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湖南和平解放的大功臣,建国三年后却被枪毙,是何缘故?

雾寒似露 2025-02-11 13:41:33

毛主席起了个大早,跟周总理、朱老总、林伯渠、董必武等一众开国元勋,早早的来到了北京火车站。

让毛主席如此重视的,正是湖南和平解放的功臣、他的“老上司”“老朋友”,原国民党湖南绥靖公署主任兼省主席——程潜。

正是程潜、陈明仁、李明灏、程星龄等人,在关键时刻弃暗投明,才使解放军兵不血刃收复湖南。

除了这些“大佬”外 ,国民党少将唐伯寅,在湖南和平解放过程中也是功不可没。

然而,新中国成立刚刚3年,唐伯寅就被毙了。

“湖南不能打仗,只能走和平道路”

1948年夏,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全面转入战略进攻。

时任长沙绥靖公署主任兼湖南省政府主席的程潜,心情非常矛盾。

一方面,他不得不在公共场合唱唱高调,表示坚决与蒋介石站在一起,以免引起猜忌;另一方面,蒋介石败局已定,程潜绝不希望全湖南给他“陪葬”。

程潜“表里不一”的言行,引起了湖南省工委的注意。

省工委认为,可以对程潜进行统战工作,争取他和平起义。

湖南工委的报告,引起了毛主席的重视。

程潜德高望重,又独揽湖南军政大权,而且对蒋介石、白崇禧等多有不满。

当年辛亥革命时,毛主席参加湖南新军,程潜正是省督军府参谋长、军事厅厅长。

1945年重庆谈判,毛主席曾跟程潜有过多次交流。

毛主席鼓励他参加竞选,与蒋介石等人“争一争”。

成功了,程潜可以主持国共和谈;失败了,也能返湘领导湖南和平运动。

毛主席的建议,使程潜眼前一亮。

1948年,他参加了国民党主持的选举。

虽然中途放弃,却把自己的票数都投给了李宗仁,让蒋介石支持的孙科落选。

自此,程潜就成了蒋介石的“眼中钉”。

蒋介石让白崇禧顶替了程潜在华中的地位,程潜只能退回老家,继续主政湖南。

在湖南当政期间,程潜积极推动当地和平自救运动,并任用一批主张和平的人士参政。

他的族弟程星龄,正是其中之一。

经过分析,毛主席表示:“在国民党军队中,应争取一切可能的反战人士,孤立好战分子。”

在毛主席的指示下,湖南省工委专门针对程潜,成立了“统战小组”。

中共党员、湖南大学讲师、程潜的醴陵老乡余志宏,正是小组的负责人之一。

接到任务后,余志宏跟程潜的族弟程星龄取得联系,希望对方能帮忙劝说程潜和平起义。

程星龄对蒋介石历来不满,尤其是抗战期间,在解放区见了朱德、刘伯承等我党将领后,更是希望早日结束蒋介石的苛政。

蒋介石怀恨在心,还关了程星龄两年。

程星龄既厌恶蒋介石,又心向和平,毫不犹豫的跟余志宏和解放军站在了一起。

在程星龄旁敲侧击的同时,余志宏又找来一位帮手:省顾问方叔章。

方叔章号称“程潜的军师”,深受其信赖。

为了让程潜下定走和平道路的决心,方叔章专门请了次客。

在场的宾客除了程星龄外,还有地下党员、程潜的军政要员、大学教授等。

大家漫谈时局,认为蒋介石反共反人民,多行不义, 人心尽丧,和共产党打仗注定是要失败的。

湖南大学教授李达直言不讳:“颂公(程潜字颂公)应当替湖南人民着想,湖南不能打仗,只有走和平的道路。”

经过一系列长谈与争取,程潜终于决定:委托程星龄代表他与地下党联系。

最后关头,程潜为何举棋不定?

1949年1月,毛主席发表《关于时局的声明》,提出我党进行和平谈判的8项条件。

程潜对其中的7项条件表示可以接受,唯独第一条“惩办战争罪犯”,让他惴惴不安。

程潜担心,即使自己弃暗投明,也会因为之前的立场问题遭到清算。

湖南省工委了解到程潜的担忧心理后,通过程星龄、方叔章去做其的思想工作,并承诺只要程潜坚决站在人民方面,不仅不会算旧账,还会受到应有的礼遇。

为进一步帮助程潜卸下心理负担,又请了程潜的长子程博洪回长沙与程潜面谈。

在程潜没有下定决心之前,湖南内外的紧张局势,一直在“逼”他做出选择。

湖南民众追求和平的呼声日渐高涨,国民党将领唐生智领导的“湖南人民自救委员会”,更是声势浩荡。

唐生智曾是国民革命军第五路军总指挥,还在1937年临危受命指挥了南京保卫战。

抗战胜利后,唐生智拒绝帮蒋介石打内战,他痛呼:“8年战乱,外强侮辱,国家元气大伤,百姓实在太凄苦了,希望今后天下能太平无事,让国家和百姓得以休养生息。”

