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内丹修炼功法中,有睡功。五代末的道家高人希夷先生陈抟,以善睡闻名天下,他的睡功就称作“蜇龙法”。道教有多家睡功法,常见睡功姿势的有希夷睡功式、环阳睡功式、开关展窍式等。睡功在调息、调心、守窍、采炼等方面,与坐式功法一样。

▌1、陈希夷《蛰龙法》
【原文】
龙归元海,阳潜于阴。
人曰蛰龙,我却蛰心。
默藏其用,息之深深。
白云高卧,世无知音。
【译文】
龙回归到大海的深处,阳气潜藏在阴气之中。
别人说这是蛰藏的龙,而我蛰藏的却是心。
默默地隐藏心的作用,气息深深地沉入。
像白云一样高卧在那里,世上却没有能理解我的知音。

▌2、陈希夷赠金励君《睡诗》
【原文】
常人无所重,惟睡乃为重。
举世皆为息,魂离神不动。
觉来无所知,贪求心愈浓。
堪笑尘中人,不知梦是梦。
至人本无梦,其梦本游仙。
真人本无睡,睡则浮云烟。
炉里近为药,壶中别有天。
欲知睡梦里,人间第一玄。
【译文】
平常人没有什么特别看重的,唯独把睡觉看得很重。
全天下的人都把睡觉当作休息,然而魂虽离开身体但神却没有动。
醒来之后什么都不知道,对贪求的欲望却更加浓烈。
可笑那些尘世中的人,不知道梦就是梦(不明白梦的虚幻本质)。
品德高尚、智慧超凡的人本来就没有梦,他们的梦本就是游历仙境。
真正得道的人本来就不需要睡觉,他们睡觉就如同浮云烟雾般虚幻。
炉子里有即将炼成的丹药,壶中另有一番天地。
想要知道睡觉做梦里的玄妙,这是人间第一深奥的道理。

▌3、吕祖《咏蛰龙法》
【原文】
高卧终南万虑空,睡仙长卧白云中。
梦魂暗入阴阳窍,呼吸潜施造化功。
真诀谁知藏混沌,道人先要学痴聋。
华山处士留眠法,今与倡明醒众公。
【译文】
高高地卧在终南山,心中万念俱空,睡仙长久地卧在白云之中。
梦魂暗暗地进入阴阳的窍穴,呼吸中暗暗地施展着造化的功用。
真正的诀窍有谁知道藏在混沌之中,道人首先要学会装痴作聋(摒弃外界干扰)。
华山处士(陈希夷)留下的睡眠方法,如今我将它宣扬阐明来唤醒众人。
▌4、张三丰《蛰龙吟》
【原文】
睡神仙,睡神仙,石根高卧忘其年,三光沉沦性自圆。
气气归玄窍,息息任天然。
莫散乱,须安恬,温养得汞性儿圆,等待他铅花儿现。
无走失,有防闲;真火候,运中间。
行七返,不艰难;炼九还,何嗟叹。
静观龙虎战场战,暗把阴阳颠倒颠。
人言我是蒙胧汉,我却眠兮眠未眠。
学就了,真卧禅。养成了,真胎元。卧龙一起便升天。
此蛰法,是谁传?曲肱而枕自尼山,乐在其中无人谙。
五龙飞跃出深潭,天将此法传图南。
【译文】
睡中自有神仙之境,睡中自有神仙之法,在石头根部高高卧躺,忘却了岁月时光,日月星三光似乎都沉沦了,而本性自然圆满。
气息都归向玄窍,呼吸都听任自然。
不要散乱心神,必须安然恬静,温养使得汞的性质圆满,等待着铅的精华出现。不要让它们走失,要有防范和约束;掌握真正的火候,在其中运行。
进行七返(道教修炼术语),并不艰难;修炼九还(道教修炼术语),又有什么可叹息的。
静静地观看龙虎在战场争斗,暗暗地把阴阳颠倒过来。
别人说我是个糊涂人,而我看似在睡觉却又没有真的睡着。
学会了真正的卧禅之法,养成了真正的胎元(道教修炼中精气神凝聚而成的状态)。如同卧龙一旦飞起便能升天。
这个蛰藏的方法,是谁传授的呢?弯曲着胳膊当枕头,这是孔子(尼山指孔子)的做法,其中的乐趣只有自己知道,别人都不明白。
五龙飞跃出深潭,上天把这个方法传给了陈抟(图南是陈抟的字)。

