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老虎”徐海东:战火中走出的传奇大将

孤影老王头 2025-02-17 09:36:37
窑工出身,踏上革命征途

1900 年 6 月 17 日,徐海东出生在湖北黄陂(今属大悟县)一个贫苦的窑工家庭 ,祖辈六代都以烧制陶器为生。全家二十多口人,仅靠着半亩棉花地维持生计,日子过得十分艰难。徐海东自幼便饱尝生活的艰辛,小小年纪就背着箩筐去山上割草、挖野菜,帮衬着家里。

1909 年,徐海东被母亲送进舅舅任教的私塾读书。然而,在这所私塾里,富家子弟居多,他们嫌弃徐海东穿着破旧,常常对他冷嘲热讽。教书先生给他取名徐元清,可同学们却总是讥笑地称他为 “臭豆腐”。三年后,徐海东因与地主家的孩子发生冲突,打了对方,被迫辍学,无奈之下只能跟着哥哥学手艺,继续当窑工。

1925 年初,徐海东的私塾同学吝积堂在武昌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返回家乡宣传马列主义,发动群众参加革命斗争。在吝积堂的引导下,徐海东心中燃起了革命的火焰,毅然决定离开家乡,投身革命。同年 3 月,徐海东跟随吝积堂来到武昌。为了解决生计问题,他先是找了份卖水的工作,后在 4 月 8 日,经吝积堂、李树珍介绍,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入党后的徐海东,积极参与革命活动。1926 年,他随国民革命军参加北伐,在汀泗桥战役中,作战勇猛,率部冲垮敌军四个炮兵连,缴获 12 门火炮,受到了嘉奖。他的英勇表现,让战友们对他刮目相看,也为他在革命道路上积累了宝贵的战斗经验。

1927 年,蒋介石、汪精卫先后发动反革命政变,大革命宣告失败。面对白色恐怖,徐海东没有丝毫退缩,毅然返乡担任农民自卫队队长,同年 11 月,他率领农民武装积极支援黄麻起义。尽管黄麻起义最终失败了,但徐海东并没有气馁,他继续组织游击队,与敌人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在那段艰难的岁月里,徐海东带领着游击队员们,昼伏夜出,利用熟悉的地形,巧妙地与敌人周旋,不断打击敌人的有生力量。他们的存在,如同一把利刃,插入了敌人的心脏,让敌人寝食难安。

红军岁月,威名赫赫震敌胆

(一)重建红 25 军,艰苦奋战鄂豫皖

1932 年 10 月,红四方面军主力被迫撤离鄂豫皖根据地,向西转移。一时间,鄂豫皖根据地陷入了极度危险的境地,敌人的 “清剿” 愈发疯狂,革命力量遭受重创。然而,徐海东没有被眼前的困境所吓倒,他挺身而出,与吴焕先等人一起,肩负起了重建红 25 军的重任。

11 月 29 日,中共鄂豫皖省委在黄安檀树岗召开军事会议,决定重建红 25 军,吴焕先任军长,徐海东任第 74 师师长。徐海东深知,重建后的红 25 军面临着诸多困难,兵力不足、装备简陋、物资匮乏,但他毫不退缩,积极投入到部队的建设和战斗中。他带领部队在鄂豫皖地区与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多次打退敌人的进攻,成功地保存了革命力量。

在一次战斗中,红 25 军被数倍于己的敌人包围。面对严峻的形势,徐海东沉着冷静,他仔细观察地形,发现敌人的包围圈存在一个薄弱点。于是,他果断率领部队向这个薄弱点发起了猛烈的攻击,经过一番激烈的拼杀,终于撕开了敌人的包围圈,带领部队成功突围。这场战斗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红 25 军的士气,也让徐海东在军中的威望越来越高。

(二)长征路上,红 25 军的奇迹征程

1934 年 11 月,根据中央指示,徐海东、程子华、吴焕先率领红 25 军从河南省罗山县何家冲出发,踏上了长征之路。这是一支年轻的队伍,平均年龄不到 20 岁,但他们却有着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

