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赵一曼独子自缢家中,只留下寥寥几句遗言,道出了自杀原因

娱小七 2022-11-15 16:12:13

1982年8月的一天,53岁陈掖贤自缢在了自己家中。同事们发现他时,身体早已僵硬、冰凉。

得知此事,友人袁宝珊震惊之余更多的是遗憾。他认为,陈掖贤的死,更多的是他个人的性格使然。

幼年丧母,寄人篱下

1927年冬天,陈达邦与李坤泰在莫斯科中山大学求学时相识、相爱,并走入婚姻殿堂。

一年后,李坤泰有了身孕,并给未出世的孩子取了乳名“宁儿”。由于长期过度学习劳作与营养不良,她身子一直不是很好。

党组织出于考虑,提前安排其回国参加工作,同时调养身子备孕。就这样,那年冬天,李坤泰便挺着肚子回到了祖国,至此与丈夫陈达邦一别便是永诀。

1929年2月,李坤泰生下宁儿(陈掖贤)。但作为党的同志与干事,她注定不能陪在孩子身边抚育他成长,还没来得及坐月子就毅然挑起了党组织的工作,为国家与民族的前途而奔波,与宁儿团聚的时间少之又少。

九一八事变后,李坤泰化名赵一曼,被党组织委派到东北领导抗日地下工作,算是彻底与自己的孩子作出了告别。

临别前,赵一曼看着怀中的宁儿有千般不舍,特意抱着孩子到照相馆照了一张相,并把照片托给了自己的二姐李坤杰,说“这样好歹可以给宁儿留个念想!”

赵一曼走后,宁儿更多的是由他的伯父与姨妈照顾更多,此时他的父亲陈达邦仍远在莫斯科,日夜忧心忡忡,思念并担心着他们母子的安危。

1935年11月,在东北参加抗日领导工作的第四个年头,赵一曼在一次对日作战中不幸受伤被俘。当时日本人并不知道她就是大名鼎鼎的红枪白马女将军,对她施以各种酷刑逼供,却仍一无所得,拷问到最后,敌人无计可施了,遂于1936年8月,将其残忍地杀害。

赵一曼同志宁死不屈、慷慨就义的消息传出,党组织与中央领导层无不哀恸。后来陈毅说她是“革命英雄,临敌大节不辱”,聂荣臻也说她“拥有着中国共产党的最高贵品质”。

出于保密工作,在赵一曼牺牲时,根本没有人知道她的真实身份就是李坤泰,更不会知道她还有个年仅7岁的孩子,丈夫是陈达邦。

就义之前,赵一曼拖着被折磨得体无完肤的身躯,捏着万分沉痛的心给“宁儿”留下两封信,信中有一句话似乎已经预见陈掖贤悲惨结局——“宁儿,母亲对你没有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一件遗憾的事情。”

另一句则令人看了肃然起敬,也奠定了后来陈掖贤的革命信仰——“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

赵一曼去世后,陈掖贤一直交由陈达邦的堂兄抚养。小家伙天生心思敏感、细腻,在知道自己和其他兄弟姐妹不一样后,一下有了寄人篱下的感觉,整个人变得孤僻、自闭,丝毫没有了从前那种自信与活泼。

对于赵一曼的事迹,虽然陈掖贤从小就耳濡目染,但是却并不知道这就是自己母亲的事。

影视图

童年时的陈掖贤无数次问过自己,“我的爸爸是谁,我的妈妈又是谁?他们为什么不来看我?”

最终他自己得出一个结论,他是被爸爸妈妈所抛弃的孩子。

正如赵一曼在遗嘱中所说,没有好好教育他,这恰恰成为了陈掖贤后来致命的缺陷。

与新家庭格格不入

1942年,陈达邦终于结束了在法国的工作,被党组织调回国内领导革命。听说“宁儿”不仅还活着,而且已经长大成人,陈达邦欣喜异常。

15岁这年,陈掖贤终于见到了自己心心念念的爸爸,令他猝不及防的是,自己朝思暮想了十几年的爸爸,当时已经有了新家庭,所以他与父亲的感情一直未能更进一步。

尽管到了新家之后,父亲、继母和兄弟姐妹们皆对他很好,可十几年来养成的自卑、孤僻,让他一直与家人们格格不入。

之后陈掖贤,一直是与伯父、姨母家关系更亲,慢慢长大后甚至不愿意回自己父亲的家。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歌颂革命女烈士赵一曼的丰功伟绩,一部电影《赵一曼》火遍大江南北。也是这一次,让已经消失了近20年的李坤泰再次走入人们视野。

