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玉祥将军及其西北军

山雁说过去 2024-12-11 17:16:35

于敏梓*文

在民国史上,冯玉祥将军是一位不可多见的独特人物。他由上兵到将军,由文盲到有较高的文化水平,由军阀逐渐成为民主战士,这都是为历史学家所感兴趣的问题。这里只就他历史的片断,根据史料和个人回忆,作一概略的叙述。

冯玉祥幼年随其父亲由原籍安徽巢县到保定定居(冯讲一口保定话),16岁当兵,1914 年升十六混成旅长,1921 年升十一师师长。先后任常德镇守使、陕西督军、河南督军、陆军检阅使。十余年间,便由一个十兵升为将军。

他在南苑整军经武,不断招幕士兵,十一师实际上已有五个旅。1924 年他发动有名的“北京政变”,扩编为国民军。执政段祺瑞对他并不放心,挤他出京,委他为西北边防督办。此后张作霖进关,由于冯聘用了苏联顾问,吴佩孚、张作霖联合,以讨赤为名,对冯玉祥的西北军发动进攻,发生了激烈的南口战役。

奉军

1926年,正当国民军极度困难的时候,冯由苏联回国,在五原誓师,聘苏联乌斯马诺夫为顾问,共产党员刘伯坚为政治部副主任,整顿残部,经宁夏、兰州,解西安之围,受广州国民政府委为第二集团军总司令,并正式参加国民党。1927年出兵潼关,很快进入郑州、开封,与南下的北伐军会师。接着在豫东、鲁西消灭了直鲁联军张宗昌等的部队,进入泰安,成立山东省政府。这时济南五三惨案尚未结束,武汉政府委冯为开封政治分会主任、河南省主席,坐镇中原,东西连贯鲁、豫、甘、青、宁六省。部队有九个方面军,约40万人,为冯的极盛时期。

蒋介石

宁汉分裂后,蒋介石的南京政府要冯当行政院副院长兼军政部长,因军队编遣问题,和蒋闹翻,离开南京,留次长鹿钟麟代理部长。

冯北归后驻在华山北麓,酝酿反蒋,由于韩、石叛冯,不得已过河向阎锡山求援,被阎软禁,部队由鲁、豫撒至潼关以西。

1930年春,冯阎联合讨蒋,发动著名的中原大战,结果冯以失败告终,冯部多数将领,接受蒋介石改编。从此冯的西北军瓦解,冯也再未带兵。

1933年,冯与吉鸿昌等在张家口成立抗日同盟军,很快被蒋介石瓦解。以后两驻泰山,两去南京,蒋介石对他终不放心,以军委副委员长名义,把他留在南京。抗战初期,虽曾担任战区长官,因指挥不灵,亦未能建立大功。此后而武汉,而重庆,抗战胜利后,以水利专使名义去美国考察。由于在美国发表反蒋言论,被掉销护照。1948年乘苏联轮船回国,船行黑海,不幸遇火身亡,终年66岁。

笔者也是冯的老兵,以后又在冯系部队工作近20年,过去由于他的严格纪律,使我在青年时代未沾染不良嗜好。虽然在旧军队混了多年,到老年不吸烟不喝酒,这与冯的教诲是分不开的。所以我对冯一向是崇敬的、怀念的。

冯玉祥在事业上的成就也是很大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冯自奉俭约,能与士卒共甘苦。他经常穿一身与士兵同样的灰布军装,戴八角帽,布鞋布袜。1931年他去南京,路经济南,我亲眼见他身穿蓝粗布半大棉袄,头戴毡帽,穿布棉鞋,腰束布带,完全是一个农民的穿戴,在南京参加各种会议。以后他多年穿这样的衣服,直到他在南京任军职后,才改穿军服。关于他的衣着,虽然有人说他伪装俭朴,但他能保持始终,数十年如一日,在I旧社会的军阀中,谁能像他那样呢?