▌5、张三丰《渔父词》
【原文】
蛰龙无声且有声,声声说与内心听。
神默默,气冥冥,蛰龙虽睡睡还醒。
【译文】
蛰藏的龙没有声音却又有声音,声声都在说给内心听。
精神默默无声,气息幽深不明,蛰藏的龙虽然在睡觉但却还醒着。
▌6、张三丰《蛰龙法跋》
【原文】
或言希夷先生别有睡诀传世,其所传皆伪书也。
《随》之《象词》曰:「君子以向晦入宴息。」夫不曰向晦宴息,而曰入宴息者,其妙处正在「入」字,入即睡法也。以神入气穴,坐卧皆有睡功,又何必高枕石头眠哉?读三十二字,盖使人豁然大悟。吕翁表而出之,其慈悲之心,即纠谬之心也。张全一跋,时寓终南山。
【译文】
有人说希夷先生(陈抟)另外有睡眠的诀窍流传于世,那些流传的都是伪书。
《易经・随卦》的《象词》说:“君子在傍晚时进入安息状态。” 不说傍晚安息,而说进入安息,其中的妙处正在于 “入” 字,“入” 就是睡觉的方法。把神归入气穴,无论坐着还是躺着都有睡觉的功夫,又何必高枕在石头上睡觉呢?读这三十二字(《蛰龙法》的内容),大概能让人突然领悟。吕洞宾(吕翁)把它表章出来,他的慈悲之心,也就是纠正谬误的心意。张全一(张三丰)写的跋,当时住在终南山。

▌7、白玉蟾诗
【原文】
白云深处学陈抟,一枕清风天地宽。
月色似催人早起,泉声不放客安眠。
甫能蝴蝶登天去,又被杜鹃惊梦残。
开眼半窗红日烂,直疑道士夜炼丹。
【译文】
在白云深处学习陈抟(的睡法),枕着一缕清风,感觉天地都变得宽广。
月色好像在催促人早早起床,泉水的声音不让客人安心睡眠。
刚刚像蝴蝶一样梦到飞升到天上,又被杜鹃的叫声惊醒了残梦。
睁开眼睛看到半窗灿烂的红日,真怀疑是道士在夜里炼丹。
▌8、李道纯《满江红》
【原文】
好睡家风,别有个,睡眠三昧。
但睡里心诚,睡中澄意。
睡法即能知旨趣,便于睡里调神气。
这睡功消息,睡安禅,少人为。
身虽眠,性不昧;目虽垂,内不闭。
向熟睡中间,稳帖帖地。
一枕清风凉彻骨,梦于物外闲游戏。
觉来时,身在广寒宫,抱蟾睡。
【译文】
喜好睡觉的家风,另外有一种睡眠的三昧(诀窍、妙处)。
只要在睡觉的时候内心虔诚,睡觉的时候澄清意念。
知道了睡觉的方法就能明白其中的旨趣,于是在睡觉的时候调节神气。
这个睡觉的功夫和消息(奥妙),就像睡觉和坐禅一样,很少有人能做到。
身体虽然在睡觉,但本性却没有昏昧;眼睛虽然垂下,但内心并没有闭上。
在熟睡的过程中,稳稳当当地。
一枕清风凉意透骨,在睡梦中在尘世之外悠闲地游戏。
醒来的时候,感觉自己身在广寒宫,抱着蟾蜍睡觉。