电影上映时,李坤泰的姐姐李坤杰,凭借着电影描述,靠一张照片与电影里赵一曼怀里的“宁儿”,当即判断赵一曼就是自己的妹妹李坤泰。只是没有想到朝思暮想了近20年的至亲,如今早已慷慨就义。

当陈掖贤的姑姑陈琮英(任弼时妻子)告诉陈掖贤,他母亲其实就是大名鼎鼎的红枪白马女将军赵一曼时,陈掖贤大受震撼。

与此同时,陈琮英还交给陈掖贤两封信,正是赵一曼就义前给“宁儿”写的遗嘱。

陈掖贤抽泣着看完,当即找来大头针与墨水,在自己左臂上刺上了“赵一曼”三个大字。

赵一曼身份被证实之后,陈掖贤一下成为了中南海最惹人关注的烈士遗孤,享受着光荣与待遇。为了他的教育,党中央特意安排他到中国人民大学外交系深造,希望他学有所成,能够继承亡母遗志,为新中国建设出一份力,此外还给他拨了一笔革命烈士家属抚恤金,但却被他拒绝了。

个人生活令人糟心

1956年,陈掖贤以优异成绩从中国人民大学外交系毕业,当时同期毕业的很多同学,都被安排到了外交战线工作,但令人意外的是,陈掖贤却被外交部门给婉拒了。

原来,据了解他的同学透露,陈掖贤个人形象实在太邋遢。外交战线,尤其外交官的形象、谈吐,关乎国家形象,牵一发而动全身,必须慎之又慎。但陈掖贤却极不注意个人形象,乃至可以用不修边幅、邋遢怠惰形容,学校领导与同学也曾多次暗示过他。

虽然在外交部吃了闭门羹,但作为优异成绩毕业的学生,他的基本知识还是相当拿得出手的,党组织综合考虑之下,把他委派到了北京工业学校任职做一名政治课老师。

也是在这里,陈掖贤遇到了他人生中的第一个莫逆:袁宝珊。

据袁宝珊回忆,“有一说一地讲,陈掖贤虽然个人形象上过不去,但是他的教学水平还是相当高的。他拥有非常渊博的历史与政治知识储备,授课时又能够针对课题旁征博引,侃侃而谈,相当受学生们的推崇与喜爱”。

其中有一名叫做张友莲的女学生就被他迷住了,每次总是痴痴地坐在座位上看他讲课。

袁宝珊回忆,当初学校安排他与陈掖贤同住一间宿舍,他可是深受其苦。

原来,陈掖贤不仅不顾及个人形象,还不太爱护公共卫生。他喜欢抽烟,也喜欢垃圾、脏衣服随手就扔,每次袁宝珊外出几天回来,势必要被那股酸臭味儿给熏倒。每次搞宿舍卫生,都要下极大的功夫,但每次他都不动手帮着搞卫生。这一度让袁宝珊腹诽,这到底是怎样一朵没心没肺的奇葩。

当然,除了这些零碎小事外,袁宝珊印象最深刻的是,陈掖贤几乎灾难般的理财能力。当时陈掖贤每个月工资有69元,按照当时普通人家来说,30块钱一个月养活一家5口,也是绰绰有余。

可每到月底,陈掖贤总会向袁宝珊诉苦,自己的钱不够花。要知道袁宝珊工资甚至还没有陈掖贤高,每个月都还能有40-50块的剩余。

钱没了,陈掖贤就花样百出,找人借贷、用粮票换钱,久而久之搞得人尽皆知。组织上非常担心他的个人生活,所以特意安排袁宝珊暗中调查他工资用度。

暗访之后,袁宝珊看出了名堂。

一日午后,陈掖贤悠闲地在宿舍喝起了小酒,配着极其罕见的炸昆虫,吃得啧啧香。袁宝珊跑去一打听,好家伙,这种炸虫子一两要好几块钱,陈掖贤竟满满地买了一大盘。还美其名曰错过这村就没那店了,所以多买点儿解馋。