他洁身自好,无不良嗜好,不吸烟,不喝酒。原配刘夫人死后,与李德全结婚,不像其他军阀,有许多小老婆。

2.他虽多次失败,离开军队,但不进大城市,不驻租界,这与当时某些军阀失势后,就跑到租界,完全两样。

他两次住在泰山,除个人读书学习外,还在附近办了多所小学。他注意社会风化.把斗母宫不守法规的尼姑资遣回籍,并修了泰山风景。

他驻在哪里,当地的群众就会念他好处。如南苑、华阴、泰山、重庆住宅周围等。

3.他从一个文盲,逐渐成为一个有文化的人,能写一笔不错的字,能说简单英语,这与他刻苦学习是分不开的。据说他在开封,每大要字书子,上写“冯玉祥死了”。知道他正在学习,谁也不敢进去。他晚年更接触些民主进步

人士,学习社会科学,对他思想是有影响的。在泰山时,李达、邓初民、许德珩、陶行知等都曾为他讲学。

五原誓师

冯玉祥部队诵读圣经

4.他的部队比较纯洁,兵源方面,多为农村朴实的农民,或青年学生(学兵),绝对不收流氓地痞,以冀鲁豫人为多,特别是河南人。他最喜欢沙河流域的人,所以他的士兵很少兵痞习气。

他待兵如子,在南苑时虽每月发饷,但基本上为供给制。除服装外还发毛巾、牙刷、牙粉、肥皂、针线包等。士兵都必须学会缝袜底、拆洗被褥等针线活。每连有理发工具,互相理发。士兵的饷金多数存在连部,积数月由连部寄回家中。每年清明节,部队印有追念祖先的信笺,促士兵写信寄家。随军家属成立学校、工厂及军官子弟学校,让家属子女都有学习、劳动的机会,俨然是一个大家庭。

5.训练方面,要求严格,除正式操练外,还有体操,如单杆、木马、天桥、跑石墙、打拳、劈刀、早晨长跑等。大操下来,还有小操,不让士兵闲着。文盲士兵学习文字,有文化的学习军事知识。成立学兵连、学兵团、干部学校。部队自编军歌,不唱当时流行的“三国战将勇……”等旧歌。歌词务求实用,如攻击歌、防御歌、射击歌、起床歌、睡觉歌、服从歌、吃饭歌等,这些歌后来在华北流行很广。

注重爱国爱民教育。部队打靶的靶挡,画上日本人像(曾受到日本驻华使馆的抗议)。他常在检阅部队时齐声问:“你们是谁的队伍?”官兵大声答称:“是老百姓的队伍。”以灌输爱国爱民思想。

鹿钟麟入宫驱逐溥仪

隶属于冯玉祥“大刀卫队”的士兵

6. 冯部纪律严格是出名的,在旧军队中都是没法相比的。士兵驻在营房内。平时一律不准出门,星期天虽不出操坐讲堂,但整理内务,忙个不停。有事请假,集体外出,由班排长带领。个别有要事外出时,要请假带出入证(木制小牌)。绝对不准与群众发生冲突,一旦发生,不管有理无理,回营一顿棍子。不准坐人力车,不准进娱乐场所,严禁烟酒嫖赌。官兵不准蓄发,虽严冬亦不准穿大衣上街,外出要服装整齐。军官佐下级不准给上级送礼。农忙时帮助农民收割庄稼。在营房附近修路、植树、搞卫生。大街上纠察队巡回,严格认真,官兵有错就抓。

7. 他尊重文人和科技人员,信任他们。如冯部的纪律是不准吸烟的,他有一次到秘书处,秘书长魏书香正在吸烟,见冯忙将烟藏起,冯和颜悦色说:“冷天吸口纸烟挡挡寒气也好。”以缓和魏的尴尬窘态。

