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擅行废立是借机废黜何太后干政并给自己增添模糊的外戚身份

史海撷英 2025-01-18 20:24:40

永汉元年(189年),董卓入京。

在接驾时,董卓询问天子刘辨事情经过,刘辨语无伦次,说不清楚,董卓再询问当时还是陈留王的刘协,刘协逻辑清晰,对答如流,董卓由此喜欢刘协,有了废立之意。“卓与帝语,语不可了。乃更与陈留王语,问祸乱由起;王答,自初至终,无所遗失。卓大喜,乃有废立意。”“河南中部掾闵贡扶帝及陈留王上至雒舍止。帝独乘一马,陈留王与贡共乘一马,从雒舍南行。公卿百官奉迎于北芒阪下,故太尉崔烈在前导。卓将步骑数千来迎,烈呵使避,卓骂烈曰:‘昼夜三百里来,何云避,我不能断卿头邪?’前见帝曰:‘陛下令常侍小黄门作乱乃尔,以取祸败,为负不小邪?’又趋陈留王,曰:‘我董卓也,从我抱来。’乃于贡抱中取王。”

进京没几天,董卓就废掉了汉少帝刘辨,另立汉献帝刘协为天子。

由此,就有了两个问题。1、董卓既然要做权臣。那么,天子越聪明不是越难以控制吗?为什么董卓还非要立他认为更加聪明的刘协为皇帝呢?2、废立之事,从来就会冒着巨大的政治风险!何况,在讨论废立过程中,“四世三公”的青年领袖袁绍已经提出了坚决反对,甚至公开表达了不惜武力反抗的决心!

这种情况下,冒着巨大的政治风险,董卓还非要立刘协为皇帝,难道对刘协是”真爱“吗?当然不是!

天子贤愚,完全不是董卓是否能够专权的影响因素

董卓认为刘协比刘辨更厉害,不是胡说八道的。

实际上,当初,刘协和刘辨的父亲,汉灵帝也是这么认为的。

刘辨是何后所生的孩子。

刘宏

在刘辨之前,汉灵帝已经有了好些孩子,但都夭折了。

不管是因为“风水”问题,还是宫内坏分子捣乱,何后都不敢让刘辨在宫内带养了,就把小刘辨放到道人史子眇家里代养,希望史道人以道术保护好孩子。何后安顿好自己的儿子,就开始为儿子“排除障碍”了。

不久,王美人生下小刘协后,就被何后害死了。

汉灵帝为了保护刘协,就让刘协跟着奶奶董太后。所以,在董太后身边,小刘协耳濡目染,政治上肯定更加成熟了。因此,汉灵帝就认为刘辨行为轻佻,不是作皇帝的料,而刘协和自己有几分像,有立刘协之意。虽然因为权力斗争,刘辨还是以嫡子身份做了皇帝,但是,刘辨不如刘协,在当时基本上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情了。

董卓

既然大家都认为刘协更聪明,董卓自己亲自考察后也认为刘协更聪明,那么,董卓要当好权臣,就更不应该扶植这个更聪明的刘协当皇帝了呀!

其实,刘协也好,刘辨也罢,谁更聪明,只不过是董卓废立的说辞罢了,压根就不重要!

在董卓面前,这两位都是小屁孩罢了。董卓是搞权力的。对搞权力的人来说,这两个孩子的情况对他而言没有任何影响!相反,董卓眼里的是两个小孩背后的大人们。

刘辨背后的大人,是董卓专权的主要威胁

当初,汉灵帝不喜欢刘辨,有意让刘协接班,而刘辨最终能够接班,靠的是三个力量:母亲皇后何氏、舅舅大将军何进,以及青年领袖袁绍为代表的官僚大夫力量。

如今,何进死了,但是,何太后和袁绍等人尚在。他们虽然无力阻挡董卓进京,但是,他们仍然是董卓专权的最大的阻碍!

1、何太后

先说这个何太后吧。常常因为何进的最终失败而觉得老何家的姐弟很无能。可大家似乎都忘记了一件事:“宫斗”是残酷而复杂的,没有心计的美女活不下去!

