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主持李四光遗体告别会周总理突然上前

云端任我行 2025-03-22 15:59:55

谈到中国的地理学家,李四光绝对是个绕不开的名字。新中国成立后,他毫不犹豫地回到祖国,在能源开发和地质研究等领域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在他生命的最后阶段,他也没能躲过那些风波。这些影响甚至一直延续到他的葬礼上,依然挥之不去。1971年4月29日,李四光因动脉瘤突发离世,享年82岁。在八宝山革命公墓,李四光的遗体告别仪式上,周恩来冒着大雨赶来,却发现现场竟然没有准备悼词。郭沫若刚想开口,周总理已经快步走到话筒前,直言不讳地说:"国务院这边确实有疏忽,没给李四光同志准备悼词。"认错容易,但得拿出实际行动来补救,更别说送别这种大事不能耽误。周总理随即从衣兜里拿出了一封信,提议用李四光女儿李林写的这封信作为悼词。这个提议最终解决了当时的难题。

李四光出生在1899年,老家是湖北黄冈团风县回龙镇的下张家湾村,家里条件不太好。那会儿中国可不太平,外面列强虎视眈眈,国内也乱成一锅粥。幸亏李四光他爹李卓侯是个教书先生,在私塾里教课。他明白读书有多重要,所以李四光从小就进了学堂。1904年对李四光来说是个转折点。他在武昌读书时表现突出,老师看中他,给了他公费去日本东京宏文学院的机会。在那儿,他碰到了宋教仁、马君武等人,他们的爱国热情感染了他。于是,1905年他加入了孙中山的同盟会,开始参与爱国活动。1910年,他刚毕业就加入了同盟会,积极参与活动。后来武昌起义一打响,他就被调到湖北军政府,在实业部干起了工作。他特别看好工业,一心想着搞实业,好让咱们和西方国家的差距能小点。可袁世凯上台后,那些老派军阀和官僚作风还是到处横行,他看不下去,干脆辞职不干了。

看到搞实业没戏,他转念一想,干脆接着读书,走科技创新这条路来为国家出力。1913年,他获得了公费留英的资格,前往伯明翰大学深造。留学期间,他争分夺秒地投入学习,起初专攻采矿,后来转向地质领域。1918年,他以优异成绩取得伯明翰大学自然科学硕士学位,成为当时中国为数不多的该学科硕士毕业生之一。北大毕业后,蔡元培校长请他担任地质系主任和教授。当时中国军阀混战,但为了发展地质科学,国内成立了地质学会,他被选为副会长。1928年,他又成为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李四光激励学生们要努力学习,用知识和科技来改变国家的未来。战争一打响,研究院就不得不四处搬家,最后落脚在广西桂林这些地方。李四光在地质学界名气很大,蒋介石曾趁他去重庆开会时请他吃饭,但李四光推说身体不舒服没去,惹得老蒋不高兴。之后没多久,他就辞掉了国民政府的职位。周恩来知道后,几次派人找他联系。1945年,他因过度操劳病倒了,周恩来亲自来看望他。两人聊了聊,李四光明白了民众的真正意愿,于是决定彻底摆脱老蒋的掌控,并坚定地拒绝了老蒋给他的所有职位。

1948年,英国伦敦举办了第18届国际地质学会大会,他作为中国科学家的代表应邀出席。趁着这次机会,他和妻子决定去英国避一避,结果在那儿待了一年多。1949年,中国迎来新纪元,政协随之组建。在周总理的提名下,他成为政协委员。李四光与妻子决定回国,却遭遇阻拦,不得不绕道法国,经历波折后终于踏上故土,随即投身科研工作。1952年,他当上了地质部一把手,带着一帮科研人员全国跑,一门心思找石油。李四光的科研成果让中国成功勘探出大庆、胜利等大型油田,彻底改变了我国缺油的局面。

1966年,邢台遭遇了68级强震,尽管他患有动脉瘤,仍坚持亲赴灾区进行实地调研。他提出的四大震区理论,至今广为人知。1971年4月29日,他突感身体不适,医生诊断出动脉瘤破裂,病情危急。周总理闻讯后,指示医疗团队竭尽全力施救,然而,由于他年事已高,已达82岁,最终未能挽回生命。李四光去世后,他女儿李林给周总理写了封信。信中提到了李四光临终前想说的几件事,主要涉及地震预测、地热资源和海洋地质这些领域。意外来得太快,李四光没机会亲手把东西给周总理,只能让女儿李林代劳。在转交的过程中,李林还向周总理倾诉了一些对父亲的心里话。

周总理参加追悼会时发现李四光没有悼词,当场发火,严厉训斥了负责此事的人。李四光晚年能避开批斗,多亏了周总理的特殊照顾。于是周总理决定用这封信作为悼词。他高声朗读了信中李四光对祖国科研事业的建议和期望,以及对年轻一代的深切嘱咐,让在场许多人感动得流下眼泪。如今,地质学专业的学生们依然在学习这位前辈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向这位科学家致敬!

0 阅读: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