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战争频繁,这样也导致大量人口骤减。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可以改变命运的途径无非有两种,一种是参军靠军功改变命运,另一种也就是靠寒窗苦读考取功名了。但对于底层老百姓来说,第二条路可以说举步维艰。因为读书需要有经济基础支撑,在那个吃都吃不饱的年月,去哪里读书呢?
所以,留给底层百姓的唯一出路也就只剩下当兵了。当兵这条路,说白了就是拿命换饭吃。那也没办法,总比饿死强吧!那么问题也就来了,打仗就会死人,死人就会出现寡妇,那些打仗死了以后,他们的女眷该怎么生存呢?
一将功成万骨枯,一个帝王的成功,往往是踩着死人堆爬上去的。也正是这种残酷的筛选,才会出现功成名就的群体。而战争的残酷性是不言而喻的,唐朝的安史之乱,直接导致大唐死亡3500万人口,而第一次世界大战也才死了1500万人。
再者就是清朝末年的太平天国运动,有数据表示死亡5000万人,也有一种说法达到了7000万人。这两场战争,可以说是封建社会的死亡巅峰。
北宋的靖康之变,仅仅开封就丧失了十几万劳动力,黄河以北几乎没有了男人。也是这一场战争,直接导致北宋灭亡。
中华黑暗时期的五代十国,在中国北方,汉族几乎灭族。男性的减少,直接导致社会生产力下降,也阻碍了历史的进程。
封建时代,劳动力是什么?耕牛和男人,男人没了,没人耕地了。
战争之后,会出现大批的寡妇村庄,这些女人为了生存只好抱团取暖,成为顶梁柱。
宋朝以前,由于朱理学还没有占据主导地位,寡妇是可以改嫁的。这无异于是那个时代女性的一种福音,毕竟女人在农耕社会生存是很难的。尤其是在唐朝时期,对女性改嫁是持有包容态度的,丈夫战死,只要守节三年,女性就可以改嫁。但是需要断除和婆家一切联系,归还遗产。三国时期,寡妇属于紧俏品。因为古代医疗条件低下,生过孩子的女人,身体说明很硬朗,对以后的生育有了优势。所以,大部分寡妇是不愁改嫁的。史书上说,曹操喜欢别人家老婆,并非仅仅是因为好色,更多的是为了传宗接代。
宋朝以后就不行了,程朱理学兴起,给广大女性上了思想枷锁。那个时候,认为女性应该为丈夫守节一辈子,而改嫁是不被认可的。这样,也导致了很多女性悲催的一生。但是女性总归是要活下去的。这些女性只有坚强的挑起家庭重担,不少寡妇靠刺绣、酿酒为生。
而除了寡妇自力更生之外,官府也会适当的接济一下她们,只不过地方政府的政策却有所不同。
除了这些女性自力更生以外,地方官府也会出台一些政策进行接济,只是标准不统一。很多时候,在丈夫死了以后,官府会不定时为他们发放基本生活保障。不过,女性改嫁了,这些也便不存在了。
对于大户人家的寡妇,待遇相对就好了很多。这些大户人家的宗族会不定期对这些寡妇家庭进行接济,发放生活用品等。
宋朝时候,官府还专门设置了“寡妇院”之类的结构,至今开封还存在“寡妇巷”这样的名字,前身就是北宋时期设置的“寡妇院”。这样的机构经费大部分来自于朝廷,并且鼓励寡妇自力更生,甚至还会教授手艺。
并且,有关寡妇继承其丈夫遗产之事,于古代亦有记载。
《宋刑统》所记载:
“诸妇及女妇,皆听夫家所有之物,为己所有。如有藏亡失毁,及亡夫死后,有夫无子,收与子女者,皆听妻家所有。”
也就是说丈夫死后,丈夫家的财产,寡妇是有权继承的。如果寡妇没有儿子,寡妇可以有权自行支配遗产。而关于孩子上学这样的事情,官府也给予了充分考虑。
好多州县为了能让寡妇家的孩子有学上,各个地区都建了义学堂。这些学堂和别的不一样,会优先招收寡妇家的孩子。甚至有的地方考虑到孩子没钱上学,不但不收学费,还自己掏钱给孩子买学习用品。
从这就能看出来,宋朝对寡妇这个特殊的群体照顾得可好了,不光支持她们去做生意,还尽最大可能帮她们解决后面可能遇到的麻烦,好保障这个群体能基本活下去。
在江南等地区,一些由寡妇们经营的生意专门设立了市场。在民间领域,有些寡妇自发地组建了寡妇会,会里的成员通常都需要定期缴纳费用,接着用这些费用来发展共同的事业。有了这样的基础,许多寡妇的生活也变得越来越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