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小伙勇救落水女,拒绝酬谢,一年后状告被救女索赔26万

雾寒似露 2025-02-13 11:50:38

寒风凛冽,丝丝冷意透过单薄的棉衣,渗入每个在街头匆匆行走的路人骨髓里。二十六岁的杨永和往常一样,推着自行车在街边摆摊做小生意。

他出生在江苏邳州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家境贫寒,兄弟姐妹众多。由于家里经济条件不好,杨永从小便早早辍学,在年仅十几岁的时候,他便离开了家乡,去常州打工,尝试为家庭增加一些收入。

在常州打工期间,杨永逐渐形成了勤劳、朴实的性格。后来,他成家立业,开始经营小生意,卖些时令蔬菜,靠自行车驮着货物四处走街串巷,艰辛却又充实。

生活虽然清贫,但对这个来自农村的年轻人来说,能在城市里有一个谋生的营生,已经算是不错的出路了。

那天上午,天气出奇的好。杨永的生意也格外顺遂,摆摊没多久就将带来的商品全部售罄。五十块的收入虽然不多,却足以让这个勤恳的年轻人感到满足。

收摊时,他哼着不成调的小曲,推着自行车往回家的方向走去。路过常州兰陵木器厂附近时,岸边聚集的人群引起了他的注意。

转折起寒冬

凭着年轻人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他停下车子,挤进了人群。

岸边的景象让他瞬间紧张起来:一个年轻女孩正在河中挣扎,寒冷的河水几乎要将她吞噬。围观群众议论纷纷,有人已经报警,可是等待警察赶到,恐怕为时已晚。

没有人知道杨永当时究竟想了什么,或者说,他根本来不及多想。也许是出于本能,也许是源自内心的善良,他几乎是条件反射般地脱掉了外套。"那边有人跳下去了!"人群中爆发出一阵惊呼,杨永的身影已经划破寒风,扎入刺骨的河水中。

深冬的河水冰冷刺骨,仿佛无数把利刃同时刺入身体。杨永只觉得浑身的血液都要凝固了,双腿瞬间失去知觉。

他是会游泳的,但此时此刻,这项技能似乎变得无比生疏。浸透水的棉衣像铅块一样往下坠,每一个动作都要耗费双倍的力气。

岸上的呐喊声忽远忽近,杨永咬紧牙关,强迫自己保持清醒。终于,他抓住了落水女孩,可这仅仅是考验的开始。女孩的挣扎让营救变得异常艰难,杨永不得不在确保两人安全的同时,还要安抚对方的情绪。距离岸边还有五十米时,他的体力已经接近极限,眼前一片漆黑。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女孩不慎从他怀中滑落。杨永顾不得喘息,立即潜入水中再次搜寻。冰冷的河水刺得他睁不开眼,但他凭着直觉找到了女孩,这一次,他用尽全身力气死死抱住对方,一点一点向岸边移动。

当两人终于被拉上岸边时,围观群众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杨永浑身发抖,嘴唇发紫,但他的眼神里透着欣慰。这个普通的小商贩,在这个寒冷的冬日,用自己的勇气和善良,改写了一个本可能走向悲剧的故事。

然而命运总是充满戏剧性,这次见义勇为的壮举,不仅没有给杨永带来荣誉和喜悦,反而成为了他生命中的一个转折点,将他推向了一个始料未及的方向。

但此时的杨永,还沉浸在救人成功的喜悦中,浑然不知接下来等待他的,将是一场漫长的人生考验。

见义勇为付代价

杨永虽然成功救人,但回到家中,他因长时间浸泡在冰冷的水中而发高烧,身体疼痛不止。几天后,他的关节开始剧烈疼痛,经医生诊断,他得了风湿病,这种病不能治愈,需要终身服药。

然而,杨永的家庭并不富裕,所有的收入都依靠他在市场的收入。妻子为了给他看病,拿出所有积蓄,但这也难以维持长时间的治疗。

就在这时,杨永得知被救女孩的家人正在寻找救命恩人,他们在电视上发布了寻找杨永的消息。

杨永虽然不愿接受任何回报,但在朋友的劝说下,决定见女孩的家人。女孩的家人对他的救命之恩感激不已,并提出了要给他一些报酬,然而杨永却依然拒绝了。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杨永的病情不见好转。每天清晨,他都要忍受着关节的剧痛,慢慢活动半小时才能下床。曾经简单的骑车摆摊,现在却成了一种奢望。家里的收入,只能依靠妻子打零工来维持。

生活的重担压得这个家喘不过气来。药品费用像无底洞一般吞噬着家里的积蓄,治疗一次就要上千元,这对于一个靠小本经营的家庭来说,简直是灭顶之灾。杨永看着妻子日渐憔悴的面容,心里充满了愧疚。每当夜深人静,关节处传来的疼痛让他辗转难眠,他总会想起那个改变自己命运的冬日。

杨永没有因救人而后悔,他心中充满了愧疚和责任,但他家庭的困境却使他不得不面对生死存亡的问题。家里原本就困难,杨永依靠卖菜为生,而长期治疗所需要的巨额费用让他无力承担。无奈之下,他决定向被救女孩的家人寻求帮助,希望能得到一些赔偿。

