
全国劳模—许国林
走进大葫村万亩高山冷竹笋产业基地,竹林间套种的黄柏、杜仲等中药材长势正旺。皮肤黝黑的许国林左手扶笋查看长势,步履匆忙地穿梭田间。
大葫村地处邛崃市西面,宝珠山大峡谷贯穿全村,森林覆盖率达97%。曾经典型的“空壳村”,村民们守着山林,人均收入却不足1.2万元,如何将资源转化为“资产”,让群众腰包“鼓”起来?
“传统产业投入大、见效慢,必须找新出路。”2012年,许国林带领村民尝试雷竹种植失败后,在农林专家指导下瞄准当地特有的高山冷竹笋。首批36户试种成功,次年扩种至3000亩成立合作社,却遭遇更大难题,“原来背到镇上只卖1.2元,种多了卖给谁?”
为破销售困局,许国林既当技术员又当推销员:一面钻研种植技术对接科研院所,一面跑市场建加工厂,打造“玉灵山”品牌。通过举办采摘节、展销会,让冷竹笋知名度大大提升,销售价格也从每斤1.2元跃升至5元,2015年首批投产便实现亩产收入1600元,户均增收6000元。
承包百亩荒山,并套种了药材和冷竹笋的村民蔡俊国说:“竹笋年收入8-10万元,药材七八年后亩产过万元,实实在在尝到甜头。”
如今,全村300多户发展林下中药材1.8万亩,建成川内最大高山冷竹基地,年产值超1200万元,产品远销重庆、浙江等地。“现在人均年增收9000元,竹笋供不应求!”许国林黝黑的脸上绽开笑容。
除产业领航,他带头推行“村规民约积分制”,组建党员调解队化解矛盾百余起,带领村民自建6座凉亭、180个停车位,将山村打造为成都市级“为村示范村”。
三十二年坚守,
村集体经济从零突破百万,
村民收入增长近4倍。
面对“全国劳模”新荣誉,许国林说:“我是党员,就该多干实事。接下来要带大家把产业规模化,让钱包更鼓,日子更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