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长子粟戎生上小学,被班主任提问:你是不是这个妈妈生的?

红色先驱 2023-12-07 18:52:13

俗话说,虎父无犬子,我军历史上有名的常胜将军粟裕大将和他的长子粟戎生可以说是完完全全印证了这句话。

粟裕将军当年对夫人楚青一见钟情,为了楚青甘愿等了3年,才终于抱得美人归,在此之前,粟裕将军一直单身。

婚后,夫人生下两子一女,其中,长子粟戎生后来取得成就最大,同时也是最像粟裕的。

不过就在粟戎生当年上小学的时候,竟曾被小学班主任提问:“你是不是这个妈妈(楚青)生的?”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粟戎生身上难道有什么身世之谜,老师又为何如此发问呢?

1942年,粟戎生在抗日战争的战火前线诞生。

作为新四军第一师师长粟裕的长子,他两岁时,是在战士们的扁担挑子上度过的,而当时和他相伴在扁担挑子另一头的,是电台。

大概两岁以后,他则是在马背上、骡子上度过的。

彼时,粟裕正率部在天目山地区开展反顽斗争,一天,他要教不满3岁的儿子游泳,见儿子咿咿呀呀不敢下水,他便让儿子抱个竹竿,而后直接“啪”地将儿子扔进了水里。

就这样,3岁不到,粟戎生便学会了游泳。

5岁的时候,他又收到了父亲送给自己的一个特殊礼物,竟然是一把小手枪。

那是从一个地主家缴来的,射程很近,没有实战功能。

而粟裕将军看着收到礼物两眼放光的儿子,心道这个礼物送对了,他对着年幼的儿子就一句话:“好好学,长大以后当兵。”

粟戎生后来也回忆说,自己和枪结下不解之缘,也正是从那时开始的。

1948年,华东保育院在山东潍坊创立,这是一所名副其实“红色幼儿园”,接收的大多是随军的干部子女和烈士遗孤。

保育院首批一共接收了62个孩子,而其中就包括粟裕将军的儿子粟戎生。

后来,保育院随部队南下,一直到上海解放以后才稳定下来。

这时,粟裕大将调到了北京工作,正式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而粟戎生也跟着父亲去到了北京上学。

他当时上的,便是八一小学(现在叫八一学校),八一小学是北平最早的住宿学校。

一天,班主任老师突然询问粟戎生:“你是不是这个妈妈生的?”

粟戎生被问得一脸疑惑,照实回答:“是的。”

老师还是不太相信,又再次询问,结果再一次得到了粟戎生肯定的回答,老师这才作罢。

后来,楚青去到学校,跟老师了解儿子的学习情况和在校表现,老师才主动同楚青说起了这个事情。

原来,老师是在日常中观察粟戎生,深感他和别的孩子相比,家教都要严格得多。

而那样严格的程度,在老师眼中,似乎只有用“后娘”才能解释得通。

但事实显然不是像老师想得那样,当年粟裕因为父母给他包办的一门亲事离家出走,参加红军,走上革命道路。

此后数年,他将全部精力都放在了革命事业上,在那个战乱不断的年代,他更加没有精力考虑自己的终身大事,结果一转眼就到了32岁,也就是在这一年他遇到了楚青,一见钟情。

但是楚青当时年纪还小,竟然直接将粟裕写给她的信撕了。

当时就连陈老总都劝粟裕,要不干脆另换一个吧,而粟裕却说,自己已经挂心了。

他对楚青说:“你慢慢考虑,我耐心等,一年两年三年,我都等得起!”

最后,在等待三年后,粟裕终于抱得美人归。

婚后第一年,楚青便生下了长子粟戎生,一开始的时候,粟戎生寄养在江苏扬州的外公家,他的外公赞赏女婿粟裕的战将生涯,于是给外孙取名“戎生”。

而粟裕作为我军历史上有名的常胜将军,是名副其实威慑敌人的虎将,他绝不允许自己的儿子是兔子胆,所以自小对儿子无溺爱,在不同时期对儿子都有着不同的严格要求,一心想着培养儿子兵的气质。

粟戎生曾说,自己和父亲是“军事父子”,也正是因此,尤其是粟戎生后来果然不辜负父亲的期望,穿上了军装。

1961年,粟戎生高中毕业,考进了全中国最难考的军事院校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学习导弹专业。

军校毕业后,粟戎生本可以进入高级的研发部门,但是在父亲的“插手”下,粟戎生被分配到了抗美援越的云南前线某地空导弹部队。

这要是换做别人家,可能会希望孩子尽量远离前线,但粟裕却觉得,儿子只有投入到火热的战斗生活中历经风雨,才能见世面长本领。

而粟戎生自小热爱兵的生涯,早在哈工大读书期间,就已经按奈不住心底去到战火纷飞的前线冲锋陷阵的渴望。

父亲的“插手”正遂了他的心愿。

在云南前线,粟戎生从一名普通的战士做起,每天他要听到4次以上的敌情警报,只要警报一响,他就要拼命跑回站位。

第二年时,粟戎生在一次实战中,成功击落了蒋介石和美国的U-2侦察机和“火蜂”2号无人侦察飞机,荣立三等功。

此后,从一名普通战士做到排长,粟戎生用了四五年,这期间,他跑了上千次的战斗警报,因为要不断地移防,在云南前线的军旅生涯,他基本上都是在帐篷中度过的。

四五年的时间,他已经完全蜕变成了一名拥有钢铁般意志的军人。

后来谈及这段可能丧命的战火前线岁月,粟戎生直言:“不少人跟我说,当了一辈子兵,没有参加过打仗,可我至少是参加过作战。当兵不打仗,怎么说也是遗憾。”