刘宏

汉灵帝好色是出了名的,其后宫斗争想来是“地狱级”难度!

何氏以一个宫女的身份开局,而且,她后来一度还被天子厌恶,但就这样,她最后却成为“地狱级宫斗”的胜利者,这样的人,心计是可怕的!何况,这个时候,虽然何进死了,但是,何太后在政治上掌握着主动权。

刘辨继位后,何太后是“临朝称制”的!也就是说,董卓要专权,要控制的可不是一个小孩,而是一个“临朝称制”的中年妇女!一个在残酷宫斗中脱颖而出的中年妇女!

而且,在以孝治天下的大汉,只要刘辨做皇帝一天,何太后就是你董卓扳不倒的存在。

2、袁绍等人

袁绍及其家族则是董卓专权的另一个大阻碍。

当初,何进的实力依靠,就是袁绍等人。洛阳及附近的禁军中,不管是“西园八校尉”,还是“北军”,将领或是袁绍的亲友,或是奔走之友。

在董卓入京之初,袁绍是有实力直接除掉董卓的,可惜袁绍没有听从鲍信的建议,没有把握住机会。

袁绍‍

虽然如此,袁绍及其党羽仍然在禁军中拥有强大的影响力,袁绍更仍然是有权监察京师及附近地区的司隶校尉!而且,在政治上,袁绍的叔叔,太傅袁隗仍然是董卓专权的最大竞争者!

刘辨做天子,袁隗和何进共录尚书事,是事实上的政治领袖。如今,何进虽死,董卓最多也就是替代何进,但仍然要与袁隗“共录尚书事”,无法专权!如此,刘辨做天子,何太后生计于内,袁本初威胁于外,董卓恐怕时刻都是很危险的!

只要刘辨还是作天子,这套系统仍然运转,董卓在这套系统中就无法专权,甚至要在长期的竞争中逐渐被政治根基更深的对手给压制下去!

董卓要专权,唯一的选择就是:换一个天子,换一套系统!

拥立刘协,董卓有三利

而拥立刘协,于董卓则有三利。

1、扳倒何太后,逼走袁绍

废立之事,与其说要废的是刘辨,不如说是要对付刘辨的母亲何太后。

董卓控制了京师附近的武力后,必须一鼓作气,迅速与何后摊牌,否则,夜长梦多,搞不好自己会变成第二个何进。

灵思何皇后

废天子,然后立刻追究何后当初逼死董太后的事情,令其迁移出宫,然后迅速以毒酒鸩杀何后,紧锣密鼓,丝毫不给对手任何喘息之机!

当然,在此之前,董卓已经和袁绍摊牌,逼走袁绍了:“顷之,卓议欲废立,谓绍曰:‘天下之主,宜得贤明,每念灵帝,令人愤毒。董侯似可,今当立之。’绍曰:‘今上富于春秋,未有不善宣于天下。若公违礼任情,废嫡立庶,恐众议未安。’卓案剑吆绍曰:‘竖子敢然!天下之事,岂不在我?我欲为之,谁敢不从!’绍诡对曰:‘此国之大事,请出与太傅议之。’卓复言:‘刘氏种不足复遗。’绍勃然曰:‘天下健者,岂惟董公!’横刀长揖径出。悬节于上东门,而奔冀州。”

如此,通过废立之事,董卓逼走了袁绍,弄死了何后,解决掉了专权道路上最大的两个绊脚石!

2、使董卓获得模糊的外戚身份

刘协的生母是王美人,但王美人死后,由董太后带大。董卓自称与董太后同族,期望由此获得外戚身份。

董姬‍

其实,董太后乃河北人士,与凉州董卓恐怕关系是不太大的。但是,与后来那个所谓中山靖王之后刘备一样,董卓愿意认这个亲戚,东拉西扯就可以稀里糊涂扯到一起来!

