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妈在屋里蒸白馍,小侄女在院外打圈圈,被我爹喊进屋后骂一顿

凝旋情情 2025-03-11 13:59:00

口述:杨艳艳

整理:白杨

我大伯总共有五个儿子,就数二堂哥最优秀。

别看他文化不高,但是长相俊朗,人品也极好,是村里为数不多的好后生,我们整个大家族的骄傲。

在他读初中的时候,我爹曾经无数次畅想过:云祥(二哥)这孩子聪明,长得也是一身正气,我看啊!也只有他以后能接我的班,为村里出份力。

我爹是村支书。

为村民服务了一辈子了,其实一直在悄悄观察村里的年轻人,想为大伙儿物色一个为人正直,能力卓越的年轻人。

不光他看好二哥。

实际上村里的老少爷们也都看在眼里。

有一年,大伯家和隔壁的刘婶子闹别扭。

刘婶子盖院子时多占了大伯家半尺地,性格泼辣的伯娘吵吵了好几天,非说刘婶子欺负她,你盖房子就盖在自己的宅基地嘛!干嘛非要占我家半尺地?

刘婶子又急又气。

关键是院子是她娘家兄弟来帮忙盖的,她一个女人家家的也不懂啊!

为此两家人闹了好多天,找了有威望的长辈都解决不了问题。

就在我爹犯难的时候,二哥回来了,他那时候在离家十几里的镇上读初中,住校。

周末回家后得知了缘由,当即就叫了伯娘去刘婶子家,指着刘婶子家的破院墙说:妈,你自己瞅瞅,刘婶子是个寡妇,她又没有儿子,只有一个闺女已经嫁人了,就凭这样的家庭,这样的人,你却说她要欺负你?你知道不知道,你和我爹是有五个儿子啊!

一番话说得伯娘哑口无言,羞愧难当,此后再也不提半尺地的事了。

此后二哥的名声就在村里传扬起来。

提起来大伙儿都夸他有出息,明事理,别看孩子年龄不大,心底却善良得很啊!

善良的二哥初中毕业就去参了军。

临走的时候,半个村子的乡邻都去送行。

刘婶子把家里的鸡窝掏了遍,总共凑够了二十个鸡蛋,煮熟后藏在二哥的行李包里。

二哥在南京整整待了三年,我爹每周寄去一封信,千叮咛万嘱咐:二啊!你可要好好表现,能提干就提干,提不了就回家啊!叔都想好了,等你回来就把我这个位置让给你,大家伙儿可都盼着你的啊!

我爹盼得心急。

哪料到二哥却根本无动于衷。

退伍后连村子都没回,直接和朋友一起去了南方,说是自己家兄弟多,在村里当干部肯定不行,就怕到时候一碗水端不平。

不但不回村,就连大伯殚精竭虑为他挑选的婚事也推掉了,人家直接找了个战友的妹妹,相貌平平不说,家里还穷得叮叮当当响。

这下可算是把一辈子争高望强的大伯两口子给气坏了。

当场就收掉了给二哥盖的新房子,并且扬言,就当老两口没有生过他这个儿子。

二哥和嫂子一时之间就成了对儿苦命鸳鸯。

八十年代末的时候,两个人都在外面打工,二哥帮人开长途汽车,嫂子给人洗碗刷盘子,婚后五年,接连生了两个闺女。

大人漂泊流浪倒没什么,关键是孩子不行啊!

嫂子的娘家父母都没有了,哥嫂又都在外地打工,能帮她带孩子的只有一个娘家姐姐。

于是在她家大闺女长到五岁快要读书的时候,二哥就把孩子送回来了,放在姐姐家生活,他们夫妻两人按月给姐姐邮寄生活费。

这个大姐家正好是我们的邻村。

方圆几个村子的孩子都在一所学校读书,所以说二哥的大闺女虽然是在大姨家生活,但是每天还要跑两趟的回我们这边村子上学。

那么小的孩子,也没人接送,每天都是一个人来,再一个人回去。

我妈看得挺心酸。

恰巧村小学就在我们家门前,几步路就到了,只要想看,几乎天天都能看到二哥家的那个大闺女。

有时候家里做点改样饭,或者有点苹果或者小零食什么的,我妈都会悄悄装在兜里,然后等在路口 ,看见孩子后赶紧塞给她。

一来而去,那孩子和我妈就熟络起来,只要远远地看见,她就会露出灿烂的笑脸,甜甜地呼喊:奶奶,二奶奶。

不知道的还以为我妈才是她的亲奶奶呢。

其实我们一家人都挺喜欢这个小侄女的,长相可爱,聪明,还阳光开朗,根本就不像一个寄人篱下的孩子。

我爹也曾经多次发出感慨:人啊,真是有种出种啊!当初是看好你二哥了,却没想到现如今他的闺女好像更聪明啊!

