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伊拉克作家锡南·安通在英国《卫报》发文,痛斥美国在伊拉克犯下的磊磊罪行。他表示,“伊拉克战争并没有给当地带来星巴克和初创公司,只有汽车炸弹和极端组织”。安通声称,美国的入侵像一场毁灭之雨倾泻在巴格达,摧毁了伊拉克的一切,让国家陷入暴力和混乱的内战中。而被美国人援引为借口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至今都没有被找到丝毫存在的证据。
文章表示:恐怖主义将是伊拉克人面对所谓的“反恐战争”的后果,新政府腐败滋生,主张战争的人从中获益。
如今在伊拉克境内依然有120万人流离失所,在美国入侵以后,有100万伊拉克人直接或间接死亡。军队留下的贫化铀在各地导致癌症发病率提高。整个伊拉克都面临着人道主义灾难的威胁,独吞美式恐怖主义犯下的恶果。
如今距伊拉克战争爆发已过去整整20年,遮盖在这场入侵战争表面的“民主遮羞布”早已破烂不堪,真相几何?美国当年到底为何入侵伊拉克?推翻“独裁”后的伊拉克人民,生活改善了吗?
上世纪80年代,萨达姆上台后,大搞石油经济,伊拉克进入了发展快车道。凭借着丰富的油气资源,伊拉克很快成为中东地区数一数二的富强大国。
伊拉克是连接东西方的重要走廊,自身又有出海口,占尽天时地利。而它本身又是全球排名第四的石油大国,排名第十的天然气大国。
联合强大政治体一直是霸权主义美国的重要外交政策,所以,当时的伊拉克,在美俄之间左右逢源,既不选边站队,又两边通吃。
春风得意,不断强势的萨达姆政权,逐渐对周边国家虎视眈眈。两伊战争,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爆发的。只可惜,萨达姆并没能通过战争实现自己的政治野心。
1990年,被战争耗费了大量国力的伊拉克,开始对当时的债主科威特,发动军事入侵,企图完成“免除债务,对外扩张”的一箭双雕之策。
但正所谓树大招风,如果说两伊战争让美国人看到了萨达姆的野心,并对其提防抗拒。那科威特战争,就成了美国下决心“办掉”萨达姆的导火索。
1991年初,以美国领导的北约联军,对伊拉克发动了震惊世界的海湾战争。当时的伊拉克虽然兵强马壮,号称“世界第三强国”,但面对已经迈入现代化作战阶段的北约联军,几乎毫无还手之力。
36个北约联盟国,66万军队,以秋风扫落叶的姿态,迅速夺取了制空权、制电磁权,摧毁了伊拉克军队的防空、指挥体系,只用了40天时间,就击败了规模近百万的伊拉克大军。而在整场战争中,联军仅阵亡223人,伊拉克军队则死亡2.5万人。
这是一场彻头彻尾的降维打击战争,是新旧作战体系的首次正面交锋,也变相加速了全球军队现代化体系的建设进度。
但对于伊拉克人民来说,这场狂风骤雨般地入侵战争,犹如压垮国运的最后一根稻草,再也回不到曾经的优渥生活。
在科威特、海湾战争后的90年代里,基于现实生活的巨大落差,让伊拉克民间充斥着“推翻独裁”、实现“自由民主”的声音。再加上美伊关系的恶化,就使得伊拉克陷入内困外焦的艰难境地。
2001年的“911事件”后,美国中东政策大转向,北约加速东扩。于是,伊拉克便成为紧随阿富汗之后,第二个被美军正式入侵的中东大国,萨达姆政权被迅速推翻。彼时的伊拉克人民,受到“民主化”思想的冲击和洗脑,对美军夹道欢迎,充斥着对“大解放”画面的幻想。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20年过去,留给伊拉克人民的,只有一片乱土,一地鸡毛。
如今回过头看,曾经的伊拉克:辉煌过,享受过免费医疗、免费养老、免费教育、免费住房;也没落过,感受过被独裁政体剥削的无奈和悲凉。但不论好坏,它起码是一个完整的国家,有相对健全的法律制度、社会体系。
再说了,伊拉克坐拥天时地利,只要有充足的时间,恢复国力那是迟早的事儿。
只可惜,美国人不给他们这个机会,“美式民主”也只是军事霸权的外衣。伊拉克人民,成为这场“民主骗局”背后最大的牺牲者。
如今,不知是否会有人怀念那位,曾被他们唾弃谩骂的独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