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胡十六国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从304年持续至439年。
很多看客对这段历史混乱含糊,知之甚少,远不如历史上有名的三国时代,甚至春秋战国,下面小编将尝试梳理这一历史脉络,理清头绪。
在这一百多年里,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304年李雄和刘渊分别在巴蜀和中原建立成汉、汉赵时起,到376年氐族首领、前秦宣昭帝苻坚统一北方。
第二阶段是从383年苻坚在淝水之战战败,前秦分裂,北方再度陷入混乱时起,到439年,拓跋氏建立北魏再度统一北方,进入南北朝。
本文主要围绕五胡十六国第一阶段展开描述,因为这一阶段是十六国政权开创时代,枭雄辈出,尤其是苻坚,被许多人看作是最接近曹操的政治家、军事家。
在这些历史弄潮儿的推动下,基本奠定整个五胡十六国的政治格局,第二阶段的分裂和统一都是以第一阶段为基础。下面请听小编娓娓道来。
西晋永嘉之乱,匈奴刘渊建立汉赵,揭幕十六国时代开局关于这场五胡之乱的原因,最早要追溯至东汉。
东汉建国之初,经历了西汉王莽动乱、赤眉绿林起义,频繁的战争导致人口锐减,十室九空,再加上地主豪强兼并土地,为躲避税负,隐匿人口,这就导致东汉劳动力严重不足,征发徭役兵役十分困难。
为了补充劳动力,光武帝刘秀开始实施民族内迁政策,即将边疆的北方游牧民族迁往内地定居。
此后经过一百多年的变迁,胡人人口规模已非常庞大,胡汉杂居现象十分普遍,胡人充斥于社会各个阶层。
到了西晋时期,北方地区北部、东部和西部,尤其是并州和关中一带,胡人数量已超过汉人,对首都洛阳呈现半包围形势。
史书记载:
“西北诸郡皆为戎居,关中百万余口戎狄居半。”
胡人大量内迁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民族矛盾与日俱增,东汉、曹魏时期,中央政权相对强势,对边疆掌控力牢固,胡人尚不敢造次。
但到了西晋时期情况有了变化,西晋国力羸弱,很难有效控制边疆,胡人势力渐呈尾大不掉之势。
胡人时有举兵反叛,屠杀汉人之事,西晋政府屡次派兵镇压,从299年至306年,西晋爆发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皇族内乱——八王之乱。
这场大动乱使晋廷统治秩序彻底崩塌,完全失去了在地方的影响力,胡人开始陆续叛变。
虽然胡人主要聚居于北方,但最早揭开五胡乱华序幕的却是氐族首领李特。
李特家族本是关中大族,后在晋廷的命令下,随流民南迁至益州,李特在益州广施恩泽,笼络人心,逐渐成为客居流民的首领。
303年李特被益州刺史罗尚击杀,不久其子李雄击败罗尚,于306年称帝,国号“成”,史称成汉,从此割据川蜀。
虽说李氏氐族开五胡乱华之始,但真正掀起大规模内乱的却是匈奴首领刘渊。
刘渊自幼成长于西晋汉廷,深谙汉人儒家礼法,其性格深沉有大略,汉人士族争相与其结交。
304年,八王之乱后期,刘渊借口回并州发兵支援成都王司马颖,乘机宣布独立,称汉王,自称继承汉朝正统。
刘渊是汉朝和亲公主后代,一向以刘汉皇室外甥自居,意图借驱逐晋室恢复汉室为名,入主中原。