长征途中,红 25 军面临着无数的艰难险阻。敌人的围追堵截、恶劣的自然环境、匮乏的物资供应,每一个困难都足以让一支军队陷入绝境。然而,徐海东凭借着出色的军事指挥才能和顽强的战斗意志,带领红 25 军一次次化险为夷。

在独树镇战斗中,红 25 军遭遇了国民党军的重兵阻击。当时,天降大雪,红军战士们衣衫单薄,在冰冷的雪地里与敌人展开了殊死搏斗。战斗打得异常激烈,红军一度陷入了困境。关键时刻,徐海东赶到了前线,他手持大刀,身先士卒,带领战士们向敌人发起了冲锋。在他的鼓舞下,战士们士气大振,奋勇杀敌,最终突破了敌人的防线,成功摆脱了敌人的追击。

红 25 军在长征途中,不仅要与敌人战斗,还要克服恶劣的自然环境。他们翻山越岭、渡河过江,历经了无数的艰难险阻。在一次翻越雪山时,由于山上气候寒冷,氧气稀薄,许多战士都出现了高原反应。徐海东一边鼓励战士们坚持下去,一边组织大家互相帮助,最终成功翻越了雪山。

令人惊叹的是,红 25 军在长征途中,不仅没有减员,反而兵力得到了扩充。出发时,红 25 军仅有 2980 人,到达陕北时,兵力已发展到 3400 多人。这在长征的各支队伍中,是极为罕见的。1935 年 9 月,红 25 军率先到达陕北,与刘志丹率领的红 26、红 27 军会师,合编为红 15 军团,徐海东任军团长。他们的到来,为陕北根据地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中央红军的到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直罗镇战役,奠定革命大本营

1935 年 11 月,中央红军与红 15 军团会师后,蒋介石急忙调集东北军 5 个师的兵力,分两路向红军发动进攻,企图趁红军立足未稳,将其一举消灭。为了打破敌人的 “围剿”,毛泽东决定集中兵力,在直罗镇地区打一场歼灭战。

直罗镇位于陕西省富县,这里三面环山,北靠葫芦河,地形险要,是一个打伏击战的绝佳地点。徐海东率领红 15 军团参加了这场战役,他亲自带领部队勘察地形,制定作战计划。战斗打响后,徐海东指挥红 15 军团从南面发起攻击,与红 1 军团紧密配合,对敌人形成了包围之势。

在战斗中,徐海东身先士卒,冲锋在前。他带领战士们与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拼杀,经过两天两夜的激战,红军成功歼灭了国民党东北军第 109 师和第 106 师的一个团,取得了直罗镇战役的胜利。这场战役的胜利,彻底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西北根据地的第三次 “围剿”,为党中央把全国革命大本营放在西北举行了一个奠基礼。

抗战烽火,勇赴前线洒热血

(一)平型关战役,初战告捷扬威名

1937 年 7 月 7 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军队奋起抵抗,全民族抗战的局面由此开启。8 月 22 日,根据国共两党达成的协议,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徐海东担任八路军 115 师 344 旅旅长,奉命开赴抗日前线 。

9 月 25 日,徐海东率部参加了著名的平型关战役。在这场战役中,115 师在师长林彪、副师长聂荣臻的指挥下,在平型关设伏,准备伏击日军坂垣师团第 21 旅团。徐海东率领 344 旅作为左翼,与 343 旅密切配合,向日军发起了猛烈的攻击。

战斗打响后,徐海东亲临前线指挥,他身先士卒,带领战士们冲锋陷阵。面对日军的猛烈炮火和疯狂反扑,徐海东毫不畏惧,他沉着冷静地指挥部队,与敌人展开了激烈的白刃战。战士们在他的鼓舞下,士气大振,个个奋勇杀敌,表现出了顽强的战斗意志和高昂的战斗精神。