后来伴随前线安定下来,粟戎生所在的部队任务变换,要移防调回内地了,这同时意味着,粟戎生所在部队今后的生活和训练条件会大大改变,较之从前会更加舒适。

这也算是苦尽甘来了。

结果就在这时,珍宝岛燃起了战火。

在别人想方设法调离一线部队的时候,粟裕却再一次“插手”,将换防回家休息还不到两天的儿子调往北线一个已经处在一级战备状态的野战部队。

临行前,粟裕没有交代更多,只是默默将自己所写一首诗《老兵乐》送给了儿子:

“半世生涯戎马间,征骑倥偬未下鞍。爆炸轰鸣如击鼓,枪弹呼啸若琴弹。”

粟戎生读着这铿锵有力的诗句,仿佛看到了父亲当年驰骋战场,披荆斩棘,生死不顾的场面。

于是就这样,刚结束云南前线艰苦生活的粟戎生,来不及喘气,就已经又进入到条件更加艰苦的北线。

这里气候寒冷,空气干燥,部队伙食多是粗粮,新鲜蔬菜的比例严重不足。

而粟戎生在这里,一待又是3年,这期间,粟戎生当上了连长。

父亲为此叮嘱他,要熟悉下属,真正意义上让他们信任、尊重和喜欢你,此外,作为指战员,最重要的就是要爱惜战士的生命,尽管战场上的牺牲不可避免,但是不应该的牺牲,哪怕是一个人,也应该要避免……

这些叮嘱,日后也果真成为了粟戎生作为一个基层指战员所奉行的金科玉律。

在北线,粟戎生带领战士们打坑道,排哑炮,随时面临头顶石块砸下来的风险。

而粟戎生身先士卒,无数次将自己带的兵护在身后,3年施工,硬生生一次也没发生事故。

在连长任上的粟戎生也凭此赢得了战士们的尊重和信任,后再次荣立三等功。

可以说,正是粟裕这种哪里有战事条件艰苦就把儿子“安排”到那里的做法,最终成功将儿子培养成了期待的样子。

不靠父辈的荣耀,在战火中出生,读军校,从军奔赴战火前线,屡立战功的粟戎生最终在1983年被任命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200师师长。

任前,他去到了北京医院。

因为这时的粟裕将军,已经病得很重了,就连说话都很吃力,粟戎生看着躺在病床上的父亲,心中百感交集。

他能够独当一面了,而父亲却倒下了。

这样的父亲无法再给他过多的嘱咐,却还是对他说了一句:“师这一级很重要,连、团、师的锻炼对军队干部极为重要。”

这也便成为了粟裕将军生前留给长子粟戎生的最后一句话。

1984年2月5日,新中国十大大将之首粟裕在北京病逝,享年77岁。

粟戎生后来回忆起来,自他从军,尤其是当上了军队的领导干部,和父亲聊的话题,永远脱不开军事,从父亲身上,他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老军人在浴血战火中锻炼和升华的高度责任感,他在关注自己儿子的同时,其实更关怀着新一代军人在和平时期的成长和全军的未来。

粟戎生在老山前线

此后,粟戎生历任总参军务部副部长、第24集团军长以及北京军区副司令员,并在1999年晋升为中将军衔。

虎父无犬子,粟戎生最终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

2006年1月,粟戎生正式退休,聊起退休后的生活,他说自己要走走祖国的大好山河,还参加了重走长征路的活动。

活动现场的粟戎生,皮肤黝黑,高大健壮,身上坚韧而低调沉稳的军人气质从几米开外仿佛就已经感染到路人。

踏上父亲曾经走过的路,他说起了自己最喜欢的部队的一首歌:

“身穿国防绿,胸怀祖国,万里江山,千斤重担交给了我。虽说艰苦,我心里欢乐,虽不富有,拥有山河。”

而这便是粟戎生和粟裕这对“军事父子”的故事,看似普普通通,却又轰轰烈烈,颇为特别。

73 阅读:18351
评论列表
  • 2023-12-08 03:36

    致敬—-粟裕大将,永远缅怀

    用户17xxx52 回复:
    致敬战神粟裕将军。
  • 2023-12-07 19:52

    战争中走出来的粟裕将军时刻保持对战争的警惕之心和学习态度,这点很值得我们现代军人的学习!

  • 2023-12-08 16:22

    1987年,我在安阳炮团当兵,总部首长来检查车辆装备,全连官兵把车擦得铮亮,没想到首长带着白手套一步跨上大箱板摸了驾驶室顶,首长的白手套变成了黑手套,连长脸都绿了,嘴里嘟囔这首长咋这年轻?过后才知道首长是粟裕的儿子粟戎生!

    用户11xxx62 回复:
    你是看王心刚主演的电影《侦察兵》看了多少遍吧?!……[点赞][呲牙笑]
  • 2023-12-13 13:46

    [点赞][点赞][点赞]致敬!

  • 2024-10-06 22:17

    粟裕战神[点赞]

  • 2023-12-08 02:50

    不知道你想表达什么?没看懂。

  • 2023-12-08 17:44

    [点赞]

  • 2023-12-08 15:17

    是不是中国的军事家?

  • 2023-12-08 07:53

    名字都搞错了,还写呢!粟戎生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