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后评出的十大开国元帅,贺龙高居第五位,军事才能毋庸置疑。事实上我党领导的第一次红色暴动,就是1927年贺龙担任总指挥的南昌起义,此后他还在湘鄂西独立拉起红军队伍,演变为三大主力之一的红二方面军。可以说贺龙要能力有能力、要经验有经验,为什么抗美援朝选帅时,中央没有重点考虑贺老总呢?

有人认为彭、林、刘、徐、粟等将帅,过往的军事战绩都要好于贺龙,所以1950年选人时排不上他。这种观点,笔者认为是有失偏颇的。贺老总能打仗,虽然军事天赋未必排进“第一梯队”,但像抗美援朝这样艰巨的战争,前线统帅的战术谋划能力,真未必是第一位的考量要素。

志愿军司令员,最重要的能力,应当是要镇得住场、稳定军心;至于具体军事谋划,只要司令部内有强力的助手,就可以完成,比如副司令或参谋长。
类比一下解放战争的案例就知道了。华东野战军(三野)长期由陈毅挂帅,他就是这种类型的统帅:指挥打仗不是最强项,但就是能让众将信服,有资历和威望,也可以说是“人格魅力”。真正在军事层面帮助华野取得佳绩的,是战术天才、副职粟裕,他的指挥艺术是全军公认的,连“军神”刘伯承都称赞粟裕“百战百胜”。

所以志愿军统帅,必须具备号令三军的能力,尤其是大兵团出征、又面对强敌的情况下,基本的保障就是军令畅通、令行即止。从贺龙的个人特点来看,这本应是绝对强项,他很适合担任这个角色。

然而结合实际部队情况,就未必如此了,甚至有很大的隐患:贺龙对志愿军官兵非常不熟悉,这是一个硬伤。志愿军首批入朝部队,基本来自老四野,这里面原中央红军将领较多。贺龙早年带的是红二方面军,与中央红军接触很少。
不管是四野的第13兵团,还是作为预备队的第9兵团(原华东)、19兵团(原华北),不巧得很,贺龙都不熟悉,历史上的交集太有限。马上就要开打了,哪有时间梳理这类工作、熟悉人员呢?贺老总的确是有威望,但威望并非最实际的东西,一旦到了前线指挥不灵,谁也承担不了这个责任。

再有一点,从解放战争开始,贺龙就不直接带兵了,嫡系队伍也交给了彭德怀,后来发展出第一野战军。像王震、许光达、张宗逊、廖汉生这些将领,贺龙可以做到如臂使指,但这些干部以及相应的部队,战争初期都没去朝鲜。贺老总几年时间没打大仗了,难免手生;这时候把志愿军交给他,显然不如交给彭老总那么稳妥。

而说起贺龙与抗美援朝的联系,有一个冷知识很多人不知道:在十大元帅里面,贺龙是除了彭德怀之外,唯一一个去过朝鲜前线的。1953年停战协定签字后,为了防止美韩军队反复,志愿军仍旧驻扎在半岛上。贺老总受中央委托,亲率代表团到前线慰问官兵,给了将士们很大的鼓励。从这个角度,也体现出了贺龙元帅在军中的崇高地位。

本栏目由军事历史作家运营,专注于军情、军史、战史、国际关系研究,以专业视角为您还原全貌,带来精彩细节。作品覆盖图文、视频、音频领域,欢迎关注以获得更多精彩文史内容,也欢迎您点赞、评论支持,作者期待您宝贵的意见建议。本文全网同步,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只能是头号战将彭老总出马,只能赢,不能输,毛主席心里比谁都清楚。综合多方面考虑,只有彭老总出马,毛主席心里才放心。你可以不相信我,但你一定要相信毛主席!
贺帅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