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对宇宙万物的无尽探索中,一个深邃且引人深思的问题始终萦绕在我们心头:人类的记忆到底能不能永久保存?当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历种种,那些承载着我们喜怒哀乐、知识智慧的人类记忆,作为信息的一种体现形式,又是否真的会随着时间的流逝、个体的消亡而彻底消失不见呢?
从严谨的科学领域,到充满思辨的哲学范畴,乃至神秘莫测的神秘学领域,我们都在试图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信息的存续方式,以及人类的记忆的本质究竟是什么。这不仅仅是一场对知识边界的探索,更是关乎我们如何深刻认识自己,探索与广袤宇宙之间那千丝万缕的联系。毕竟,我们身处宇宙之中,我们的每一个念头、每一段记忆,或许都与这浩瀚宇宙的运行规律有着某种尚未被我们完全洞悉的关联。
人类的记忆是大脑存储、保持和回忆信息的能力。它是认知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到多个复杂的生物过程。记忆的形成和存储涉及到大脑中的多个区域,包括海马体、杏仁核和前额叶皮层等。记忆的过程包括编码(将信息转化为记忆)、存储(保持信息)和检索(回忆信息)。可以简单点说,人类的记忆,可以看作成一种信息的存储与读取。
那么,什么是信息?在科学的语境下,信息被赋予了一个颇为精准的定义,它被视作描述事物状态或事件的数据集合。这意味着信息的涵盖范围极为广泛,呈现出丰富多样的形式。是不是和记忆很像?
信息有很多种,最常见的是物理信息,比如能量的状态就是一种典型的物理信息。我们可以通过观察物体的温度、速度、位置等物理量的变化,来获取关于其能量状态的信息。
而生物信息同样是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最为我们所熟知的便是DNA。DNA中蕴含着生物体的遗传密码,它详细记录了生物的各种特征、生长发育的指令等重要信息,是生命传承和演化的关键所在。
可以说,信息是覆盖世界各个角落的一种数据,如果有人有能力从各个维度记录一个人的所有信息,那么理论上,他就可以通过计算机完全的复制出一个人来,同样,如果能够记录全世界所有的信息,或者创造出一个世界的全部信息,那么他就有可能复制,甚至制造出一个世界,想到这里,你会不会觉得这很像“造物主”的能力?
科学界中,有个理论就是粒子不灭理论,也成为物质不灭定律,它表明物质不会凭空产生或消失,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基于此,英国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大胆的设想,又提出来一个信息不灭原则,也称为信息守恒定律。霍金在研究黑洞的过程中,提出了关于黑洞信息悖论的问题,即物质被黑洞吞噬后,其信息是否也随之消失。这个问题涉及到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之间的矛盾,因为广义相对论预言信息会丢失,而量子力学则认为信息是守恒的。霍金后来提出,黑洞辐射(霍金辐射)过程中,信息并不会丢失,而是以某种形式被保留。因此,可以认为信息不灭原则是由霍金提出的。
信息不灭原则是物理学领域中一个极具震撼力的核心命题。它坚定地认为,信息不会凭空消失,就如同物质和能量守恒定律一样,信息只会改变其存在形式。这意味着,无论在何种复杂的物理过程中,信息始终以某种方式存在着,只是可能需要我们通过特定的手段和视角去发现和解读它的新形态。
霍金辐射的发现,让科学家们陷入了关于“信息丢失悖论”的深度讨论之中。按照经典理论,物质一旦落入黑洞,似乎就意味着其携带的所有信息都将消失不见。然而,霍金辐射的存在却暗示着黑洞并非完全是信息的“黑洞”,它似乎在以一种极其微妙的方式向外辐射着某些信息。
在此基础上,全息原理应运而生。这一原理大胆地提出,宇宙中的信息可能编码在边界表面上。就好比一个三维的物体,其所有的信息或许都可以通过其二维的边界表面以某种特殊的编码方式完整地呈现出来。这一设想为我们理解信息在宇宙中的存储和传递方式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极具颠覆性的视角。
人类的身体和大脑无疑是一个极其精密且复杂的信息处理系统。那么,如果信息不灭这一原则在宇宙中是普遍成立的,我们不禁要问,人类记忆是否也能以某种方式永恒存在呢?毕竟,我们的记忆也是一种信息,它存储在大脑这个特殊的“信息仓库”中。但当我们的身体消亡后,这些记忆是否会遵循信息不灭原则,以其他我们尚未知晓的形式继续存在于宇宙之中呢?
