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第N种回顾方式 #头条深一度#
杜月笙的门生成了“话剧皇帝”,迎娶周总理养女后,“渣男”本质尽显。
金山,原名赵默,出演过《赛金花》、《屈原》、《文成公主》等剧。
1950年,排练《保尔·柯察金》期间,金山抛弃糟糠之妻,后与孙维世成婚。
蜜月期间,金山竟与金日成的女秘书“偷腥”,对方遭到枪决后,周总理震怒,将其押解回国,彭老总差点将他枪毙。
孙维世死后,65岁的金山居然又娶了妻妹——孙新世。
1937年,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来了一对半大的兄妹。
两人不顾卫兵阻拦哭着吵着,要到延安去参加革命。
他们年龄尚小,且来路不明,当然不符合条件。
闹了一阵,男孩子先走了,可小女孩还站在门外。卫兵越是劝,她哭得就越厉害。
恰巧,周总理外出回来,和蔼的过去询问:“小姑娘,你还是个娃娃嘛。这样,你回去问一问家里的意见,爸爸如果同意,我就带你去。”
话音刚落,小姑娘泣不成声,哽咽地说:“我没有爸爸了,爸爸被国民党给枪毙了···”
周总理心头一紧,忙问:“你爸爸是谁啊?”
小女孩答道:“孙炳文”。
周总理大吃一惊,立刻把小女孩抱进怀里,一边拍着她的头一边问:“你是孙维世吧?”
小女孩点头后,周总理长叹一声:“我是你爸爸的朋友,你5岁那年我还见过你呢。”
革命烈士孙炳文,在1922年与朱德一起前往德国留学。在周总理的介绍下正式入党。
1925年,孙炳文回国,于黄埔军校任职。
次年,孙炳文与周总理在广州秘密会面,当时,5岁的孙维世也在场。
别看孙维世年纪小,特工经验却丰富得很。
路上,她一直回头张望,看看有无可疑人员跟踪;到了见面地点,她又负责放哨,趴在窗口看外边动静,若陌生人走来就向父亲和“周伯伯”报信。
遗憾的是,孙炳文死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中。
从此,孙维世就跟着母亲过上了颠沛流离的生活。
1935年,时年14岁的孙维世,在母亲的帮助下,进入了上海“东方剧社”。
24岁的金山,正是“东方剧社”的组织者之一。
不论是金山还是孙维世,都不会想到,几十年后他们会产生那么多剪不断、理还乱的故事。
当时的金山可谓意气风发,在剧团里说一不二。
在金山的运作下,女朋友王莹,成为多部话剧的女主角,算是小有名气。
金山绝不会料到,这份“独断专行”会在日后给他带来多大的麻烦。
说回孙维世,她在剧团待了段时间后,又回了北平上学。
直到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她才跟哥哥孙宁世跑到武汉,找八路军办事处帮忙。
周总理夫妇与孙维世相认后,甚是欣慰:“哎呀,这才几年,我们的维世真的就长大了。”
他们对烈士后代向来照顾,当即决定认孤苦无依的孙维世为养女,并带她去了延安。
由于邓颖超病后不能生育,孙维世一直都是周总理夫妇的掌上明珠。
孙维世活泼可爱,又非常乖巧,延安的同志们都很喜欢她。
由于孙维世是周总理的养女,其父又与朱老总是至交,她还在话剧《血祭上海》中出演“大小姐”一角,所以大家就给她起了个“延安大小姐”的外号。
当然,这只是个外号,孙维世从不觉得自己有什么特殊,也从未因“养女”身份享受过什么特殊待遇,更不会任性乖张。
1939年,周总理即将赴莫斯科治病。
临行前,他跟邓颖超商量:“咱们走了,小维世怎么办?”
