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一“交通员”与潜伏者接头,孰料对方突喊道:快抓新四军

青史如烟 2023-02-28 19:27:20

1943年7月23日,上午,丰利区(现如东县丰利镇)伪区长赵养颐来到了如皋常备一团团部,在与副团长王小龙谈完公事之后,随后起身告辞。

像平常一样,王小龙并没有亲自送赵养颐出门,而是让勤务兵李大明代送。

只是他不知道,今天赵养颐来找自己,真实的目的,其实正是为了让李大明送送自己。

谁都知道赵养颐是丰利区的伪区长,但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人知道其真实身份——中共秘密交通员。开春之时,受中共苏中四地委书记吉落(姬鹏飞)、第四军分区司令员陶勇和如东县县委书记谢克东的指示,赵养颐按照组织上的安排,秘密打入敌人内部,成为了丰利区的伪区长。

前几天,赵养颐发现如皋常备一团的伪军比平日里忙碌、慌张了不少,心里估摸着对方近期可能要进行调防。

当他将这个情报传递出去之后,组织上很快便给予回复,命他想尽办法,确定对方的确切调防日期。

这么敏感的问题,怎么能问出来呢?

刚开始,赵养颐想从副团长王小龙这里打开个缺口,毕竟两人关系不错,而且王小龙肯定知道调防的确切时间。

然而,在随后的闲聊之中,虽然赵养颐有意无意地扯到这个话题之上,可对方是个精明的老狐狸,一提到军务便左右言他,守口如瓶,令赵养颐始终找不到任何头绪。

怎么办?眼看时间一天天过去,敌人调防肯定也就是在这几天之内,再打探不出来的话,对方可就悄悄撤走了。

昨天晚上,躺在床上辗转反侧许久的赵养颐,最终想到了一个法子……

比起王小龙,李大明这个勤务兵跟赵养颐的关系,也还不错,但他的性格没有王小龙那么阴沉,大大咧咧的,没有什么城府。

平日里,赵养颐请王小龙吃饭,也会喊着李大明,毕竟对方的勤务兵,你就算不喊,人家也会跟在长官左右,倒不如卖了这份人情。因此,吃了几顿饭后,俩人的关系也就熟稔了起来。

当天,赵养颐跟着李大明出了王小龙屋门,俩人走在路上,慢走闲聊着,赵养颐笑着对李大明说:

“我昨天托人去外地去搞一些土特产,过几天等人回来了,请王团长来尝个鲜,你到时候也一起来尝尝。”

李大明听罢,挠了挠头,脱口而出:

“哎呀,恐怕来不及了,我们明天一早就要开拔了呀。”

“等的就是你这句话。”

赵养颐心头暗喜,表面却装作十分惋惜的模样,摇着头说:“那真是太可惜了,不过我倒是可以让人直接送过去,就是不知道你们驻防的地方在哪儿呀?”

李大明没太多心眼,直接便将开拔的目的地告诉了对方,赵养颐根据对方行军的终点位置,登时推出了对方的行军路线。

很快,伪军开拔的时间、路线便送到了新四军这边的手中,就在伪常备一团调防的当天上午,新四军在古坝一带,悄悄张开了“布袋”,当对方毫无防备地进入之后,众人随即扎紧“布袋口”,打了对方一个措手不及。

这场伏击战,打得敌人损失颇重,新来接防的伪团长纪雄得到消息之后,心头顿时涌起了一丝警惕——有内奸。

在经过一系列的内部排查之后,纪雄将怀疑的目光盯向了赵养颐,在随后的日子里,纪雄多次打着谈公事的名头近距离接触赵养颐,表面上一团和气地客套着:

“今后还要仰仗你多多照顾哩。”

背地里,纪雄却悄悄派人化装成老百姓的模样,向四街头的菜农们、商铺老板们打听赵区长的情况。好在赵养颐这个人来平日里待人宽厚,与人无怨。因此,打探的人打探了好一大圈,却没有得到任何有用的消息。

即便如此,纪雄依然没有解除对赵养颐的怀疑,他悄悄派了一个特务紧跟着赵养颐,暗中监视着赵养颐的一举一动。

自己被监视了。

在虎穴之中潜伏的赵养颐,很快便察觉出了周围那道阴险的目光,他没有慌张,而是该干什么干什么,上班、吃茶、下馆子,表现得十分淡定,一副全然不知的模样。

当时的赵养颐心里想,只要对方找不到任何把柄,就奈何不了自己,然而,他却没有想到,很快一件意想不到事情发生了。

一天,赵养颐像往常一样来到区公所,进屋坐下没多久,部下便匆匆推门进来,身后领了一个人。

“赵区长,这个人说是有要事来找您。”

赵养颐抬头看去,只见一个头戴大草帽、打着绑腿两脚泥的农民站在门口,一见赵养颐看向自己,赶紧从衣服里掏出一个折得很小的纸条。

“赵区长,这是乡下送来的,您得亲自过目。”那人递过来时,神秘兮兮地低声说道。

赵养颐看了眼对方,拿过纸条,随后将之展开,上面只有一行字——明日下午请去东郊原地碰头。

这明显是一个接头消息,赵养颐看后,有些吃惊,这里又不是交通站,组织上怎么送信送到这里来了?

不对。

赵养颐再次扫了眼纸条,随后思忖了片刻,抬头向那人看去,这人很眼生,根本没有见过面,今天这件事儿,从头到尾透着邪。联想到附近的秘密监视,赵养颐愈发肯定了自己的判断,眼前这个农民打扮的人,压根就不是自己人。

想通这一点儿之后,赵养颐当即沉下了脸,随后大声说道:

“你是新四军的奸细,来人呀,快给我拿下这个新四军奸细,拉出去给我砍了!”

那人一听,顿时傻眼了,想要跑,却被区公所闻声而来的人们,当场扭住,对方顿时不由瑟瑟发抖起来。

“不要砍,不要砍!误会、误会,都是自己人!”那名负责监视的特务一看坏事了,也顾不上继续暗中监视,赶紧跑出来圆场。

经此一事之后,纪雄才最终打消了对赵养颐的怀疑,将怀疑的目光随即转到了别人的身上,一场危机最终消弭于无形。

在那烽火狼烟的岁月里,有无数草根英雄,他们在晦暗之际奋起,却最终消隐于历史的长河之中。这些隐匿在历史长河之中的故事,虽然鲜为人知,却依然是当年那幅波澜壮阔的人民战争画卷之中,不可或缺的一角。

感谢阅读,我是青史如烟,聊小众历史,不一样的草根故事,本文是革命珍闻录——第220篇,欢迎大家关注,翻阅往期精彩内容,欢迎评论、转发,共同弘扬正能量,谢谢大家。

参考资料:《如东文史资料》,赵景城口述

15 阅读:3950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