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1919年,五四运动让世界看见了中国青年的爱国力量,五四精神以磅礴之力,鼓舞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实现民族复兴的志向和信心。
1921年,浩浩荡荡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百年征程波澜壮阔,中华民族在坚韧中奋斗不息;百年大党风华正茂,中华儿女用热血铸就时代的里程碑。
秉要执本,继往开来。奋斗与创新的精神始终激励着广大科技工作者在祖国大地上树立起一座座科技创新的丰碑,也炼成了独特的精神气质。
中流击水,奋楫者进。踏实肯干的三秦儿女正在积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承担参与国家重大工程、重大科研任务,在众多国家重大工程中做出重要贡献。
“一个时代的精神是青年代表的精神,一个时代的性格是青年代表的性格。”
献礼建党百年,在第102个“五四青年节”临近之际,inkr数字传媒联合青年博士智库推出“青年博士说”系列采访,旨在聚焦陕西青年科技从业者在工作生活中的点滴,以多元视角,闻青年之声,集博士之智,看他们在平凡日子里勇攀科学高峰,迎难而上、勇于奋斗动人故事,彰显新时代陕西科技青年的精神与力量。
——inkr品牌主理人 荷颜
本期嘉宾
王攀,航天四院41所团委书记,西北工业大学博士,专注固体火箭发动机理论与工程研究。
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工程,中国航天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一步步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王攀,航天四院41所团委书记,一个奋战在一线的航天人,一个来自陕南小县城的90后,把青春奉献给中国航天固体动力事业,把征途指向广阔无垠的宇宙星河。
另辟蹊径
“在航天四院实现儿时梦想”
对于为何选择进入航天四院工作,王攀解释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出身工程力学专业,二是源自长久以来对军事的兴趣。
“我从小就不是老师眼里的乖学生。”小时候的王攀让老师非常头疼,即便坐在靠近讲台的“专座”,仍热衷于做老师的“捧哏”。
“当时我确实挺调皮的,也就我爸能管住我。成年之前没少挨打,但我不认为中国的教育模式有什么问题。”王攀认为中国家长普遍重视孩子的教育,只是每个家庭采取的教育方式不同,“如果以后我当了父亲,应该会是一个传统的中式家长。但会在此基础上吸收多样化的教育方式,重视引导孩子,关注心态成长,不唯分数论。至于孩子的职业规划,只要是干一些对社会有益的事情就好,比如我从事的领域。”
王攀从小就立志从军,由于担心报考军校体检不过关,又放不下强烈的军工情结,便把目标转向了“搞装备”。航天领域与军工领域联系紧密,“约等于参军,算是换了条路径实现梦想。”
说起就职的航天四院的“江湖地位”,王攀很是骄傲:“我们是中国历史最久、水平最高、种类最全、实力最强、规模最大的固体火箭发动机专业研究院。”
接受采访时的王攀老师
柳暗花明
“第一次去西工大,我越走心越凉……”
高考完填报志愿,王攀的第一目标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然而考试发挥不够理想,为了进入感兴趣的专业,保险起见选择了省内的西北工业大学。
“报名的时候很纠结,西工大招生办老师说北航和西工大两所学校研究领域相似,建议我先去西工大看看,是不是心目中大学的样子。”于是填报志愿前,王攀与家人驱车从商洛赶到西安长安区东大镇——西北工业大学新校区。
“走了一段路,在路口看到块牌子写着‘东大’。第一次去的人一定会沿着这个牌子走,结果越走越偏,越走心越凉。那时周边正在拆迁,路两旁挖得乱七八糟,我当时心情特别复杂……”
在村里绕了一个多小时后,一家三口终于从村子里走出来,王攀也终于看到了西工大的全貌,无论是整体格局还是楼体颜色,皆是满满的苏式风格。“还挺像我小时候想象中神秘的军工科研机构。”
在师兄的提示下,从正确的环山路返程,看遍沿途风景,王攀逐渐爱上了西工大。
在西工大和北航都上过课后,王攀这样评价:“北航和西工大相互之间是彼此学习、彼此尊敬的,大家都是真正能静下心来搞学术的人,两校的老师们很多是出自同门的师兄弟。”事实也确实如此,西工大和北航一同为国家培育了大量的国防专家。
工作中的王攀老师
永不言弃
“做课题必然有成果就不叫科学了”
因为热爱,王攀对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史如数家珍,从中国航天事业起步,到现下的探月、探火,沿时间顺序讲得清晰生动。
而讲到中国航天史,必定会讲到一个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钱学森留美回国后,曾写过著名的《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名为“航空”,实则内容写的是“航天”。
发展航天事业,“动力”是绕不开的话题。相比早一步问世的液体火箭发动机,固体火箭发动机规避了燃料易挥发、整装过程复杂等弊端。且固体火箭发动机结构相对简单,能节省储箱空间和装配时间,推力也较为强劲,其较高的可靠性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国防实力。
这一点也符合钱学森在《意见书》中的规划,中国适合先发展航天,再发展航空。因为航天动力系统和导弹动力系统相通,导弹具有攻击力,更能起到保障国家安全的效果。
就这样,一代代航天人经历了很漫长的摸索过程。无数次试错,无数次推倒重来,冲破重重险阻,攻克道道难关,开辟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固体导弹武器动力系统自主创新发展之路。
王攀总结道:“这两天和同事讨论,是不是让学生们做一些有成果产出的课题,才能保证他们的获得感与成就感?但对于真正的科研工作来说,想有技术层面的突破,可能得用十年时间来证明自己的某个命题是错的。每做一个课题都必然能看到成果,就不叫科学了。”
严慎细实
“每个字都与细心有关,每个字都与我的性格无关”
科研之路道阻且长,这决定了“航天”两个字的背后,必须奠定极“硬”的基底。但同时,航天人也在用自己的方式,创造出属于他们的浪漫。
“你看航天人给咱中国的航天器取的名字多好听!”说到“神舟”“嫦娥”“玉兔”“天宫”“长征”“北斗”这些名字,王攀毫不掩饰自己的骄傲,“我们其实不是一帮只晓得埋头搞科研的大老粗,我们在带着咱们人民的梦想去仰望、去探索浩瀚的宇宙。”
抬头望苍穹,航天人写满对国家的热爱;低头看脚下,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也记录着航天人为祖国前赴后继的情怀。
身处设计岗位,出差对于王攀和他的同事们来说几乎是家常便饭。可能上午还在研究所写资料,下午就背着包跑去了遥远的实验基地,一呆就是一两个月。艰苦的条件下,又要能长时间待在同一个位置上做图。
“入行这些年,我做事的态度有了很大改变。我的个性比较粗枝大叶,但航天工作讲究‘严慎细实’。每一个字都与细心有关,每一个字都与我的性格无关。”
一个人的性格特点是不容易改变的,但为了热爱的航天事业,再难也可以做到。王攀调侃,工作教会了自己凡事多想一步。
现代宇航学奠基人、俄国科学家齐奥尔科夫斯基曾说:“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是人类不能永远生活在摇篮里,开始他们将小心翼翼地穿出大气层,然后去征服太阳系。”
“反正早晚是要走出去的,能早走一步就早走一步。”历史上的中国,错过了“大航海时代”,也因此迎来一段备受欺压的苦难历史。落后就要挨打,是亘古不变的定理。王攀说:“‘大航天时代’近在眼前,我们不能再错过了。”
对于中国航天事业未来发展,王攀充满希望,“我上大学的时候,西工大学习工程力学的仅仅1个班,班上只有25个人。目前已经扩充到了4个班,我很欣慰,中国航天事业后继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