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的一生中,选择显然是非常重要的,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一提起解放战争中的三大战役,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而平津战役是奠定我军华北大局的关键一战。有别于辽沈战役、淮海战役的是,它实现了像北京这样的大城市的和平解放,这与傅作义的选择显然是分不开的。不过作为对比,时任天津警备司令的陈长捷曾经也有“起义”的机会摆在面前,可惜没有珍惜,最终他也落得一个战犯的身份,更是被投入到了功德林接受改造。而在功德林改造优秀的他日后第一批被特赦出狱,可是令人想不到的是,他最终却选择了先杀妻,然后再自杀。这其中又发生了什么呢?
事情还要从陈长捷的人生经历说起。他是福建省闽侯人,家境比较贫寒,在乡亲们的资助下才进入学堂读书。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19岁的陈长捷受到了鼓舞,决定报名参军,成为了一名福州学生军。没过多久南北议和,学生军宣布解散。因为他有学历,而且有参军经历,所以顺利进入福州武备学堂读书,毕业后他凭借出色的成绩,考入当时中国北方最著名的军校保定军官学校(时有一部民国史,半部在保定之说)深造。在校期间认识了傅作义,两人结为同窗好友。毕业后,傅作义帮他说情,安排他进入阎锡山晋军步兵第七团担任排长,开启军官人生。
1930年中原大战打响,当时陈长捷已经升任师长,在关键的济南战斗和徐州战斗中,他立下大功,在军界有了名气。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他带兵前往南口,支援正在和日军交战的汤恩伯部队夺回了阵地。但张家口却被日军攻占,陈长捷被日军围困,生死关头,他决定向敌军防守最严密的地方突围,敌军大感意外,误以为是中国军队主力发起进攻,反而让出了一条路,他奇迹般的突围成功。后来,他有带领部队去平型关、鹞子沟和团城口同日军交战,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尤其是平型关这一战,让陈长捷一战成名,成为了国内公认的抗日名将。后来他在山西省吕梁市建立了第二战区指挥所,指挥部队抗击日寇,被山西当地的父老乡亲称呼为“抗日常胜将军”。但在1940年,阎锡山怀疑他与蒋介石暗中来往,于是他被踢出了晋绥军队伍。无奈之下,他也只好去投奔老战友傅作义。
傅作义很重视他,多次在蒋介石面前夸赞他,于是蒋介石安排他担任晋绥边区副总司令,但因为他手下的两个师在剿匪的过程中抢夺物资,发生了流血事件,结果不久后,他又被免去职务。抗战胜利后,蒋介石任命傅作义担任华北剿匪总司令。复杂华北战局,当时辽沈战役已经结束,林彪的东野部队随时准备入关,北京和天津成为了华北战场最关键的两座城市,傅作义思考再三,决定重新任用陈长捷,安排他担任天津警备司令。
然而等他到了天津后,人直接傻了眼,因为天津的城防非常糟糕,几乎没什么防御能力,城内只有一个警备师和几个保安团,几乎没什么正规军。仅凭这些,根本不是林彪百万大军的对手,他这才明白为啥没人敢来天津当司令。于是他赶紧同傅作义沟通,傅作义同意给他再调动10个师的兵力,同时送来了大量的城防物资,他这才松了一口气。于是他开始加强防御,在市区外围设置了地雷、电网、铁丝网及鹿砦等障碍物,还把护城河3公里以外的居民全部赶走,让城防外围直接变成无人区,准备坚壁清野。就在他认为凭这些可以坚守几个月的时候,没想到林彪兵贵神速,在极短时间内急行军八百多公里,突然出现在平津地区,并给陈长捷发来了劝降书。此时陈长捷的部队已经军心不稳,毫无疑问,起义是最佳选择。但陈长捷拒绝了,结果东北野战军仅用29小时就拿下了天津城,活捉陈长捷。怎么说呢,这里他倒是也有不投降的原因,毕竟中国的政治传统强调的就是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否则怎么立足。但从大势而言,他又有起义的“必要”,只是历史没有假如,而陈长捷也为他的选择承担了后果。
被捕后,他先被送到抚顺战犯管理所关押,后来转移到北京功德林战犯管理所接受改造。起初他不太接受改造,情绪比较激动,后来他思想转变,开始主动学习马列书籍,甚至主动向狱友们讲述他的见解,写了一些很有深度的文章。所以组织上研究后,认为他表现良好,把他列入了第一批特赦名单。
1959年,他离开战犯管理所,恢复自由,重获新生。回到上海与家人团聚后,组织上安排他在上海政协工作。然而令他万万想不到的是,特殊时期到来后,国内局势大变,由于他曾经当过蒋介石的手下,所以自然而然的遭到了长期的反复批斗。1968年,已是古稀之年的他和妻子终是受不了身体与心灵上的折磨,做出了抉择。他先杀死妻子,然后再自杀,两人携手离开了这个世界。1979年,国家经过重新调查,为他恢复了名誉,将他的骨灰安放到上海龙华革命公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