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铃声响起,李秀芳接起,是外孙小杰。“外婆,我结婚了,给您发请柬。”语气冷淡,仿佛只是例行公事。李秀芳不禁想起多年前,小杰高烧不退,她抱着他在医院走廊来回踱步,彻夜未眠。如今,曾经的亲密无间,已变成客套疏离。她轻轻应下:“好,外婆一定去。”放下电话,望着院子里盛开的丝瓜花,一股酸涩涌上心头。这丝瓜,曾是她为孙子小明煮汤的食材,也见证了她和两个孩子25年的光阴。这25年,究竟发生了什么,让两个孩子与她的距离如此不同?
前几日,小明来看她,兴奋地指着菜畦说:“奶奶,您种的丝瓜开花了!我记得小时候您常煮丝瓜汤给我喝。”李秀芳笑着回应:“你还记得啊?那都是好多年前的事了。”小明却认真地说:“怎么会忘!奶奶,您做的丝瓜汤,比外面饭店的菜都香。”小明快三十岁了,在她面前依然像个孩子。他告诉李秀芳,自己订了两张去云南的机票,要带她去看玉龙雪山。李秀芳推辞,小明却坚持:“我媳妇工作忙,我就想陪您去。”看着孙子坚定的眼神,李秀芳心里暖暖的。
25年前,李秀芳同时抚养着小明和小杰。小明活泼好动,小杰则文静体弱。她记得无数次抱着发烧的小杰在医院度过的夜晚,也记得管教淘气小明的无奈。“小明,你看看小杰多懂事,你怎么就不能安静一会儿?”“奶奶,我错了,我以后一定乖。”“小杰又发烧了,外婆带你去医院。”“外婆,我不想打针……”那时候,她以为自己对两个孩子的爱并无二致。
随着时间推移,小明越来越懂事。每逢周末,他都会来看望李秀芳,带水果零食,有时还亲自下厨。“奶奶,您尝尝我做的红烧排骨。”“这孩子,花这么多心思做什么。”“您小时候照顾我那么多,现在该我照顾您了。”而小杰却渐渐疏远,大学毕业后,一年到头难得见上一面,逢年过节也只是例行问候。“外婆,新年好。”“小杰啊,最近工作怎么样?”“挺好的。外婆,我还有事,先挂了。”
李秀芳这才意识到,她对外孙的付出并不比对孙子少,可小杰把她当成了一个需要礼貌问候的长辈,而小明却视她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亲人。“奶奶,您这个周末有空吗?我想带您去新开的植物园。”“又要出去啊?你工作这么忙,多休息休息。”“陪您逛逛就是最好的休息。再说了,您不是最喜欢看花吗?”每次小明来,都会给李秀芳带来惊喜,一条围巾,一盆兰花,或是一道新菜。“奶奶,您看这围巾好看吗?我觉得很适合您。”“孩子,你别老给我买东西。”“您就收下吧。我记得小时候,您总是给我买新衣服,现在该我孝敬您了。”
李秀芳常常感叹,曾经调皮的小明如今最贴心,而从小懂事的小杰却渐行渐远。小明曾说:“奶奶,您知道吗?我最喜欢回您这儿。每次一进院子,就觉得特别踏实。这里有我童年最美好的回忆。”“你现在这么大的人了,还总往老太太这里跑,不嫌烦啊?”“怎么会烦呢?我永远记得您小时候是怎么照顾我的。夏天给我扇扇子,冬天把我的小手揣您口袋里取暖。这些我都记得。”听着这些话,李秀芳眼眶湿润。她想起小明小时候,自己总是忍不住责备他调皮,可他却把所有的好都记在了心里。
小杰结婚那天,李秀芳坐在宾客席上,看着台上光彩照人的新人。她突然明白,在外孙的生命里,她只是一个旁观者。即使曾经为他付出那么多,即使曾经给他最好的疼爱。她无意中听到小杰母亲打电话:“小明,你外婆还好吗?”“挺好的,就是有点想你们。”“改天我们去看看她吧。”“嗯,等有空吧。”那一刻,李秀芳真正明白了什么是血浓于水,什么是亲疏有别。
岁月流转,院子里的桂花又开了。小明带着刚出生的儿子来看她。“奶奶,您看他多像我小时候?”“是啊,跟你小时候一模一样。”“以后我也要像您疼我一样疼他。”看着怀中熟睡的曾孙,李秀芳释然了。人生有得有失,她不后悔曾经的付出,也不怪小杰的疏离。漫长人生中,有一个真心记得你好的人,就已经很幸福了。亲情如一杯淡茶,经年累月的浸润,才能品出真味。有些感情,看似相同,实则天差地别。不是谁付出得多就能收获多,而是血脉相连的纽带,能让简单的付出变得弥足珍贵。我们终会明白,爱之所向,无关得失,只求无悔。
那么,您认为是什么造成了孙辈与长辈之间情感的差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