东汉之制,外戚专权素有惯例。后来,曹操大权在握,还要嫁女儿个献帝,要的就是这么个身份!董卓立刘协,和已经崩逝的董太后扯上关系,也就搞了个外戚身份,给自己搞了个专权的凭证。

3、借机“换系统”

当然,更重要的事情,是通过废立天子吗,“换系统”。

董卓拥立天子,再立新功,由此为相国,“入朝不趋,剑履上殿”。

其实,这就是把西汉初期的相权拿了回来,从根本上换掉行政架构,确保董卓大权独揽!

虽有危险,但似乎不难解决

废立之事,如此危险,董卓不怕吗?怕不怕,看有没有解决方法。

东汉的三股大势力:外戚、宦官、官僚士大夫!外戚、宦官已经被弄掉了,现在就只剩下官僚士大夫了!

青年领袖袁绍不配合,没有关系,董卓自己可以拉拢呀!于是,董卓给“党锢之祸”中的士人平反,并且将显要的官位都给了官僚士大夫!为此,董卓还“屈待”自己人,自己的亲信将领,最多也就是中郎将、校尉,高官通通给了官僚士大夫!

董卓

什么“众议未安”,议来议去,不就是利益没有给到位吗?现在给士人平反,给他们高官厚禄,利益给到位了,还有什么“众议未安”的?就算反对董卓,把董卓干掉,将来最多不就是现在这样子吗?既然如此,何必反对他呢?

如此,董卓从他自己的角度看,他成功重构了权力格局,可以高枕无忧了。

失算

当然,董卓的想法最终没有得逞。擅行废立,确实成了天下讨伐他的重要理由!很多朋友认为,这是因为董卓以关西军阀的身份掌控朝政,为关东大族所不服。

单纯这个理由,似乎总少一些说服力,有些牵强。主要原因有三。

1、官僚士大夫的权力游戏中,“权、名、利”是相辅相成的

董卓虽然多方拉拢士人,并且限制了自己心腹集团的职权,但是,西凉军却表现出残暴、专横的一面。尤其是在弄死何后后,董卓军就开始盗取帝陵财富,并在洛阳劫掠富户,杀害百姓。

显然,对于士人来说,即便“利益给到位”了,但如果甘心事卓,必将给家族名望受到不可逆的损失!因此,董卓虽然利益给到位了,但是,官僚士大夫却终究不可能和他站在同一战线!而且,在条件成熟的时候,他们还会想方设法除掉董卓!

2、时代不同了,“合久必分”的趋势已经到来

东汉的豪强经济下,地方各大族都掌握了雄厚的经济基础和不俗的武力基础。

镇压黄巾起义期间,各地方大族及刺史、太守都扩充了武力,拥有了对抗朝廷的实力基础!

对这些“英雄”来说,有了这些,志大者有心一争天下,志小者有心割据一方,已是大势所趋!谁还再回去给大汉朝廷打工?对他们来说,他们要的东西,董卓给不了!同时,对他们来说,他们要的,就是一个武装斗争公开化的借口!董卓擅行废立,恰好给了大家这个借口!

3、董卓对此缺乏认识,用人失误

而董卓对前面两点并无认识。相反,为了拉拢官僚士大夫,董卓干脆让士人前去各地担任刺史、太守等实权地方官!

董卓

董卓想象的是,趁机拉拢士人。然而,董卓这一举措,却使“士人反董之心”与“割据条件具备”两个条件合到一起,引发了灾难性后果!

很快,“十八路诸侯讨董”开始了。而“十八路诸侯”,基本都是董卓自己派出去的士人官员······

董卓废刘辨而立刘协,借口是刘协明而刘辨暗。然而,其实际用意与两个小皇子自身的素质毫无关系!董卓要做的,是借此铲除专权道路上的障碍,独专大权!在董卓看来,只要自己利益分配到位,什么问题都好解决!

当然,董卓本人对当时东汉社会缺乏深度洞察,其集团的暴虐又天然不得人心,因此其虽能一度独专大权,但终究使自己成为了天下共讨之的大反派!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