又一日,路过某胡同竟然发现了可议价的西凤酒,价格2.7块钱一两,一口气买了二两。还有更夸张的,陈掖贤刚发工资时,从来都是买那种大厂机器平切的细烟,一包就是好几毛钱,有时候一天能抽去好几包。他的花销有多大,看地上堆满板结的烟蒂就能看出来。

搞清楚症状后,领导们很快对症下药,让袁宝珊帮陈掖贤代管工资。

对于陈掖贤的工资,袁宝珊刚开始这样作安排:工资先给他买足一个月的粮票之后,分成四份,每个礼拜再给他一份,这样就能确保他到每周都有钱花。

可没想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陈掖贤花钱依旧大手大脚,月初就把下周的钱给花了。为了提前花钱,他总是会以饭票多了为由出售换钱,有时候甚至会去借小额贷款。在党组织的政策之下,他仍旧寅吃卯粮,月初刚过没几天就伸手向袁宝珊要钱。两人因为此事,还多次大吵一场。

帮陈掖贤代管工资的事,直到他在1957年结婚,党组织才把财政大权重新交回他手中。

矫枉过正,自缢而死

陈掖贤的新婚妻子,正是他学生张友莲。

成家之后,原本大家还以为陈掖贤性子该有所收敛改变,没想到新婚燕尔后没多久,夫妻两人就隔三岔五地吵起来。

吵的原因大概有二:

一、陈掖贤不注重个人卫生;

二、陈掖贤的财务情况一塌糊涂。

对于第一点,大家有所预料,可没想到的是第二点。袁宝珊很清楚,陈掖贤夫妻两工资加在一起轻松超过了100元,怎么会不够用?实在是匪夷所思!

当然,还有最大一点原因,就是两个人婚姻没有经过多少深入了解便缔结到了一起。结果在一块过日子后才发现,对方远不是自己看到的那样,原本梦想诗意的生活,却硬生生过成了满地鸡毛。

那时候住在他家隔壁的邻居,总是能够听到下班后他们夫妻俩的争吵声音,有时候也会摔东西,乃至大打出手。

等到他们第一个女儿出生后,家里情况更加糟糕,不仅要养育孩子,还得相互迁就着过柴米油盐的日子。

张友莲原本身体就不太好,加上生完孩子后没有好好坐月子,导致身体一下孱弱起来。精神与疾病的双重打击,一下把她逼成一个神经质女人,甚至到了需要住院吃药才能稳住病情的地步。

家庭的琐事、世俗眼光的束缚、为人夫冈的框框架架,越发压得陈掖贤喘不过气来。

在他心里,也很想让自己和家人过上体面、幸福的生活,可却从来没有人教过他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去关心、体贴别人,如何去规划与家庭的未来。这些东西都是他在书本与社会中,永远无法获得的。

与此同时,他对自己又自视甚高,总是以自己是赵一曼的儿子来严格要求自己,必须事事争先作榜样,必须事事以党和国家为重。

但另一面却又不具备模范的能力,知行总是不合一。久而久之,让他越发感觉羞愧、抬不起头,感觉自己给母亲赵一曼丢了脸,陷入深深羞愧与自责中。

而他这种强烈的心理矛盾与矫枉过正的缺陷,恰恰成为了害他的罪魁祸首。

加上父亲去世后,陈掖贤整个人变得郁郁寡欢、木讷无比。他不再与人交流,但仍旧入不敷出,照顾不好自己,经常被人发现饿晕在自己家里。

1982年8月中旬一天,多年来的身心俱疲与贫困交加,迫使陈掖贤作出了生命的最后诀别,以自缢家中的方式,告别了这个世界,只留下几句话:“不要以烈士后代自居,要过平民百姓的生活,不要给组织上添任何麻烦。以后自己的事自己办,不要给国家添麻烦。记住,奶奶是奶奶,你是你!否则,就是对不起你奶奶。”而这也是所提及的自缢原因。

3 阅读: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