▌9、王龙溪《勿药元诠》
【原文】
古之至人,有息无睡,故曰向晦入宴息。
宴息之法,当向晦时,耳无闻,目不见,四体无动,心无思虑,如种火相。
使先天元神元炁,停育相抱,真意绵绵,开阖自然,与虚空同体。
【译文】
古代那些达到极高境界的人,只有气息的调整而没有世俗意义上的睡眠,所以说在傍晚的时候就进入安闲的休息状态。
安闲休息的方法是,当到了傍晚时分,耳朵不聆听外界声响,眼睛不看外界事物,四肢不随意活动,心中没有任何思虑,就好像保存火种时的状态一样(小心翼翼、保持安静)。
让先天的元神和元气,停留培育、相互交抱,真诚的意念连续不断,呼吸开合自然顺畅,达到与虚空融为一体的状态。

▌附:汪东亭祖师函致天津孟养吾君信函
【原文】
启者,今录奉《陈希夷睡诀》一章,系吕、张二祖师传出。足下可细心参悟。总之,不越「心息相依」四字之外。夫丹道有「行住坐卧」四诀,惟独「睡诀」最简易。何以知其简易?盖学道最怕是着在色身,若一着色身,即是后天浊物,非先天清真之真阴真阳也。当睡之时,必要身心两静。诀曰:「身不动而心自安,心不动而神自守」是也。片晌之间,再做心息相依,一到睡着,亦是自然而然入于无人无我、忘物忘形的景境。
【译文】
敬启者,如今抄录奉上《陈希夷睡诀》一章,是由吕洞宾、张三丰二位祖师传出来的。您可以细心地参悟。总之,不超出“心息相依” 这四个字的范围。丹道有 “行、住、坐、卧” 四种诀窍,唯独 “睡诀” 最为简易。怎么知道它简易呢?大概学道最害怕执着于色身(肉体),如果一旦执着于色身,那就是后天的浊物,而不是先天的清真的真阴真阳。在睡觉的时候,一定要身心都安静下来。诀窍说:“身体不动那么心自然安宁,心不动那么神自然守护。” 就是这个意思。片刻之间,再做心息相依的功夫,一到睡着的时候,也是自然而然地进入到无人无我、忘物忘形的境界。
【原文】
《庄子》云:「逍遥于无何有之乡」是也。务要明白只要是心息相依睡着,一到睡熟之时,则心息亦自然相依也。切不可有心去安排,前信所谓「顺自然,非听自然」也。若有心去安排,即不是「顺自然」之旨也。不论时刻,如有空闲,便去下功。若色身有一毫阳举,即速向外心息相依;若色身有一毫酥软,即速向身外心息相依;若色身有一毫气调动,一毫麻木,即速向身外心息相依。务要知色身是个贼,学道者切不可认贼为子也。必要做到呼吸断绝,泰然大定,不由我作主。紫阳云「饶他为主我为宾」是也。若能定得二点钟时候,即离童真不远矣。如做睡诀,务要少食多餐。
【译文】
《庄子》说:“在一无所有的境界中逍遥自在。” 就是这个意思。一定要明白只要是心息相依然后睡着,一到睡熟的时候,那么心和息也自然是相依的。切不可有心地去安排,之前的信中所说的 “顺应自然,不是听任自然” 就是这个道理。如果有心地去安排,那就不符合 “顺应自然” 的宗旨了。不论什么时候,如有空闲时间,就去下功夫。如果色身有一毫阳气勃起,就要立刻在身外做心息相依的功夫;如果色身有一毫酥软的感觉,就要立刻向身外做心息相依的功夫;如果色身有一毫气的调动,一毫麻木的感觉,就要立刻向身外做心息相依的功夫。一定要知道色身就像个贼,学道的人切不可认贼作子。一定要做到呼吸断绝,达到泰然的大定境界,不由自己做主。紫阳真人说 “让它为主我为宾” 就是这个意思。如果能定上两个小时的时间,那就离童真(纯真的境界,可能指修炼的高境界)不远了。如果做睡诀的功夫,一定要少食多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