老一辈人家族意识都比较强,我爹认定了这个小侄女长大肯定会有出息,所以就一再交代我们,对这个孩子好点,她父母都不在家,咱们可不要学她爷爷奶奶的样子,连自己的亲生骨肉都不知道心疼。

如此一来,我妈就和小侄女越走越近。

这也就引起了大伯和伯娘的不满。

毕竟那是他们的亲孙女,却老是跟在我父母的身后算个什么事嘛,到底谁才是孩子的亲爷爷和奶奶?

可是他们也不敢惹我爹。

我爹脾气倔得很。

然后伯娘就想了个办法,背后里吓唬了孩子几次。

具体不知道说了什么,但是小侄女却明显变了,不再似以前那般和我们家亲近,怯生生的,也不笑了,连爷爷奶奶都不叫了。

好多次我妈带了好吃地去找她,这孩子都是畏手畏脚,上前拿了东西就跑,好像害怕被人抓到了一样。

时间久了,这种感情就变得有点疏远。

就在小侄女读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事,果断让我父母做了个决定。

那天有点冷,再有一个月就要过年了。

我妈早早装了几袋子小麦,去磨坊磨了细白的面粉回来,趁着农闲都在家,她就发了一大盆子面,蒸了两锅热气腾腾的大白馒头。

农村的大地锅都知道吧!柴火烧的,再加上自己家种的小麦,蒸得那个馒头是真香啊!

虽然关着院门,但是大老远就能闻到股浓浓的麦香味。

反正每次只要我家蒸馒头,路过的人们不用敲门,不用问,一准就知道这家又在蒸大白馒头了。

都下午五点多了,天色微暗,冷嗖嗖的。

我妈把灶膛里的木柴烧得劈哩叭啦作响。

然后她就突然听到屋外有咚咚的脚步声。

声音很重,好像是刻意在跺脚,又好像在不经意地踢着墙壁。

刚开始还以为是有人路过,我妈也没在意,继续烧火,蒸馒头的麦香味似乎更浓了。

后来接二连三地传来这种声音。

我妈就坐不住了,喊来我爹说:你出去看看,是不是谁在砸咱家的后墙啊!咋来有咚咚的声音呢?

我爹依言就打开了房门。

原来是二哥家的大闺女,也就是我那小侄女。

那么冷的天,这孩子却跑得满头大汗,额前的头发全部汗湿,湿漉漉地贴在脸上,看见有人开门,她呆呆地笑了,却没有说话。

我爹挺诧异,说:你这孩子,人家都放学回家了,你咋还在这里,不回家干啥呢?

孩子愣怔了老半天,才怯怯地走过来,小声说:爷爷,我闻着馒头味了。

我爹这才明白过来,原来孩子是肚子饿了啊。

可是他却瞬间生气起来,一边拉着孩子进屋,一边骂她:你这丫头,我和你二奶奶算是白疼你了,肚子饿了就不会敲门啊!不会喊人啊!一个人在外面瞎转什么圈圈啊?

我爹一辈子就是这种性格,哪怕是再好的话,到他嘴巴里就变味了。

那天小侄女就没有回去,住在我们家,啃了一个大白馒头,喝了一碗热热的鸡蛋汤。

第二天,我爹就跑到镇上给二哥打电话,说:这样吧!以后你们也别再让大闺女去她姨家了,那么远,孩子一个人,没人接没人送的,就让她住我这里吧!上学下学都方便,我还可以教她学习。

二哥和二嫂自然是求之不得啊!

于是小侄女以后就成了我们家的一员。

我爹农闲时教她读书,写字,做人的道理等,还把自己那一手打算盘的绝活也教给了她。

我妈则教她做家务,洗衣服……。

那几年我和哥哥都离家在外求学,父母可谓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到了这个小侄女的身上。

不过功夫不负有心人。

若干年后,当初那个为了吃口白馒头在我家屋后转圈圈的小丫头长大了,高中毕业考上了师范大学,成为了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而且找了个老公还是名医生。

这还真是应了那句话,有心栽花花不成,无心栽柳柳成荫啊!

我父母说,当年根本就没想到这孩子能成才,会有今日的荣耀,只是觉得她比其他孩子要聪明,而且她父母没在身边,看为了口吃的,把孩子给馋成啥样了都?

不过是本能所致,无意间却为家族培养出了名优秀的人才。

这件事也就成了我父母一辈子的骄傲。

有时候哪怕是一点点的善念,就可能改变他人的一生。

正所谓,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啊!

0 阅读:53

凝旋情情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