北伐时负责几个伤兵医院的留美外科专家胡兰生,医院结束时,账目不清,胡认为无面日见总司令,意欲自杀,已写好绝命书,被人发觉,报告给冯。冯派总参谋长石敬亭去医院宣布:“胡院长是技术人员,那懂得财务上的事,钱已经花了,花了算了。”命人把账目抱至院内,全部焚烧。胡对此事非常感激。冯在泰山曾营救刘思慕同志。抗战前也曾营救过“七君子”

甲子兵变

冯玉祥手枪队

8.冯早年虽信基督教,但从五卅惨案后,认清了帝国主义的面目,以后对外国教会、外籍牧师态度强硬,从不屈服。作到有礼、有利、有节。他在常德、开封、北京,都曾以不卑不亢的态度,对待外国传教士和公使。

他拥护共和,反对帝制。滦州起义、叙府班师、打张勋、驱逐溥仪、尊重孙中山先生,都是明证。

9.他两次主豫,办了许多好事,给河南人民留下深刻印象,直到现在还有不少人称道。大的不说,其他小事如袁世凯死后,其后人和管家在安阳勾结官府,称王称霸,残酷剥削佃农、放高利贷、胡作非为,当地穷人敢怒而不敢言。直到北伐后,冯在豫没收了袁家的家产,打击了不法分子,解除了很多人的枷锁。他还批准河南契税拨为河南教育经费,专款专用,永以为例,使河南20年间,教育事业得以稳定。

宋哲元

韩复榘

10.冯早年是属于直系的旧军官,但他不愿同流合污,毅然跳出这个圈子。他容易接受新事物,由苏联考察回国后,决心改造自己的军队,发表宣言,阐明自己的观点。

在军队中倡导“9.17新生命”。士兵佩带“不扰民、真爱民,誓死救国”臂章。官兵上衣纽扣边缀“拼命牌”,曰:“我们是为取消不平等条约,誓死拼命”。各级司令部都设有政工人员,其中有的是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如刘伯坚、邓希贤、余心德、郭春涛、李士军、孟宪章、申伯纯等。因之使濒临覆灭的国民军,得以重整旗鼓,所向披靡。一年间由西北直入中原,数万人发展到近50万人。形势发展这样快,这与当时的革命潮流,以及冯的先声夺人的威望是分不开的。

11.冯是一位不能闲着的人,有机会总要作点于国于民有益的事。如抗战初期,他在河南平汉线上巡回演讲,宣传救国,鼓励青年参军抗战。对鼓舞民气,起了很大作用。

抗战中期,他在四川各地发动献金运动。募得巨额现款和实物,对鼓舞大后方民气,同仇敌忾,也起了不小作用。

总之,冯玉祥将军一生所作利国利民的事例很多,未能尽述。蒋介石对冯又怕又恨,因为冯敢于在大的场合揭露蒋的疮疤,并对蒋的亲信所作的坏事,能作无情的揭发。蒋所迫害的人,冯也敢公开营救,蒋介石碍于众意,虽表面恭维,“大哥大哥”连声叫,实际上冯的一举一动,蒋都派人监视。冯虽处境险恶,总不屈服,可称为硬骨头、硬汉子。

冯玉祥部队伤兵

冯所戴八角帽其样式直接来源于苏联内卫部队,仿效自苏俄建立初期效忠于苏俄的外籍雇佣军“拉脱维亚步兵团”

冯玉祥和所有历史人物一样,也有不足之处。我认为冯在以下几个方面就很值得研究。

1.他对蒋介石存有幻想、认识不足。他总认为将介石本人还可以,下边的人太坏,这是认识上的基本错误。北伐后国家的重大决策,哪一件事情不是蒋介石亲自决定的呢?四一二大屠杀、九一八不抵抗、五次“围剿”、皖南事变、发动内战等,这不都是蒋介石决定的吗?