在大脑这个神秘的“信息王国”里,神经元和突触扮演着存储和处理信息的“硬件”角色。神经元是大脑的基本组成单元,它们通过突触相互连接,形成了一个庞大而又复杂的神经网络。当我们经历某件事情时,神经元之间会通过电化学信号进行频繁的交流,这些信号的传递和处理过程就是记忆形成的基础。记忆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经过一个巩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神经元之间的连接会不断地调整和强化,使得记忆能够更加稳定地存储在大脑之中。
深入到微观层面,我们会发现人类的身体和大脑其实是由无数的亚原子粒子构成的。这些亚原子粒子,如质子、中子、电子等,它们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宇宙大爆炸的那一刻。在宇宙大爆炸之后,这些粒子在宇宙的早期阶段处于一种极度混沌的状态,它们不断地碰撞、融合、衰变,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形成了氢、氦等轻元素。在恒星内部,通过核聚变反应,轻元素又进一步合成了更重的元素。就这样,经过数十亿年的恒星演化和宇宙物质的循环,各种各样的元素在宇宙中广泛分布,为生命的诞生奠定了物质基础。
我们人类身体中每个原子的来源都有着一段波澜壮阔的“宇宙身世”。它们或是来自于某颗古老恒星内部的核聚变反应,或是在恒星死亡后的超新星爆发中被抛射到宇宙空间,经过漫长的漂泊和演化,最终汇聚到地球上,成为了构成我们身体的一部分。这充分说明了我们人类与宇宙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我们不仅仅是地球上的生命存在,更是宇宙演化的产物,是宇宙这个宏大故事中的一部分。
所以,当我们思考记忆时,一个关键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记忆是否只存在于大脑中,还是有可能存在于更深层次的统一的宇宙结构中呢?从我们现有的认知来看,记忆似乎是大脑的专属产物,它依赖于神经元和突触的活动。然而,当我们把目光投向整个宇宙,考虑到宇宙中所有物质和能量都是由粒子构成的,而粒子的运动是遵循一定的物理规律的,那么是否有可能在这些粒子的运动轨迹、相互作用中,记忆的信息也以某种形式被“记录”在宇宙中呢?这种可能性虽然目前还只是一种大胆的设想,但它却为我们探索记忆的本质开辟了一条全新的思路。
有意思的是,关于人类的记忆到底存储在哪里,在19世纪的时候,神智学家海伦娜·布拉瓦茨基提出了一个理论,她采用印度教哲学中的“以太”概念, “以太”被视为一种弥漫于宇宙空间的无形物质,它承载着某种神秘的力量。她将这一概念演变成了“宇宙信息存储场”的概念,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阿卡西记录。
阿卡西记录的核心主张是,宇宙中存在一个记录所有事件、思想和情感的无形数据库,这些信息超越了时空的限制。也就是说,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的一切,无论是地球上的还是宇宙其他地方的所有事情,都被这个神秘的数据库完整地记录了下来。它仿佛是宇宙的一本“超级大账本”,记录着每一个细节,而且这些记录不受时间和空间的约束,无论何时何地,只要能够找到合适的方式,或许就可以访问到这些信息。
阿卡西记录假设信息存储在宇宙的意识网络或“以太”中。一些灵性实践者认为,通过冥想等特定的精神修行方式,可以尝试访问这个宇宙信息存储场,获取那些被记录下来的信息。他们相信,在深度冥想的状态下,人的意识可以超越肉体的束缚,与宇宙的意识网络相连接,从而感知到那些超越时空的信息。
当我们试图从科学的角度来审视阿卡西记录时,会发现它与一些现代科学理论有着某种奇妙的类比。比如量子场理论和全息原理,它们都在探讨信息在宇宙中的存储和传递方式。量子场理论研究的是微观粒子在量子场中的行为,而全息原理则提出了信息可能编码在边界表面上的设想。那么,是否存在某种“宇宙记忆”的科学基础,使得阿卡西的记录方式有可能在科学层面上得到某种程度的解释呢?
如果宇宙真的能像阿卡西记录所主张的那样记录一切,那么对于人类记忆来说,是否有可能以某种方式融入“宇宙的记忆”呢?
在科学的广阔领域中,量子纠缠现象的发现,也为信息存储提供了全新的可能。量子纠缠是指两个或多个粒子之间存在一种特殊的关联,即使它们相隔甚远,对其中一个粒子的测量会瞬间影响到另一个粒子的状态。这种神奇的现象是否意味着信息可以通过某种量子机制在宇宙中实现远距离的存储和传递呢?是否就通过量子纠缠,存在了阿卡西记录中呢?
信息,无疑是宇宙的基础构成要素,它贯穿于宇宙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瞬间。而记忆,则是人类体验的核心所在,它承载着我们的人生故事,塑造了我们的个性和价值观。
如果人类记忆不灭,真的存储在宇宙的某个角落中,那么如果有一天,人类能够打开这个记忆信息的宝库,从中提取出爱因斯坦、特斯拉、牛顿等巨匠的记忆,也许很多现在困扰科学界的谜题将迎刃而解。
其实都是古人,玩剩下的,比如孽镜台,无中生有,识蕴,阎王的生死书等等。都是关于信息的描述。故,宇宙起源于信息,非爆炸,而是次第显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