愁死佛了!佛眼观“玩梗”:贪嗔痴的集体投射

五台山便有美景 2025-03-22 12:50:50

周末,小编和一位教师朋友小聚,聊天过程中发现朋友对于学生们在课堂上随时玩梗接梗的现状深感无奈,有时候你想要严肃地向他们传递一些知识理念,一些调皮的学生随口一个梗,就把整个课堂气氛扰乱。

聚焦网络,年轻人乐此不疲地“造梗”“玩梗”,有人说,我们已进入一个“万物皆梗”的时代,言必带“梗”、无“梗”不欢。今日,我们从佛教视角分析网友热衷“玩梗”的社会现象,这种看似娱乐化的行为,既折射出集体心理的深层需求,也可能埋下社会隐患。

从佛教角度分析网友“玩梗”的心理动因

贪嗔痴的集体投射

网络玩梗的即时性、娱乐性满足人们对短暂快乐的贪求。碎片化信息刺激多巴胺分泌,使人沉迷“笑点”带来的愉悦,形成对浅层快感的依赖。执着感官刺激即为“贪”。

纵观网络热梗,许多玩梗暗含对社会不公、荒诞现实的讽刺,比如前段时间的“鼠鼠文学”“孔乙己长衫”,甚至有人在有钱人分享生活的视频底下自称为“老奴”。这种令人啼笑皆非的自嘲实为对现实无力感的嗔恚转化。这种宣泄虽非直接攻击,却在无形中积累集体怨气。不满的隐性发泄即为“嗔”。

玩梗依赖“圈层黑话”,形成封闭的话语体系。群体在重复中强化偏见,比如地域歧视梗,陷入“所知障”,所知障又称为无明惑,说明众生丧失对复杂真相的探究能力。无明的信息茧房即为“痴”。

口业的现代变体

佛教将“妄语、两舌、恶口、绮语”归为“口业”。而玩梗中最常见的便包含:

恶口:以“幽默”为包装对别人进行人身攻击,比如外貌羞辱;

妄语:传播虚假信息或断章取义,比如以新闻配文造梗;

绮语:为博流量制造无意义话题,比如“废话文学”,浪费他人注意力。

这些行为看似没有造成大的社会危害,实则在无形中扰乱人心和别人的判断,种下语言暴力的业因。

玩梗造成的社会危害

消解严肃议题,弱化觉知能力

苦难的娱乐化。苦难娱乐化是一种与真相、解决苦难相反的方式,也就是加深苦难,使得苦难变得更加隐藏、不为人所知,并使得人们甘愿生活在苦难的世界里和被奴役。比如将贫困、疾病等苦难编成段子,比如“打工人摆烂梗”,使人对真实痛苦麻木,违背佛教“知苦”的觉悟基础。佛陀强调“四圣谛”始于“苦谛”,而苦难娱乐化消解了直面苦的必要性。

公共讨论的浅薄化。复杂社会问题被简化为标签式梗,比如“润学”,断章取义的娱乐表达掩盖了问题的本质,也是对背后问题的变相纵容,阻碍了大众的深度思考。如《中阿含经》所言:“愚者浅思维,如勺尝汤味”,公众在玩梗中失去深入缘起的智慧。

加速恶业传播,扭曲价值判断

共业的“病毒式”增长,一个恶俗梗经千万次转发,参与者皆分担其业力。例如歧视性梗图传播,即便转发者“无心”,但这个行为无疑是助长偏见,迷惑大众。如《楞严经》警告:“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

道德标准的模糊,戏谑挑战底线,比如“三年血赚”等罔顾法律、恶俗至极的犯罪梗,使善恶界限模糊。佛教“十善业”中的“正语”被解构,年轻一代在玩梗中失去对恶业的敬畏。

人际疏离与信任崩塌

人际关系依赖梗图互怼,掩盖真诚情感。《长阿含经》中佛陀教人“言行相应”,而玩梗文化鼓励“心口分离”,加剧孤独感。“梗面具”替代了人与人的真实交流。

当公共事件总被解构为梗,比如“辟谣=实锤”的娱乐圈热梗,社会陷入“狼来了”困境,导致人与人的信任成本增加,与佛教“不妄语”倡导的诚信根基背道而驰。

梗文化是一面“无明之镜”,网友玩梗的狂欢,本质是末法时代众生心灵困境的缩影——用笑声掩盖迷茫,以戏谑逃避真实。佛教对此的批判并非否定娱乐,而是警示,当“造梗”沦为贪嗔痴的共业车轮时,社会将失去直面苦、集、灭、道的勇气。

若能以玩梗的创造力承载佛法智慧,则如《维摩诘经》所言:“一切众生心行中,悉具如来智慧。” 网络时代的口业,亦可转为觉醒的契机。

0 阅读:4

五台山便有美景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