记得抗战中期在重庆盛传,一日白昼冯打着灯笼去见蒋介石,进屋后将灯熄灭说:“外边黑暗得很,就是你屋里还少微亮点。”虽系传说,也说明了冯对蒋的看法。

冯个性倔强憨直,蒋善于玩弄手腕,多次捉弄冯玉祥。徐州会议,蒋竭力拉扰冯玉祥,亲自迎接,重金搞军,拜盟兄弟,无非拉冯反对武汉政府,反对桂系。北伐后冯任军政部长,后又任副委员长,也不过是蒋羁縻冯的手法。冯在四川献金运动,约值黄金两万余两,多数被蒋介石“笑纳”,用到什么地方,冯是不知道的。

冯在国内始终未完全改变对蒋介石的看法,一直到美国后,有条件对国共对比,知道一些蒋介石的内幕材料后,才逐渐认清蒋介石的真实面目,彻底反蒋,成为一个真正的民主战士。

冯玉祥与蒋介石和阎锡山

冯玉祥最后的挣扎-抗日同盟军

2.战略上的失败。1929年中原大撤退,是他由盛转衰的关键。那次冯在会议上说:“我们用拳头打人,先缩回去,再打出去,才有力量。”这是不顾具体情况,不审时,不度势,是教条的。且这一战略决策,是违反众意的。

1928年河南及西北四省大早,河南并发生蝗灾(我在西撤时,坐在火车上,在洛阳附近亲眼看见遍地蝗虫,遮蔽天日)。老百姓连草根树皮都没得吃,在这种情况下军队数十万人退到陕西,吃什么穿什么呢?况许多老兵和官佐过去在西北受过罪。在河套上冬季穿着单薄的棉衣、夹鞋,数千人冻坏了手脚,住进了设在宁夏的17个医院,手脚坏死,成了残废。官兵数月不发一文钱,偶然来一次“奉令借款”,官佐不分等级,一律五元,士兵一元,能顶什么用呢?紧接着又去西北,谁不考虑一下后路呢?

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中冯玉祥国民军集结天津东站

1925,走在路上的冯玉祥部宣传队女兵,北京

韩复榘、石友三虽骁男善战,但都是狡桀不驯的人物:早在1926年南口撤退时,就投靠过阎锡山(冯回国又召回)。韩在援蒋打桂时,在武汉被蒋介石夫妇接见,百般拉拢,亲呢地称韩为向方兄,馈送巨金,二人早已默契,而冯对韩则一味家长作风,总认为是自己亲手训练的兵,骂几句没关系。况华阴军事会议上,韩复榘对队伍西撤,曾提出反对意见,被冯责骂,并罚他在办公室外站岗,韩对冯已心怀不满。果然在几天之后,韩在陕州联合石、马,通电反冯,给冯一个沉重打击,并影响了全军士气,打乱了冯的整个部署。

当时冯和西北军如果不西撤,蒋介石亦不能奈何他。但回忆当时,冯不打蒋,蒋也不能打冯,或阎、冯发生战争(黄河两岸已有备战迹象)。民国以后,哪年没战争?不打内战,只是老百姓的想法和愿望。过去军阀混战,都是为个人争夺地盘,不会顾及国计民生。蒋、阎、冯中原混战,军民伤亡枕籍。无怪以后冯玉祥去南京,蒋、冯握手言和,有一家小报说:“握手之下,有数万冤鬼。”

