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智库扬言:若开战,美军可打击5万个目标,36小时瘫痪中国?

郭嘉聊健康 2025-03-18 19:48:54

美国智库曾经发布了一份报告,其中提到“若开战,美国可在36小时内瘫痪中国”的说法,并声称可以锁定5万个目标、摧毁关键基础设施。

这类高调言论一出,立刻引发舆论热议。

然而战争推演并不等于现实战场,中美作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两个大国,各自军事发展正在进入一个全新阶段,一旦开战,造成的影响必然不可小觑。

而美智库的这个说法是否可信,还有待商榷。

一、“36小时瘫痪中国”,虚实几何?

自称能在36小时内瘫痪中国,美国智库的论调乍听之下骇人听闻,但真要拆解其逻辑,就会发现不少“纸面参数”与“理想条件”的主观假设成分。

美国智库多年来热衷于兵棋推演,尤其在国防预算编制以及影响国会拨款方面,他们常常会“放大威胁”,从而为美军争取更多立项和资金支持。

1、兵棋推演与媒体放大

兵棋推演是美军及智库的新常态,一些研究机构如兰德公司、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等,过去就多次发布过类似的针对性报告。

他们通过大量演算和假设场景,得出“美军可以在短时间内对中国采取大规模军事行动”的结论。

这些报告往往局限于电脑模型和学术讨论,却常被媒体解读为“美国官方正式评估”,从而引发舆论恐慌。

2、利益捆绑与威胁夸大

军工复合体与智库的融资关系长期存在。

昆西研究所曾指出,美国一些智库往往通过“渲染威胁”来推进军工企业的利益诉求。

一旦“中国威胁”被无限放大,研发新武器、增加军费、对外军售等项目就能顺势上马,其背后的经济链条与政治动机,不言而喻。

3、技术封锁与对华博弈

美国对华出台芯片禁令、海底光缆排他措施等,也在为未来的潜在冲突“断供”、“切断通讯”等制裁手段做准备。

所谓“36小时瘫痪中国”的说法,既是一种极限威慑,也暗示着美国将尽可能阻断中国在关键技术与国际供应链上的发展机会,持续加大封锁力度。

二、美国的“极限推演”真能一击制胜吗?

近年来,中国在北斗导航、量子通信、网络安全、防空与反导等领域取得了快速进步。

关键基础设施的自主可控程度不断提升,能显著增强在“极端情况下”的生存力与修复力。

某些智库报告依然套用“上世纪技术差距”那一套来做假设,在实际操作中恐怕早已失准。

一旦任何一方采取“极限打击”手段,引发的后果必然是全面的战争升级,远非“36小时”或所谓“5万个目标”可定义的简单冲突。

美方智库如果只关注“先发制人”“快速瘫痪”的理论,却低估了战略博弈的全局影响,反而可能失去有效对话的窗口。

中美一旦局势骤然升级,势必牵动亚太乃至全球供应链。

东亚、东南亚国家在地理与经济层面和中国存在高强度交互,任何“短时瘫痪”都意味着地区全局深度震荡。

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主要经济体也将被卷入安全与经济的双重危机——极端碰撞并非任何国家的理性选项。

三、地缘政治背后的战略与心态

对美国而言,地缘政治的核心在于维持全球领导地位和技术优势。

一旦发现新兴大国迅速缩小军力与科技差距,便会迅速升级封锁举措,用舆论战与经济手段同时发力。

在媒体话语中塑造“中国军事威胁”,目标不仅是让国内舆论支持更高的军费和武器投入,也在给亚太盟友打“强心针”,强化对美安全依赖。

而中国在军事现代化上强调“防御性”和“自卫性”,不希望卷入大国冲突。

但在外部环境压力加剧时,中国也会通过加速自主研发无人机、舰载机、新型核潜艇等方式,抵消外界的封锁和威慑。

事实上,这种“逼着你进步”的环境,往往让中国在军民融合、科技自主创新上获得长足发展,形成“逆向激励”的效果。

此外,中美冲突的焦点不仅在技术领域,还涉及全球产能链的重构。

澳大利亚核潜艇协议、日本扩军计划、印度的“印太战略调适”等,都是在美国主导下的亚太安全格局再定义。

但无论是航母编队巡航,还是海外军事基地建设,都意味着大国扩张会带来区域安全的复杂变数。

各国如在这一博弈中选边站队,都可能面临严峻的系统性风险。

四、未来走向如何?

美智库热衷给出“36小时”这类短时高压数字,往往是为了突出“快速”“致命”等特征。

然而现代战争从不只是空袭与导弹打击,更包括政治、经济、舆论、网络、太空等多维领域的对抗。

理论模型可以量化目标数量,但无法量化战争升级后的全球震荡与长期后果。

国际社会早已认识到,中美冲突无益于全球经济复苏,也无益于地区稳定。

对两国来说,最严峻的挑战已不再是简单的军事力量对比,而是如何在竞争与合作中找到平衡点,为维护世界和平与经济秩序做出更多理性选择。

两国若始终纠结于“谁要取代谁”“谁要打败谁”的零和逻辑,就会在互相猜疑与“威胁放大”中不断消耗。

这既不符合全球化时代的解决之道,也没有给任何一方带来实质性好处。

人类需要更多在关键技术、全球治理、环境保护、公共卫生等领域展开协同,实现大国之间的竞合新格局。

结语

“最大的战略威慑,从不是纸面推演的饱和打击数,而是让对手清醒认知:战争代价将远超其承受阈值。”

中美关乎世界格局的走向,对抗攀升只会使双方背上沉重负担。

当双方革命性舰机在太平洋彼岸针锋相对,当东风-41与“三叉戟”在数据链中保持“隐形对峙”,整个人类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跳出冷战思维。

任何关于“36小时瘫痪”的好战幻想,终将在历史长河的渐进流动中被冲淡。

和平与发展,才是当今世界真正的主题。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