在此后的几年时间里,刘渊四处征伐,占领并州大部分地区,308年刘渊称帝并迁都至平阳,国号“汉”,史称赵汉。
此后刘渊南下攻打晋都洛阳,结果遭到汉人军民顽强抵抗,遭遇惨败。
刘渊意识到“恢复汉室,驱逐司马”的旗号已落空,不久便恢复了胡汉分治的传统,以匈奴贵族为首的胡人武装集团为统治核心,310年刘渊去世,其子刘聪发动政变自立为帝。
311年刘聪攻破洛阳,俘虏晋怀帝司马炽,史称永嘉之乱,在刘聪攻占洛阳过程中,羯族将领石勒立下大功。
关于羯族的起源,普遍认为羯人是中亚康居人,外表具有白种人的特征,高鼻梁深眼目多胡须,秦汉时期被匈奴征服,沦为奴隶,后南迁至至上党一带。
羯族长期遭受汉人、匈奴人奴役,从事奴婢、车夫等最底层工作。
刘渊建国后,羯族也随之南下,石勒出生于羯族一个酋长家庭,后归附于刘渊帐下,在匈奴南侵时屡立战功。
在石勒的带领下,羯族逐渐成长为强大的军事集团,刘聪继位后,石勒和他的羯族军队名义上归匈奴赵汉政权节制,但实际已独立。
就在中原动荡的同时,东北地区也不消停,鲜卑拓跋部首领拓跋猗卢于315年建立代国。
关于鲜卑族群,最早发源于大兴安岭地区,属于东北的古老游牧民族东胡的一部,秦汉时期被匈奴征服。
匈奴被汉朝击溃后,东汉分裂为乌桓与鲜卑,拓拔氏是鲜卑部族的一部分。
307年,拓跋猗卢遂总摄三部,统一拓跋鲜卑,后不断征伐,得到勾注陉北5县方圆数百里之地,并移10万部民充实之,拓跋部势力已空前强盛。
315年,拓跋猗卢帮助晋室多次击刘聪、石勒,晋愍帝司马邺进封其为代王,掌控代郡、常山郡,是为拓跋代国之始,拓跋猗卢因此被尊为北魏皇帝的先祖。
话说回来,313年,晋怀帝司马炽被刘聪杀死,司马邺于长安继立,刘聪转而攻打长安,司马邺于316年投降,最后受辱被刘聪杀死,至此西晋灭亡。
匈奴赵汉政权解体,鲜卑前燕、羯族后赵与张氏前凉并立西晋残余政权的灭亡并没有给北方带来安定,相反局势更加混乱。
刘聪灭西晋后安逸豪奢,疏忽政事,以石勒为首的羯族集团占据山东及关东,以刘曜为首的匈奴宗室占据山西和关中。
318年,刘聪的儿子刘粲继立,但很快遭大臣靳准杀害,刘曜与石勒分别打着攘乱止争的旗号平叛。
刘曜仗着血统政治优势抢先称帝,史称前赵,石勒得知后,于第二年在襄国(河北邢台)称赵王,史称后赵。
此后双方为争夺中原统治权大打出手,最终石勒于328年击败刘曜,灭亡前赵,330年,石勒正式称帝,这也是羯族继匈奴之后第二个称霸中原的胡人集团。
石勒统治期间,摒弃刘渊立国时胡汉融合的策略,采取更加激进的胡汉分治政策,他在皇帝外另设大单于,称羯族以及其他胡人为国人,汉人为赵人,羯人的地位高于汉人。
石勒冀希望于政治压迫稳固政权,但结果是社会矛盾没有平息,反而更加激化,但好在石勒劝勉农桑,用刑宽缓,才不至于使局势失控。
但在334年他的堂侄石虎政变上位后,情况急转直下。
在他统治时期极度荒淫残暴,嗜杀成性,对汉人百姓残酷剥削杀戮,致使中原汉人人口从东汉末年的四千万下降至四百万,导致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349年石虎去世,后赵汉人大将冉闵酝酿政变,夺取后赵政权,颁发屠胡令,各地军队、汉人百姓对羯族等胡人展开大规模报复。