1925年,冯玉祥部队开往前线

1926年,天津国民军机枪手

3.待下过于严酷。冯部自撤出北京后,始终是很穷的。冯又不断扩充军队,人数愈多,队伍愈穷。冯军又处在内地,既无海关,又无盐税收入,只能凭老百姓和商人完粮纳税来维持军队浩繁的开支,所以冯部的经济情况是拮据的。他没有别的办法,只能用严格的纪律来约束官兵(当然纪律好坏,还有军民关系的问题),不叫乱花钱。北伐完成后,冯占有六省地盘,部队军官只发“维持费”,红牌一等(将官),每月60元,黄牌二等(校宫)40元,蓝牌三等20元。那时物价低,可以免强维持。中、上级军官佐,允许带家属。后队伍西撤,数月不发一文,带家属的技术人员(如军医、电务)多由潼关过河转太原东归。而留在河南的韩复榘部队,则按国民党军队饭章2,发薪八成,相形之下,多设法东归投韩。另外,冯部各级主官,则发给数目不等的“办公费”,实际上为变相的主官补贴。同是一个级别,少校营长和少校军医,经济待遇差別很大,穷富不均,军佐对此也有意见。那时在陕西的部队,一天只能吃两顿小米饭,很少能见到白面。可是宋哲元总部人员的生活,照样讲究。1930年春节,宋总部通知各部领春节犒赏,领回的竟是每人一斤馒头。有的军医院无药品,炒大麦面掺健胃散,一克一包,欺骗病号,应付门诊。

冯禁止官兵吸烟喝酒,原是好事,但太严酷了。北伐时冯在新乡曾枪毙了四个打麻将的军官。更叫人寒心的是 1929 年宋哲元部一个军需,他父亲由山东千里跋涉到西安来看他,他领着到小饭馆喝了酒,被纠查人抓获。宋哲元第二天在西安召集部队万人,将该军需枪决,暴尸广场,尸体旁放一把酒壶,叫到场官兵排队观看(我曾亲眼看到)。

1928年冬,部队编遣,裁汰老弱,临走时按路程远近,发一至三元路费。棉袄后背用红印打上一个大“废”字。不惟走的人难过,在役士兵,亦多表示不满。

1926天津意大利租界,国民军机枪手

一辆载满国民军士兵的列车

4.用人有门户之见,不能容人。冯在军中自认为大多数军官都是他自己培植起来的,如家长对待子女一样,比较放心,一有缺额,便由下边提升,外来是很难进去的。20年来,他跟前的人才,基本上是缺乏的。他对投降他的人,采取拒绝或不信任态度,如 1922 年他在打赵倜时,赵的旅长帮办军务督办宝德全,反赵迎冯,在开封车站欢迎冯玉祥时,被冯当场击毙。北京政变时,曹锟的嬖臣公府收支处长李彦青,拘捕后送了许多钱,企图买命,结果仍被冯处决,手段有点过于厉害。所以以后投冯的刘镇华、靳云鹗、徐永昌、孙殿英、樊钟秀、刘春荣等,对冯都有戒心,一有机会便离冯而去。冯对统战工作做得太少了。当时有些人都认为冯的手段太“辣”,不敢接近他。

1926,国民军退出北京

5.冯内部各将领之间,并不团结。某些老粗军官,骄傲自大,互相瞧不起。他们虽都怕冯,但一旦离开,便互相争吵。1928 年冯去南京任职,军中例行公事由总参谋长石敬亭代拆代行。石是一个刚愎自用,不顾大体的人。他曾代理韩的部队二十师师长,经常对部队讲话说:“韩复榘把队伍带成土匪了。”韩非常恨他。1929年宋哲元出兵潼关,作战失利,退回西安(宋当时为陕西主席)。宋出兵后,石敬亭在西安主持后方工作,宋回西安后,石所驻新城总部,不愿腾出,宋派副官多次催搬,在一怒之下,竟将宋的副官枪决,闻者莫不称冤。

韩复榘常说:“我是被石敬亭逼反的!”虽为借词,可见对石意见之深。

另外,孙良诚也与宋哲元不和,潼关失利,互相推诿责任。韩复榘和庞炳勋更是冤家对头,常骂“庞瘸子是什么东西!”

