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回春秋(四)——恩怨兄弟

惠惠看历史 2023-01-26 21:36:03

事情要从《春秋》所用的纪年法说起。

孔子削旧史编订《春秋》,是一部编年体的史书。因为是以鲁史为主,兼及他国史,所以以鲁君在位年代纪事。

《春秋》里出现的第一位纪年国君是鲁隐公。鲁隐公是位不称其为国君的国君。鲁隐公的父亲鲁惠公先娶的妻子叫孟子,是元配的嫡妻。春秋时诸侯之女生下三月起名,嫁后不再称名,那么怎么称呼呢?

春秋时诸侯之女有几种称呼的方式。

第一,排行+母家姓。鲁惠公妻子“孟子”就是这一类称呼。孟,表示排行老大。“子”是姓氏。孟子是宋国国君的女儿,宋是子姓之国,周武王封商纣王庶兄微子为宋国国君,商族就是子姓。第二,自己的国名+姓。比如齐姜。第三,丈夫国名+姓。比如秦嬴。第四,丈夫谥号+姓。比如庄姜。第五,夫家的氏+母家的姓。比如栾祈。第六,自己的谥号+自己的姓。比如声子。以上的诸侯之女,如果是周王之女就称为王姬。

问题是鲁惠公的元配孟子死了。没有记载她有儿子,应该是没有,不然下面继位的问题就轮不到别人了。鲁隐公的母亲是声子,谥号“声”,姓“子”,也是宋国国君之女。声子的地位有两种说法,一说是继室,就是在孟子死后续娶的。还有一种说法是“声子为贱妾”,那么当时“若以妾为夫人,则固无其礼也”。反正这个问题沿续到后来就是鲁隐公算作庶子,不算嫡子。按西周宗法制他就不能继位。

谁继位呢?鲁桓公。鲁桓公的生母是仲子。排行老二的子国之女,是孟子的妹妹。仲子的出生很传奇。宋武公生了这个女儿,发现她的手掌上有纹饰,上面写着四个字“为鲁夫人”。感觉这个不像是真的,但就是这么记载的。于是这个鲁惠公接受了这个天生命定的宋国之女,立她为夫人。于是仲子的儿子公子允就是嫡子。

公子允生下不久,他的父亲鲁惠公就去世了。桓公年少,不能自立怎么办呢?于是立桓公而让长兄摄政。摄政的长兄并不是鲁国的国君,怎么能称为“公”呢?“摄位称公亦犹周公摄位称王,固周礼也。”简单说,这是当时的规矩。实际情况就是隐公称公摄政,但还是奉桓公为君。

《春秋》记载的时间是“元年春王正月”。“元年”指的是鲁隐公元年,就是鲁隐公称公执政的第一年,这是周平王四十九年,公元前722年。“王正月”指周历的正月。夏历以现在的农历一月为正月;殷历以现在的农历十二月为正月;周历以现在的农历十一月为正月。鲁国奉周历,“王”表示记事用周历。

鲁隐公应该算是一个厚道的哥哥,摄政十一年没有夺位自立,一心想将来还政给弟弟允。但是隐公执政十几年,当然有自己的下属。他的下属不愿意隐公失去权位让位给弟弟,因为如此一来他们也就随着隐公退名而卸职了。于是有人暗中劝隐公干脆杀了允以免还政。隐公非常惊愕,没有答应。这劝他的人怕隐公把这事告诉允,于是又跑到允那儿诬陷说隐公想谋反杀了弟弟。

可悲的是鲁隐公的弟弟允,相信了这种诬陷。也许允早就想快点自立,或是已经忌恨代他执政的长兄,正想除掉长兄而遇到这个机会。允和诬陷的公子翚一起设计谋让人杀死鲁隐公,随后允继位为鲁桓公。为了掩人耳目,鲁桓公把当初为他杀长兄鲁隐公的人也杀了。可见桓公比长兄有心计得多。

鲁隐公的地位不上不下,说国君还不算完全名正言顺,说不是又行国君之政。即便“春秋三传”对鲁隐公该不该做国君这个问题也说法不同。

《公羊传》赞成隐公先继位,然后再还政给桓公。认为隐公年长又贤德,所以大臣们欲立隐公为君。“隐于是焉而辞立,则未知桓之将必得立,为桓立也。”意思就是说如国隐公当时辞位不就,那么因桓公当时年幼不一定能被立为国君。就算被立,大臣们也不一定真心辅佐他。只有隐公先继位再让位给弟弟才能保证桓公一定能成为国君。

说实话为什么这么折腾呢?因为《公羊传》的思想特别强调宗法制的正统。后面也说了为什么隐公年长又贤德不能做国君呢?“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都是嫡子就立年长的,有嫡有庶就一定要立嫡不看年齿。那么桓公比隐公贵在哪儿了?同是鲁惠公的儿子就要看生母。“子以母贵”。诸子尊卑以母亲的尊卑为序。

还有一种说法叫“母以子贵”。如果妾的儿子有机会继位为君,那就可以把他的生母尊为夫人了。不过妾升为夫人地位还是要低于嫡夫人。“妾子立为君,母得称夫人。故上堂称妾屈于嫡。下堂称夫人,尊行国家。”由妾升为夫人在宗庙不得配夫,由其子单独立庙祭祀。

顺便说一下,按当时礼制,诸侯娶九女:嫡夫人,右媵,左媵。嫡夫人高于右媵,右媵高于左媵。嫡夫人有姪、娣。右媵也有姪、娣。左媵也有姪、娣。姪是指侄女,娣是指妹妹。比如嫡姪,就是嫡夫人的侄女;嫡娣就是嫡夫人的妹妹。这个不能往下说,再说起来话就长了,以后有机会再说。

《公羊传》这种思想对鲁隐公真的不太公平。《穀梁传》的观点是不同。“先君之欲与桓,非正也,邪也。”从根上说错在鲁惠公,想传位给少子不立长了就是不对的。“胜其邪心以与隐矣。已探先君之邪志而遂以与桓,是成父之恶也。”《穀梁传》认为,鲁惠公克制住了自己的邪念传位给隐公是改邪归正。谁知道隐公知道父亲的想法,所以要让位给弟弟。这是成就父亲的恶念。《穀梁传》觉得“兄弟,天伦也。为子受之父,为诸侯受之君。已废天伦而忘君父,以行小惠,曰小道也。”儿子受命于父亲,诸侯受命于周天子。鲁隐公忘了天子和父亲的任命,让位给弟弟是小恩小惠不讲大义。把君位看得这么轻,没有做到履行正道。

沅汰,《沅汰博物馆》主编,历史作家

主要作品:《博物馆里的汉字》、《博物馆青铜器名称汉字解读》系列,《青铜铭文里的西周史》,《晋国霸业》,《梦回春秋》,《春秋人物故事》,中国古代《古国迷踪》系列。

《高澄传》、《南北乱世之三国霸业》、《情探泰陵》、《胤禛二十七年》、《龙凤传奇》等。

0 阅读: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