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声声慢》《醉花阴》:“黄花”何以言志?

毒小寨文化 2024-10-14 16:43:48

李清照《声声慢》《醉花阴》:“黄花”何以言志?

借景是为了抒情,咏史是为了讽今,写人是为了写己,读懂诗歌系列的最后一讲——托物是为了言志。

来看李清照的《声声慢》:

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首词用的物象很多也很妙,今天单分析“黄花”。

黄花字面上可以理解成黄色的花,但诗词中的黄花一般就指菊花,大概一方面菊花的黄色纯正,而在开花季节上又极为有代表性,春兰秋菊,夏荷冬梅。二来诗人歌咏成习,千年的文化传承,菊花就成了君子、隐士、憔悴的代名词,黄花就成了菊花的代名词,就拿李清照举例吧,她还写过一首《醉花阴》:

醉花阴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 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 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 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

这里的黄花就是菊花,“东篱”也暗示了这一点,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字词东篱就成了菊花的专属生长地。

《醉花阴》中的黄花与《声声慢》中的黄花都是瘦、憔悴、愁的代表,托物言志,借黄花来言自己的愁情与憔悴。

何以会如此呢?

从形状性情上来说,外物与内心是异质同构的,外物的形状性情会引起内心同构似的相应变化,菊花瘦小,“满地黄花堆积”,于人则为憔悴;菊花耐寒,“此花开尽更无花”,于人则为风骨;菊花色黄微香,“有暗香盈袖”,于人则为君子风度。

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屈原的《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是较早歌咏菊花的诗句,饮露餐英,奠定了菊花高洁的文化象征含义。自此之后,刘彻《秋风辞》“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也继承了屈原“香草美人以配忠贞”的传统,代表的是高洁。到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等词句一下子使菊花成了隐士和君子的象征。

一系列的歌咏,后人便沿着前人思维车辙印继续前进,周敦颐“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郑思肖“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曹雪芹“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都塑造了菊花君子般高洁而秉持风骨的形象。而李清照“满地黄花堆积”“人比黄花瘦”等则观照菊花瘦劲凄寒的形象,以女性的柔婉敏感寄情于菊花,从而托物言志,抒发自己憔悴孤苦的形象。

梅兰竹菊等都是中国文人最喜欢歌咏的物象,它们早已超越物象本身,带有了人的情感志趣,写它们,也只是托无言志而已。

再以左思的《咏史》为例: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

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

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写松树只是引子,松树高洁,却只能生活在山涧底部,借此表达对“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等社会不公的不满和愤懑,此之谓托物言志。

刘桢《赠从弟·其二》说“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松柏又何来本性呢?只是借松柏说出了人的本性而已,此之谓托物言志。

张九龄《感遇》诗“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同样,草木是无心的,有心的是人,是作者,作者洁身自好,不愿被名利所折,此之谓托物言志。

1 阅读:13

毒小寨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