求助无门陷困境

当一个人走投无路的时候,他会想尽一切办法为自己寻找出路。

杨永也不例外,经过反复思考,他决定联系当初被救女孩的家人,希望能够得到一些帮助。

他的想法很简单:如果能找到当初将黄某撞入水中的肇事者,或许可以通过法律途径获得一些赔偿,用于支付持续攀升的医疗费用。

但是,现实给了他当头一棒。电话那头,黄某的母亲态度冷淡。虽然对方承认感谢杨永的救命之恩,但对于协助起诉肇事者的请求却直接回绝。这个态度让杨永感到困惑不解,他不明白为什么一个简单的请求会遭到如此决绝的拒绝。

带着疑惑,杨永接受了黄某家的邀请前去做客。就在这次造访中,他终于明白了真相:原来肇事者陈某早已与黄某家达成了和解协议。

这个事实犹如一盆冷水,将杨永仅存的希望浇灭。他们已经和解了,可他的伤病和困境又该由谁来承担?

接连几次的求助都石沉大海,黄某父母的态度也越来越明确:他们既不愿意重提肇事事件,也没有能力承担杨永的医疗费用。

每次从黄某家出来,杨永都感到深深的无力感。他时常回想起当初救人的场景,如果知道会是这样的结局,自己还会毫不犹豫地跳入冰冷的河水吗?

房东看不下去杨永的困境,建议他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这个提议在杨永心中激起了轩然大波。走法律途径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他要将自己救过的人告上法庭。

这个决定让他辗转反侧,难以入眠。他害怕这样做会让自己背上贪得无厌的骂名,但更害怕因为迟迟得不到治疗而落下终身残疾。

经过一番艰难的心理挣扎,杨永最终来到了法院。

但是,等待他的是另一个打击:法院告诉他,由于与肇事者陈某之间并无直接关系,他只能将被救的黄某告上法庭。这个消息让杨永陷入了更深的矛盾:自己是在救人之后反过来伤害对方吗?

但现实不给他太多思考的时间。日益加重的病痛和与日俱增的医疗费用,将他逼到了墙角。

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杨永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他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黄某赔偿自己的医疗费、误工费和精神损失费,总计二十六万元。

这个消息一经传出,立即引起轩然大波。曾经的"见义勇为先进分子",如今却成了众人口中的"贪婪者"、"白眼狼"。

舆论的压力扑面而来,人们似乎忘记了他曾经的义举,忘记了他因救人而落下的病根,只记得他居然敢向被救者索要赔偿。

面对铺天盖地的质疑声,杨永沉默了。他知道,自己的选择或许不够完美,但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这可能是唯一的出路。他不是不懂得感恩,只是生活的重担和病痛的折磨,让他不得不做出这个艰难的抉择。

维权路上显艰辛

接二连三的官司以及社会的负面舆论让杨永的内心受到了沉重的打击,虽然他依然没有悔过当初救人的决定,但他逐渐意识到,正义和善良似乎没有为他带来应有的回报。

2001年11月29日,常州市郊区人民法院的法庭上,气氛格外凝重。原告席位上的杨永面色憔悴,被告席上的黄某和陈某则神情复杂。这起索赔案件的开庭,让三个原本毫无瓜葛的人,在命运的交织下再次相遇。

法院最终作出了判决:考虑到黄某是杨永救助的直接受益人,陈某因杨永的义举而减轻了责任,两人都应当承担适当的赔偿责任。然而,由于考虑到双方的实际经济状况,法院并未支持杨永提出的二十六万元赔偿请求,而是判决两被告共同赔偿五千元。

这个结果让在场的所有人都感到意外。对杨永来说,这笔赔偿远远不足以支付他持续攀升的医疗费用。而对于早已下岗在家的黄某父母和年过半百的陈某来说,即便是这个数额也让他们倍感压力。但是,这仅仅是一个开始。

2004年,当人们以为这个事件已经告一段落时,杨永再次将黄某和陈某告上法庭。三年来,他的病情不见好转,治疗费用像无底洞一般吞噬着这个家庭的积蓄。没有了固定收入来源,杨永不得不再次通过法律途径寻求帮助。法院再次判决两被告给予杨永一定的经济补偿。

到了2006年,这起案件迎来了第三次开庭。连续的诉讼不仅给杨永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也让黄某家庭和陈某陷入了困境。他们都是普通工人家庭,经济条件并不宽裕。面对一次又一次的赔偿要求,他们既感激杨永的救命之恩,又为无力承担高额赔偿而倍感煎熬。

见义勇为基金会的工作人员也多次介入调解,他们理解杨永的困境,却也面临着资金有限的现实问题。

这个案件也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讨论:当见义勇为者因救人而遭受损失时,究竟应该由谁来承担这笔费用?

这个问题,似乎并没有一个完美的答案。

最终,常州市政府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

为了解决杨永的困境,同时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政府决定再次奖励杨永一万元,并承诺每年发放一千元的长期补助。

在这片充满冷漠和困境的社会中,杨永如一颗微弱的星星,燃烧着自己的生命,却未能从中获得应有的照亮。

救人之举本应被赞扬和推崇,但在现实面前,许多善举却变成了负担。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