经过一整天的激战,八路军成功歼灭日军 1000 余人,取得了平型关战役的重大胜利。这场战役打破了 “日军不可战胜” 的神话,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信心,提高了八路军的威望,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徐海东在平型关战役中的出色表现,也让他成为了日军的眼中钉、肉中刺,日军对他恨之入骨,甚至开出了高额悬赏,想要取他的性命。

(二)转战各地,抗击日军 “九路围攻”

平型关战役后,徐海东率 344 旅转战山西、河北等地,积极开展游击战争,打击日军的有生力量。1938 年 4 月,日军调集 3 万余人的兵力,分九路向晋东南地区发动大规模围攻,企图一举消灭八路军主力。面对日军的疯狂进攻,徐海东率领 344 旅与兄弟部队密切配合,采取灵活机动的战术,与日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

在战斗中,徐海东充分发挥他的军事指挥才能,他带领部队时而集中兵力,对日军的一路进行围歼;时而分散兵力,袭击日军的后勤补给线,使日军疲于奔命。在长乐村战斗中,徐海东指挥 344 旅与 129 师紧密配合,成功伏击了日军的辎重部队,歼敌 2200 余人,取得了重大胜利。这场战斗的胜利,对粉碎日军的 “九路围攻” 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在反 “九路围攻” 的战斗中,徐海东率领的 344 旅历经多次战斗,给日军以沉重打击。他们的英勇表现,不仅展现了八路军的强大战斗力,也让日军认识到了八路军的顽强抵抗精神。经过一个多月的艰苦奋战,八路军成功粉碎了日军的 “九路围攻”,巩固了晋东南抗日根据地,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周家岗战斗,反 “扫荡” 的辉煌胜利

1939 年 11 月,徐海东奉命担任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副指挥兼第四支队司令员,来到皖东地区,开辟淮南津浦路西根据地。当时,日军对皖东地区进行了频繁的 “扫荡”,企图消灭新四军,摧毁抗日根据地。徐海东到达皖东后,立即投入到紧张的战斗中。

12 月 18 日,日军纠集 3000 余人,分三路对周家岗地区进行 “扫荡”。周家岗是淮南津浦路西抗日根据地的重要据点,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徐海东深知此次战斗的重要性,他亲自率领部队,与日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

在战斗中,徐海东采取了 “避敌锋芒,击其弱翼” 的战术,他先命令部队暂时撤退,诱使日军深入,然后在运动中寻找战机,对日军进行伏击。12 月 21 日,日军进入周家岗地区,徐海东果断下令,对日军发起攻击。新四军战士们如猛虎下山般冲向日军,与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拼杀。经过三天三夜的激战,新四军成功毙伤俘敌 160 余人,粉碎了日军的 “扫荡”,取得了周家岗战斗的胜利。

周家岗战斗的胜利,是新四军在皖东地区取得的一次重大胜利,它不仅保卫了淮南津浦路西抗日根据地,也极大地鼓舞了当地人民的抗日信心。然而,在这场战斗中,徐海东由于劳累过度,旧病复发,大口吐血,倒在了战场上。此后,他不得不长期卧床养病,但他仍然心系战场,时刻关注着抗日战争的进展。

无私奉献,特殊贡献铸丰碑

(一)立场坚定,坚决拥护党中央

在革命的关键时刻,徐海东始终保持着坚定的政治立场,坚决拥护党中央的领导。1935 年 9 月,红 25 军与陕北红军会师后,徐海东得知张国焘企图分裂红军的消息,他义愤填膺,坚决反对张国焘的分裂行为。他明确表示:“我们是共产党领导的队伍,必须听从党中央的指挥,绝不能搞分裂。”

在徐海东的带领下,红 25 军全体将士坚定地站在了党中央一边,为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的行动,犹如一股坚定的力量,稳住了革命的阵脚,也让其他红军部队看到了团结的重要性。徐海东的这种坚定立场,不仅展现了他对党的忠诚,也为红军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慷慨解囊,雪中送炭助红军

