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窟鼻祖,天梯山大佛的悲欢故事(2023暑期自驾游十一)

爱月谈旅游 2023-09-11 09:24:00

到了武威,除了看雷台汉墓出土的那匹神骏——马踏飞燕,恐怕就是天梯山石窟了。这里是中国开凿最早的石窟之一,也是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的源头,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在学术界有"石窟鼻祖"之称。

出武威城,南行约60公里,到张义镇灯山村。翻过一座山,望见山下一道宽阔的河沟,河道中央有一道弯弯曲曲的河水。这就是黄羊河。天梯山石窟就在这黄土山下、黄羊河畔。

穿过天梯山石窟隧道,站在大佛面前,不能不为之震撼。巨大的石窟内,28米高的大佛依山而坐。创建于东晋十六国时期北凉的天梯山石窟,是由北凉王沮渠蒙逊召集凉州高僧昙曜和能工巧匠,在公元412年至439年开凿的。1000多年的历史云烟过去,大佛依然端坐此处,平静地看着这个忙忙碌碌的世界。

大佛宝相庄严,右手竖掌,左手置于膝上。大佛左右,还有21米高的六尊陪侍佛像,它们是佛的两个弟子迦叶和阿难,两个菩萨,两个天王。

六尊佛像的神态各有不同。菩萨端庄,神色安详;天王威武,威武中又有不同,大佛左手边的天王比较严肃,右手边的有些淘气;大弟子迦叶肃穆,小弟子阿难则比较活泼。

令人惊艳的是石窟南北两壁上残留的壁画。壁画所画的内容有山有水有云有树有花有动物,其笔触清淡,色泽艳丽,形象逼真。看,那些小花,好像是小雏菊,颇有文艺小清新之风。

有的因墙壁剥落,已经看不清楚画的是什么;有的却仍然非常清晰。离得远,用长镜头拉近了仔细看,可以清楚地看到狮、象、鹿、马等动物。1000多年的时光,多少风霜雨雪,竟然没有湮没掉这些鲜艳的色彩,真的令人惊叹。

从菩萨头上的璎珞、天王帽子上的饰珠,也可以看到彩色的留存。可以知道,它们当年也跟壁画一样,有着鲜艳的色彩。也可以想像,这里曾经有过怎样的辉煌。

很遗憾,我们现在只能看到这一座窟。其实天梯山石窟从北凉经北朝、隋唐、西夏、明清相继营建,据明正统十三年《重修凉州广善寺铭》记载,天梯山石窟当时有26窟,大佛窟前建有寺院楼阁,窟顶建塔一座,壮观宏大。洞窟分三层几十座,内有几十尊造像,还有许多精美的壁画。现在上山的道是封闭的。

盛极一时的天梯山石窟,在1927年大地震时遭到毁灭性破坏,幸好比较完整的尚有8窟,大佛坐像也安然无恙。1958年修建黄羊河水库,除了搬不动的这7尊大佛,其余小石窟内的佛造像、壁画、文物残片,全部搬去甘肃省博物馆。水库蓄水,大佛半截身子泡在水中。直到1996年水库枯水,才修筑了一道围堰,将大佛和水库分隔开来,并由专家主持了修缮。我们现在站着能够平视大佛的位置,正是围堰坝顶。

顺着铁梯下到坝底,抬头仰视大佛,又是另外一番震撼。大佛和其他六尊陪佛,显得越发高大。大佛的表情,似乎更加慈悲。无论这个世界如何熙熙攘攘、来来往往,只有大佛照旧安然。

在开凿天梯山石窟的过程中,培养了一批开凿石窟的能工巧匠和雕塑家、彩绘家。439年,北魏灭北凉,从姑臧迁宗族吏民3万户至平城(今山西大同),其中僧侣3000多人。这些能工巧匠成为开凿云冈石窟的重要技术力量,昙曜也成为北魏的佛教领袖,完成了云冈石窟的代表作品"昙曜五窟"的建造。龙门石窟是北魏迁都洛阳后开凿的。因此,天梯山石窟被称为"石窟鼻祖"是当之无愧的。

云冈石窟(图片采自网络)

云冈石窟(图片采自网络)

查了一下资料,国家立项对天梯山石窟搬迁壁画、彩塑进行保护修复,修复壁画、塑像729件,其中壁画300余平方米,塑像70余尊,修复后的文物在武威市博物馆新馆展出。从网上搜到两张天梯山壁画的照片,真是绝美。看来还得再去武威。

天梯山壁画(图片采自网络)

天梯山壁画(图片采自网络)

返回的路上,我站在山顶回望山下的黄羊河谷,基本干涸的河滩,还有离此不远的村庄,让我有沧海桑田的感觉。不知道水库是否还会蓄水,修这个水库的目的是否达到?当时做这样的选择现在也不能说什么,每一个时代有每一个时代的需求,也与经济实力、思想观念密切相关。只是这样的损害却是无可挽回的,真的很遗憾。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