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肯定见过这样的场景:街角那家网红奶茶店,开业时排队的人群绕了三圈,三个月后却贴上了“转让”的告示;隔壁辞职做自媒体的前同事,每天熬夜剪视频,粉丝却卡在5000再也涨不上去。但真相是——那些举着“成功秘籍”大声吆喝的人,自己可能刚亏掉最后一笔学费。
因为真正的成功,从不在人群拥挤的地方。
想象一下,你站在一片荒原上,突然看到一群人疯狂地挖土。他们喊着:“这里有黄金!”你兴奋地加入,挥汗如雨地挖了一整天,最后只捡到几块碎石。而那些最早发现金矿的人,早就带着宝藏离开了,留下的坑洞里只剩一地鸡毛。
这就是“奶茶店三件套”的真相。杭州某条500米的街道,去年开出19家奶茶店。你知道现在还活着几家吗?3家。其中两家还是蜜雪冰城和古茗。那些倒闭的店主不是不努力,他们每天工作16小时,研究新品、做促销,但再努力也打不过一个死局:当所有人都在做同一件事时,这件事就不赚钱了。
反观福建晋江的拉链厂老板老林,专给小众户外品牌供货。疫情三年,别人愁订单,他的生产线却要三班倒。“都说服装业是红海,但冲锋衣拉链必须耐低温抗腐蚀,全国能稳定供货的不超过五家。”说这话时,他刚给儿子买了第二套学区房。
从众心理让我们误以为“人多=安全”,却忘了竞争的本质是稀缺性争夺。就像超市限时促销时,抢到打折鸡蛋的大妈可能踩坏了自己的菜篮子。
上个月,朋友阿杰关了经营半年的咖啡馆。35万投资打了水漂,只换来一句:“大家都说咖啡是风口啊!”他不知道的是,同一栋写字楼里,给咖啡馆供应杯子的厂家,半年净赚60万。这就像所有人都挤在沙滩上捡贝壳,却没人留意退潮后礁石缝里的珍珠。
人类大脑天生偏爱“可见的目标”,咖啡店的LOGO比杯子的利润更抓眼球。但《思考,快与慢》早就警告过:直觉反应常常是商业的坟墓。
表弟大学毕业后,死活不肯接手家里的螺丝钉厂,非要贷款开剧本杀店。“做螺丝钉多Low啊!”结果店铺半年倒闭,而隔壁镇给智能家居厂供货的螺丝钉商,今年换了宝马X5。
这不是钱的问题,是社会资本的认知偏差。社会学家布尔迪厄说过:“人们通过消费选择构建阶层人设。”但真正的高手早就看透了——商业世界的阶层,是用利润厚度而不是情怀故事来衡量的。
就像你现在刷到的探店视频,博主端着68元的手冲咖啡侃侃而谈,却不知道他脚下的地毯、桌上的补光灯,可能来自某个县城工厂——那里才是真正闷声发财的地方。
面子是镶金边的鸟笼,飞不出去的鸟永远不知道,天空根本不需要镀金边框。
凌晨1点,你躺在床上刷手机:AI取代人类、美联储加息、明星塌房...信息像自助餐一样塞满大脑。第二天开会时,你却连最基本的行业数据都说不清。这不是学习,这是现代人的“知识糖尿病”——摄入越多,代谢越差。
认识深圳的跨境电商老板老陈,他每天雷打不动做三件事:
1.早晨喝咖啡时,用15分钟扫《经济学人》商业板块
2.午休用20分钟听行业播客《贝望录》
3.睡前5分钟记录三个关键数据去年海运价格暴涨前,他提前三个月把货转到中欧班列,省下170万运费。
《深度工作》作者卡尔·纽顿早就警告:注意力涣散时代,真正的竞争力是信息解毒能力,不是信息囤积量。
小红书穿搭博主小雨,最初标签是“时尚博主/美妆达人/旅行玩家”,粉丝卡在3000死活上不去。后来她把简介改成“专教小个子买显高神裤”,三个月涨粉12万。秘密在于:
纵向扎根:把“小个子穿搭”做到细分领域TOP10
横向嫁接:联合家具店拍“显高拍照姿势”
跨界收租:给服装厂当买手顾问,月入5万+
行动指令:今晚就做这件事① 写下你最擅长的技能② 加上最特别的经历(比如“在非洲卖过手机”)③ 组合成新标签
2. 70%修路+30%冲浪知识付费博主“刀姐Doris”的主业是职场成长,但每年会预留30%精力捕捉突发风口。去年ChatGPT爆火,她立刻推出《打工人AI生存手册》,9.9元低价课引流,后端接万元私教课,三个月流水破百万。
场景化代入:这就像农民种地——70%土地种主粮(保证不饿死)30%土地种时令菜(抓住季节溢价)
3. 信息透析法:每天15分钟挖矿时间外贸公司副总李姐的秘诀:
早8点扫一眼“华尔街见闻”快讯
午休时刷“虎嗅精选”深度分析
下班前用XMind整理今日信息地图去年她靠这条信息链,提前布局东南亚市场,拿下公司40%新增业绩。
当抖音三农博主都在拍田园牧歌时,“张同学”用粗糙镜头对准农村旱厕、铁锅炖菜。城市人看得直皱眉,但2500万粉丝用脚投票——大家看腻了滤镜下的假农村,就想看真实的生活毛边。
这印证了商业教父彼得·蒂尔的观点:竞争是留给失败者的游戏。真正的赢家都在做一件事——找到无人争夺的蓝海,然后修起收费站。
此刻,走到窗边看看楼下的街道:那些倒闭的奶茶店招牌还没拆干净,新来的创业者又在装修新的网红店。但拐角处那家不起眼的五金店,已经默默开了十二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