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来自于一位线上朋友的提问,看似非常简单的问题,实际上不太容易回答,有一定医学知识的朋友都知道,支架手术是一种微创介入疗法,主要用于治疗各种血管和非血管狭窄或阻塞。支架是一种微型管状结构,通常由金属或合成材料制成,用于支撑人体内的空腔结构,如动脉、静脉或尿路等。支架手术通过经皮穿刺血管,将支架放置在病变部位,以恢复管道的正常运输功能。

但是,支架手术并不是完美无缺的,特别是术后炎症反应和血小板活化增加,易形成血栓,导致动脉管腔再次堵塞,引发心绞痛、心肌梗死或脑梗死,正因如此,支架手术之后,需密切监测并预防性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常用的药物包括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替格瑞洛等。在术后的早期,医生通常会建议患病的朋友同时服用两种抗血小板,简称为双抗治疗,最常用的组合就是:阿司匹林+氯吡格雷。
这种用药方式虽然大大降低了血栓形成概率,却也增加了出血风险。所以,指南建议: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在支架术后是不可或缺的,一般建议6至12个月疗程。这一期间,联合药物的抗血栓效果显著,有助于支架部位保持血流畅通。对于高危患者,如合并糖尿病、左心室射血分数降低、分叉病变等,使用氯吡格雷18个月要比12个月更显著地降低晚发血栓形成风险。

从这段描述中,我们至少可以得到3点信息:1、支架术后氯吡格雷的标准用药时长通常为6-12个月;2、具体用药时长可能因患病朋友的具体情况和支架类型而有所不同;3、如果不考虑出血风险,延长使用时间,可以更显著降低晚发血栓的风险。
聊到这里问题就出现了,不同的支架,在用药上,有哪些不同呢?药物洗脱支架建议至少12个月,但部分高风险患者可能需要延长至18个月或更长时间。药物包覆支架建议至少6个月。无覆膜金属支架建议至少1个月。生物可吸收支架建议至少3个月。当然,这只是大致的原则,临床工作中,遇到的情况远比理论复杂的多。
除了因支架的材质和工艺不同,用药时间上有所不同外,病情的复杂程度也可以影响到氯吡格雷的使用时长。如果患病的朋友装了多个支架或有复杂病变,比如左主干病变,应适当延长服用时间。对于低体重、高龄女性患者、肾功能不全的病人,都属于高出血风险的病人,可能需要缩短用药时间,以防止出血。

朋友们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用药期间需定期复查,监测药物副作用,出血倾向等问题,即使双抗用到疗程了,也需要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和复查结果,由医生决定是否停用氯吡格雷。停用氯吡格雷之后,阿司匹林还是需要长期服用,朋友们千万不要擅自停药或改药,应遵医嘱。
但让人感到担心的是,现实世界实践中,氯吡格雷停药并不罕见,且与不良结果相关。停药时间越早,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越高,更为重要的是,停药后3个月内,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风险是最高的,可能会增加2-5倍。
聊到这里,咱们稍微聊一下个体情况对停药决策的影响问题,这方面的影响因素有很多,一般来说,年龄较大的朋友更可能因为药物无效或不良事件而停药,此外,老年人的多药治疗也会增加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的风险,这时候也能肯私自停药,影响治疗结局。这个很好理解,每天早上一起床,看着手心里的一大把药,能不感到担心和害怕吗?

女性病人比男性病人更有可能因为无效而停药,这是来自于国外的一个研究结论,其中的内核张医生还是想不明白,不过,根据个人的经验,女性病人用药更加细心,思考的问题要比男性朋友多且复杂,这也可能是导致她们提前停药的原因。
最近,张医生就遇到过一位脑梗死的女性病人,她在张医生的诊室里坐了半个小时,考虑的问题差一点让张医生爆发,她反复的问: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和他汀类药物对血压到底有没有影响,为什么她一吃这些药物,血压就会升高。当我问她降压药服用的情况,她便从口袋里掏出6种降压药,没有一种是规律服用的,张医生反复和她说,降压药要规律服用,不要担心其他药物的对血压的影响,结果,不论张医生怎么说,她就像是钻进了牛角尖一样,始终沉浸在她自己的问题中,这也让张医生十分无语。

另外,研究发现患有多种合并症和疾病持续时间长的朋友,例如,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病人,他们因为担心出血或药物的相互作用等问题,更容易停药。这在生活中也非常常见,疾病不同,使用的药物不同,相互影响也有差异,而这方面的知识,用药的朋友又知之甚少,很容易产生理念上的偏差而停药。
患病朋友的经济状况和药物成本也是导致停药的重要因素,不过,如今看来,我们的集采政策,把这种影响降到了最小。还有患病朋友的认知、记忆、注意力、决策过程、连续性、强化和健忘等心理因素,以及家庭支持和医疗专业人员的沟通也会影响停药决策。特别是患病朋友对药物副作用的担忧,更会影响停药决策。
综上所述,停药决策是一个高度个体化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只有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个体情况,制定合适的停药方案,才能更好地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质量。

今天的内容就聊到这里,如果对您有帮助,请关注我,我会带您了解咱们国内最前沿的医学知识,我是张医生,下次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