冯玉祥铁甲列车

冯玉祥部队在潼关

6.政治工作差。冯只知训练队伍,严格纪律,对部队政治工作,自国共分裂,军队的共产党员离开后,就不大重视。官佐的学科教材,多为陈旧的军事典范,及《曾胡治兵语录》、《军人宝槛》、《战阵一补》等,对于思想毫无裨益。且各级将领当上地方官如镇守使、警备司令、厅长、局长、省主席之类后,官大钱多,渐渐腐化起来,暗地里吃喝嫖赌,娶小老婆,什么都干。决不像冯想的那样听话,那样规矩,况冯的带兵官,多数为不学无术的大老粗,满脑子升官发财的思想。羽毛丰满以后,都想另起炉灶,不愿再受冯的约束。而冯拘于老一套家长作风,认为把这人拨来拨去,没有关系。

一些中年以上的将领,当了省主席、总指挥的,参加冯的会议,连烟也不敢吸。而冯的

对手蒋介石呢?处于有利的中央名义,专门拿官、拿钱拉拢人。对于下边军官的生活,如腐化、堕落,从不过问。他这种方法,施用于一向穷困的冯部军官是很灵的。当韩、石、马通电“拥护中央、反对内战”时,蒋马上给三人以巨款,委为一个路的总指挥。

中原大战后,受编的孙连仲、梁冠英,蒋介石都送了不少钱。这时冯只有暗自伤心,无能为力了。此后投蒋的将领,如韩复榘、石友三、马鸿逵、孙连仲、梁冠英、冯治安、刘汝明、孙桐萱、曹福林、冯安邦、池峰城、米文和等和他们的师旅长,有的独霸一方,腰缠累累,有的利用抗战,兵源缺乏,吃空截旷,大发国难财。有的则当了汉奸,如刘郁芬、门致中、孙良诚、庞炳勋、程希贤、郑大章、吴化文、郝鹏举、张岚峰等。只有吉鸿昌、高树勋、何基沣、张克侠参加了人民解放事业,张自忠、佟麟阁、赵登禹为国殉难,成为冯旧部凤毛麟角的人物。

中原大战前,冯玉祥做站前总动员演说

有人认为冯的衰落,由于韩、石倒戈,这只是原因之一。冯去苏联参观后,已闻到时代的气息,但他不能坚持站在人民一边。和阎锡山合作打蒋介石,也只是为了争夺地盘,不会受到广大人民的支持。对自己的军队,没有坚定的政治目标,也没有新的东西去改造他们,必然要受到时代的淘汰。冯的那一套陈旧的带兵方法,想羁縻数十万庞大的旧军队,是相当困难的。

我之所以指出这些情况,主要是为了今昔对比。拿穷来说,八路军比西北军更穷,八路军的将领也不见得人人都有高深文化,八路军的处境比西北军困难得多;八路军的武器和军队数量,早期都不如国民党。可是最后国民党的800万军队,还不是都被解放军打垮了!我想答案只有一个,必须有正确的政党来领导,还必须区别为之奋斗的事业是正义的还是非正义的。解放前军阀你争我夺,可以说是“春秋无义战”。

党和广大人民对冯玉祥将军是怀念的。1982 年曾为他举行诞生 100 周年纪念。对一人的所作所为,要“盖棺论定”,主要看他晚年的志操。“冯玉祥在晚年继续采取与共产党合作的立场”(《毛泽东选集》注释)。假如全国解放后,他还活着,一定会继续与共产党合作,和其他民主人士一样,为建设新中国作出贡献。(1985 年11月)

说明

作者时任冯部第五十五军野战医院院长。

五个旅长为:张之江、李鸣钟、鹿钟麟、刘郁芬、宋哲元.

1926 年刘镇华的镇嵩军围杨虎城、李云龙于西安达8个月,城内军民病饿而死者达二万人。

九个方面军为:第一方面军总指挥孙良诚,第二方面军靳云鹗,第三方面军韩复榘,第四方面军宋哲元,第五方面军岳维峻,第六方面军石敬亭,第七方面军刘郁芬,第八方面军刘镇华,第九方面军鹿钟麟。

0 阅读: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