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您这是……什么意思啊?”他的声音带着一丝难以置信的颤抖。
我看着他,内心五味杂陈,却语气平静:“孩子,我和你爸商量好了,将来我们养老的事,你不用操心。”
儿子眼眶一下子红了,声音哽咽:“妈,您说什么呢?我是您儿子啊!”
我示意他坐下,轻轻叹了口气。今年我55岁,每月退休金2800元,老伴57岁,还在小学教书。我们就这么一个儿子,在外人看来,我们的养老似乎完全不用发愁。可是,这半年来的经历,却让我们彻底改变了想法。
这一切,还得从五年前说起。那年冬天,一场突如其来的中风,让74岁的公公瘫痪在床。他身高一米八,体重一百六十多斤,每次给他翻身、擦洗,都像搬一座小山,我和老伴累得腰酸背痛。
我们请过保姆,可公公脾气变得暴躁,三个月换了四个保姆,最后只能我们自己来。我至今还记得,给他擦洗身子时,他眼神里的无奈和痛苦,像一把钝刀,一下下割着我的心。
“孩子,你还记得你爸那时候的样子吗?”我看着儿子,思绪飘回那段艰难的岁月,“每次给你爷爷洗澡,都累得直不起腰,像一棵被风吹弯了的老树。”
儿子点点头,眼里的泪光闪烁,像夜空中摇曳的星星。那五年,我们尽心尽力,没让公公生过一次褥疮,他的房间也始终保持干净整洁,没有一丝异味。可是,眼睁睁看着一个曾经风度翩翩的老教师,被困在床上,慢慢地走向生命的终点,那种无力感,至今想起来依然锥心刺骨。
“最后两个月,他连吃饭都困难,全靠营养液维持生命。”我的声音有些沙哑,“你爷爷以前最爱吃你奶奶做的红烧肉,可人一旦病倒,连最简单的快乐都成了奢望。”
公公走后,我们以为终于可以喘口气了。谁知,婆婆的精神状况急转直下,记忆力衰退得厉害,甚至连自己的儿子都认不出来了。无奈之下,我们把她接来一起住,我的生活从此被彻底打乱。
照顾一个失智老人,比带孩子还要辛苦。曾经知书达理的婆婆,变得像个孩子一样,喜怒无常,有时甚至会把饭菜吐出来。我批评她,她就像受了委屈的孩子一样,哇哇大哭。看着她,我常常想起她年轻时的模样,那个站在讲台上,优雅地讲解诗词的语文老师,如今却变成了这般模样,我的心像被针扎一样疼。
有一次,我下楼取快递,前后不过五分钟,回来就发现婆婆摔倒在浴室里,她的腰从此落下了病根,阴雨天就隐隐作痛。还有一次,她半夜醒来,非要回“家”,怎么劝都劝不住,最后还是老伴把她背了回来。
“你奶奶走的时候,是心梗。”我擦了擦眼角,“临走前,她难得清醒了一次,握着我的手说,这三年活得生不如死,连累我们受罪,她不想再拖累我们了。”
送走了两位老人,我和老伴却像两台运转过度的机器,落下了不少毛病。我常年熬夜,生物钟彻底紊乱,经常失眠。老伴的腰伤也越来越严重,有时疼得连路都走不了。
“孩子,所以我们决定,如果将来得了重病,就不治了,干脆利落地走,不拖累你。”我握着儿子的手,语气坚定。
“妈!”儿子猛地站起来,声音带着哭腔,“您怎么能这么说呢?我一定会好好孝顺您的!”
我摇摇头:“孩子,这不是孝顺不孝顺的问题。你想想,现在的年轻人压力多大啊,房贷、车贷、孩子的教育,哪一样不需要花钱?我和你爸不想成为你的负担。”
“可是……”儿子还想说什么,我打断了他。
“没什么可是的。趁着我们现在还能动,要好好享受生活。等我们老了,小病小痛就自己扛着,要是得了什么大病,就不治了。”我顿了顿,继续说道,“我希望国家能尽快推行安乐死政策,让我们这些老人能体面地离开。”
房间里安静下来,只有儿子压抑的抽泣声。我望着他,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我知道,这个决定很残酷,但他必须理解。
我们这代人,经历过父母的养老,也即将面临自己的养老。在这个独生子女的时代,养老成了一个沉重的话题。我们必须为子女着想,就像鸟儿衔食哺育雏鸟,等雏鸟羽翼丰满,就该放飞它们,让它们自由翱翔。
人生就像一趟列车,沿途的风景各有不同。有人喜欢热闹喧嚣的车厢,有人喜欢安静的角落。而生命的意义,不在于旅程的长短,而在于沿途的风景是否精彩,以及最终能否以自己想要的方式到达终点。在这个老龄化日益加剧的社会,每个家庭都面临着养老的难题。也许,让父母安享晚年的方式,不仅仅是尽心照顾,更要尊重他们的选择,让他们有尊严地走完人生的最后一程。就像落叶归根,尘归尘,土归土,这是一种自然规律,也是一种生命的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