“18年来,中国干戈未休,百姓苦于乱世,不能再打仗了。”

因此,1946年唐生智辞受蒋介石任命的西北行政长官任命,带领全家回湖南办学。

唐生智回绝了李宗仁、何应钦发来的组阁邀请,并以“蒋介石顽固到底,自取灭亡,湖南要走和平自救的道路”“湖南人民走湖南人的路,湖南是湖南人的湖南”为口号,组织反蒋,成立了湖南人民自救委员会。

同样是湖南出身的唐伯寅,正是“自救委员会”的骨干之一。

1897年,唐伯寅出生于湖南湘潭的一户贫苦人家,很小就出来当学徒。

21岁那年加入湘军,后来又进了湖南陆军讲武堂,一直在何键麾下任职。

北伐战争,唐伯寅屡建奇功,成为第19师55旅110团团长,后又升任旅长。

抗战爆发后,唐伯寅率部开进上海,参加淞沪会战。

作为旅长的唐伯寅身先士卒,把旅部设在阵地上,与战士们同甘共苦。

由于战绩出色,唐伯寅所在的19师还被评为淞沪会战中战绩最优的十个师之一。

1938年,唐伯寅又参加了武汉会战,负责在庐山一带阻击敌军。

两场大型会战,让唐伯寅名气大增。

1939年,战功赫赫的唐伯寅,升任第19师师长,并在当年11月晋升少将。

后来,他相继参加了第一、二次长沙会战、上高会战、浙赣会战、常德会战、长衡会战,屡立战功,曾获四等云麾勋章。

1944年11月后先后调任江西南丰师管区司令、浙江临黄师管区司令。

就在唐生智回湘的同一年,唐伯寅也回到了湖南老家。

千钧一发,湖南解放始末

1949年3月,李宗仁邀中共就和平解决国内事宜展开谈判,可他接着又拒绝在协定上签字,原国民党将领唐伯寅,接受我地下党侧翻,出任华中局社会部领导下的江南地下第四军(非正规编制),任副军长。

唐伯寅积极参加唐生智湖南发起的和平自救运动,用自己的名望积极策反湘军旧部。

4月20日,渡江战役正式打响。

程潜为进一步促进湖南和平解放,特意邀请唐生智来到长沙。

在程潜、陈明仁、唐生智的推动下,湖南各界争取和平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

然而,1949年5月,随着解放军的步步南下,白崇禧败退到了湖南,和平起义工作遭遇严重阻力。

为了彰显自己的决心,程潜亲笔起草了一份“备忘录”,托余志宏递交给毛主席。

“爰本反蒋、反桂系、反战、反假和平之一贯态度,谋致湖南局部和平……一俟时机成熟,潜当即揭明主张,正式通电全国……”

毛主席看到程潜的备忘录后极为欣喜,当即复电:“只要先生决心站在人民方面,反美反蒋反桂,先生权宜处置,蔽方均能谅解。”

经过数论商讨、磋商,湖南终于迎来了解放的曙光。

8月2日开始,陈明仁按照人民解放军要求,下令第一兵团及省保安队撤出长沙各交通要道。

次日,解放军进驻长沙东南军事重镇株洲,接着又解放了益阳、沅江两县城,和平起义条件成熟。

8月 4日,程潜、陈明仁领衔发出有 37 名国民党湖南军政要员联名的起义通电,郑重宣布:“潜等顺从民意,呼吁和平,声嘶力竭。”

明确表示:“今后当依人民立场,加入中共领导人之人民民主政权,与人民军队为伍。 共同为建立新民主主义之中国而奋斗。”

8月5日,湖南各界知名人士唐生智、周震鳞、仇鳌等 104 人发出通电,响应程潜、陈明仁和平起义。

新中国成立后,程潜出任湖南军政委员会主席;陈明仁担任湖南军区副司令员、四野第21兵团司令员。

唐生智,历任湖南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副省长、政协湖南省委员会副主席。

至于唐伯寅,他在1952年2月21日于湘潭被错杀,享年55岁。

0 阅读: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