1935 年 10 月,中央红军历经艰难险阻,终于抵达陕北。然而,由于长期的征战和恶劣的环境,中央红军面临着严重的物资匮乏问题,战士们缺衣少食,武器弹药也十分短缺。徐海东得知这一情况后,毫不犹豫地伸出了援助之手。

当时,红 15 军团的物资也并不充裕,但徐海东却决定将军团的大部分钱财、物资送给中央红军。他亲自安排供给部,将 5000 块大洋、大量的布匹、药品和枪支弹药等物资,送到了中央红军的手中。这些物资,对于身处困境的中央红军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解了他们的燃眉之急。

毛泽东收到这些物资后,深受感动。他对徐海东的慷慨相助赞不绝口,称徐海东是 “对中国革命有大功的人”。徐海东的这一义举,不仅体现了他的无私奉献精神,也展现了他顾全大局的高尚品质。他的行为,让中央红军感受到了兄弟部队的温暖和支持,也增强了红军内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三)关心战士,凝聚部队向心力

徐海东不仅是一位英勇善战的将领,还是一位关爱战士的好领导。他深知战士们的艰辛和不易,始终把战士们的冷暖放在心上。在部队中,他经常深入基层,与战士们谈心交流,了解他们的生活和思想状况,尽力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

有一次,部队在行军途中,一名战士突然生病,高烧不退。徐海东得知后,立即下马,将自己的马让给生病的战士骑,还亲自照顾他,给他喂水、喂药。在徐海东的关心和照顾下,这名战士的病情很快得到了好转。

徐海东还非常注重部队的文化建设,他经常组织战士们开展文娱活动,丰富大家的业余生活。在战斗间隙,他会和战士们一起唱歌、跳舞、讲故事,让大家在紧张的战斗中得到放松和休息。他还鼓励战士们学习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在他的倡导下,部队中形成了浓厚的学习氛围。

在徐海东的关心和爱护下,战士们对他充满了敬爱和信任,部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大家都愿意紧紧跟随他,为了革命的胜利而奋勇拼搏。

授衔大将,革命精神永流传

1955 年,新中国举行了盛大的授衔仪式,这是对那些为革命事业做出卓越贡献的将领们的崇高敬意和表彰。徐海东被授予大将军衔,这是对他多年来为革命事业不懈奋斗的高度认可。然而,徐海东却自感贡献不够,想要辞去这一荣誉。他找到周恩来总理,诚恳地说:“总理,我长期生病,为党工作太少,授我大将军衔太高了,我心里愧得慌。” 周恩来总理却微笑着回答:“海东同志,授你大将,是根据你对革命的贡献决定的。要我说,不高也不低,恰当!”

在徐海东看来,自己在抗战后期就因病长期休养,缺席了整个解放战争,与那些在战场上浴血奋战的将领们相比,他觉得自己受之有愧。但他却忽略了自己在革命早期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从土地革命时期到抗日战争前期,他带领部队南征北战,历经无数次战斗,为革命事业立下了赫赫战功。他重建红 25 军,带领部队完成长征,为陕北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在平型关战役中,率部奋勇杀敌,打破了 “日军不可战胜” 的神话;他在反 “九路围攻”、周家岗战斗等一系列战斗中,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和顽强的战斗意志。

尽管徐海东试图推辞,但党中央和毛主席坚决授予他大将军衔,这不仅是对他过往功绩的肯定,更是对他高尚品格和坚定信念的高度赞扬。最终,徐海东接受了这份荣誉,他深知,这不仅仅是个人的荣誉,更是对所有为革命事业牺牲的战友们的纪念。

徐海东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是为人民无私奉献的一生。他从一个贫苦的窑工成长为一名杰出的将领,凭借的是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和无私的奉献精神。他的革命精神和崇高品格,如同一座不朽的丰碑,永远矗立在人们的心中。他的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铭记历史,珍惜和平,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图片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阅读:2

孤影老王头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