邓颖超提议,带着孙维世一起。
一方面,方便照顾;另一方面,让她多学些文化,开阔眼界。
当时,有很多烈士子女都在莫斯科学习,有的学军事,有的学工业,有的学医疗。
孙维世得知后很高兴,直奔毛主席窑洞,请他老人家批准。
就这样,18岁的孙维世,来到了苏联,并顺利考入莫斯科戏剧学院表演系和导演系。
孙维世长了一张标准的鹅蛋脸,不但符合东方传统审美,还把她五官衬托的更为立体。
学艺出身的她,身子婀娜,体态轻盈,举手投足间都充满了优雅神韵。
青春洋溢的孙维世,浑身都散发着迷人的气质。
在苏联期间,有不少男生都为了她争风吃醋,大打出手的情况,也偶有发生。
当时,有位高级将领忍不住向孙维世求婚,但被她拒绝了。
1940年,随着国内革命形势的日益严峻,周总理只能停止养病,提前回国。
临走前,他把孙维世交给了共产国际的同志照顾。
经历了残酷的苏德战争后,孙维世于1946年回国。
太原战役期间,孙维世和华北大学文工一团的团员们,去往前线榆次县宣传党的政策。
她花了几天时间,导演了两人主演的小秧歌剧《一场虚惊》大获成功,深受当地老乡喜爱。
平津战役开始,孙维世率团北上,准备对解放北平进行宣传。
他们从涿县坐火车来到良乡,良乡解放才十多天,群众对我们知之甚少。
孙维世再次献上《一场虚惊》,慰问子弟兵和当地老乡,很受欢迎,还受到叶剑英、钱俊瑞等领导表扬。
到长辛店演出时,受到铁路工人欢迎,多年后还有曾参加过二七大罢工的长辛店老工人说:“我们认识解放军是从看《一场虚惊》开始的。”
后来,《一场虚惊》还登上了西单长安大戏院的舞台。
演出结束后,孙维世带领演职员到休息室见毛主席、周总理、朱德等领导。
就连苏联专家库里涅夫看了《一场虚惊》后,都不由得说:“请把剧本和曲谱抄给我,待我回莫斯科后,要为瓦赫坦戈夫剧院排演这出戏。”
孙维世虽然有过几次恋爱,但终其一生,只有一段婚姻。
“你认识金山吗?”1950春,周总理严肃的问孙维世道。
孙维世脱口而出:“1935年就认识了。现在又天天在一起排戏。”
当时,孙维世正在执导翻译版的苏联话剧《保尔·柯察金》,男女主角正是金山、张瑞芳夫妇。
所以,孙维世跟金山这对“老相识”才能天天见面。
周总理板着脸问:“难道天天排戏就认识啊?”
“那要怎样才认识?”
“解放前在上海,金山天天都在国民党的一些戏院子里转,与当时国民党的一些上层人物也有交往,从他们那里弄了很多情报送到解放区···”
周总理继续说:“你自己的事情自己作主,关于金山,你可以去问一问李克农叔叔。”
当孙维世找到李克农时,李不由得哈哈大笑:“金山啊,那是我们共产党的大特务。”
周总理已经知道了孙维世与有妇之夫金山的“地下恋”。
金山和张瑞芳都是他的老部下,周总理绝不希望他们受到伤害。
然而,孙维世毕竟不是周总理的亲女儿,私生活他也不好干涉太多。
周总理只能尽量用话去点拨孙维世,希望她适可而止。
但孙维世依然跟金山不清不楚,张瑞芳只能一边忍受,一边排练演出。
不久后,周总理、邓颖超亲自向张瑞芳道歉,严厉批评了孙维世并要求她停止这段不当关系,多次苦口婆心劝说,但孙维世不听劝阻一意孤行。
1950年9月,《保尔·柯察金》在北京公演引起轰动。《保尔·柯察金》演完后,张瑞芳向金山提出离婚,并且立刻申请调离北京去上海。
当年10月14日,孙维世和金山在北京青年宫,广邀宾朋,举行结婚典礼。
会场上孙维世苦苦搜寻,却始终没看到“周爸爸”的影子。
而当“小超妈妈”出现后,孙维世非常高兴。
邓颖超告诉她:“你周爸爸很忙,不能到场了。但他托我送来了一件礼物。”
邓颖超当面打开了一个小纸包,很多参加婚礼的亲朋好友都很有兴趣地围上来观看。
令大家意想不到的是,包裹里竟然是一本《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聪明过人的周总理将自己对女儿未来生活的千言万语都包含在里面了。
二人蜜月时,金山接到任务,率领一个创作组到朝鲜战争战场体验生活,为电影《患难与共》收集素材。
朝鲜方面对此全力支持,金日成特地让自己的女秘书,给创作组当翻译和向导。
谁曾想,金山居然与这位女秘书勾搭成奸。
事情败露后,金日成火冒三丈,立刻枪毙了女秘书。
至于金山,由于他是中国人,自当交给志愿军司令彭德怀处理。
事情影响太过恶劣,气的彭老总拿出枪来就要毙了金山。
当然,金山罪不至死,又对革命有功,彭德怀只能把他押解回国。
在巨大的压力之下,孙维世依旧没有跟金山离婚。
1968年10月14日,孙维世死于半步桥街的北京市公安局看守所的五角楼,终年48岁。
1976年,65岁的金山与孙维世之妹孙新世成婚。1978年出任中央戏剧学院院长,1982年任兼任电视剧艺术委员会主任,同年7月逝世。
孙维世与金山的婚姻,可谓是一段充满波折且具有复杂影响的婚姻,令世人感慨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