在冉闵的反攻下,羯人不仅丢掉政权,而且遭遇灭顶之灾,几乎一夜回到解放前。350年,冉闵改国号为魏,史称冉魏。
同时,石虎之子石祗在襄国称帝,不过在第二年,石祗就被手下大将刘显所杀,至此后赵灭亡,羯族也随之凋零,在以后的岁月中被各族融合消失。
在后赵灭亡的同时,中原周边地区也在上演走马灯式的政权更替。
在川蜀方向,公元347年,东晋士族大将桓温一路沿武昌逆流而上攻入成都,氐族李氏的成汉政权宣告灭亡。
在西北方向,出身凉州士族的凉州刺史张轨趁八王之乱割据凉州,张轨去世后,其子张茂于324年被汉赵封为凉王,353年,张轨的曾孙张祚称帝。
张祚继位后给前任诸王追加庙号、谥号,与汉赵、后赵等政权不同,前凉为汉人建立,依靠凉州大姓维系统治,同时始终对东晋表示忠诚。
张祚以前的前凉各代统治者都自居晋朝的刺史或州牧,同时当时的凉州也是中国北部最为安定的地区和文化中心。
而冉闵建立魏国后,并没有带来稳定,相反各地胡人纷纷割据,或发起反攻,冉闵的统治力和掌控力反而不如后赵。
350年,原效力于后赵的氐族大将苻健占据关中,次年登基,建立前秦,定都长安,至于冉闵则于352年被鲜卑慕容氏击败杀死。
关于鲜卑,前文有所介绍,魏晋以来,鲜卑内部有多个部族,除了拓拔氏,还有慕容、段氏、宇文等部族,从307年,慕容廆镇抚宇文、段部及高句丽。
337年,慕容廆之子慕容皝自立为燕王,几年后击败后赵,解除来自中原的压力,建都龙城(辽宁朝阳),直到352年慕容皝之子慕容儁击败冉闵,正式称帝。
从此北方进入苻氏氐族前秦、慕容鲜卑前燕、拓拔鲜卑代国以及张氏前凉并立的时代。
前秦统一北方,一个短暂的稳定时代在北方乱战的同时,东晋也没闲着,时不时进行北伐,前燕与之长期拉锯作战,晋都洛阳先被东晋权臣桓温夺取,后又被前燕名将慕容恪夺回。
慕容恪去世后由慕容评执政,慕容评为人贪墨昏庸,致使国政日益混乱。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前秦不断强大,357年,苻健之侄苻坚发动政变,自立为大秦天王。
有意思的是苻坚虽是胡人血统,但执政表现更像是汉人君主,他摒弃了汉赵、后赵的刚猛暴政手段。
他积极提倡儒学,实行仁政,重用王猛等汉人官僚,积极推行圣君贤相的治国之道,对各族实行服而赦之的方针。
苻坚力图建立以超越种族的仁政治理国家,在苻坚治理下,前秦经济提升,国势大盛,史称“关陇清晏,百姓丰乐”。
可以说,苻坚趟出了一条胡人君主新的治理模式,在苻坚的带领下,前秦成为五胡十六国中最强大的国家。
此后苻坚有意一统天下,370年,苻坚率军灭掉前燕,取得关东地区,376年灭掉拓拔鲜卑建立的代国及张氏前凉政权,至此,前秦正式统一北方。
与汉赵、后赵政权相比,前秦是真正的完全统一北方,也是自西晋后时隔五十多年再次占据西域,苻坚也被后人比喻为三国时代以后最接近曹操的政治家、军事家。
此后,苻坚磨刀霍霍,南下攻打东晋,准备再次统一天下,然而冥冥之中,苻坚重蹈曹操赤壁之战覆辙,在383年的淝水之战中遭遇惨败。
不过不同的是,苻坚淝水战败后,前秦很快宣告崩溃,苻坚被羌族将领姚苌所杀,不久,姚苌建立后秦。
羌族成为继氐族、匈奴、羯、鲜卑后,第五个在汉人统治区建立政权的少数民族,北方也再度回到诸雄混战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