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06 年,谭政出生于湖南湘乡楠竹山村的一个书香门第,原名谭世铭 。自幼,他便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接受熏陶,展现出了对知识的强烈渴望和卓越的学习能力。1912 年,年仅 6 岁的谭政进入七星桥的谭氏宗族私塾,迈出了他求知之路的第一步。在这里,他与陈赓相识,开启了一段深厚的革命情谊。两人年龄相仿,在学习和生活中相互陪伴、相互影响,共同度过了许多难忘的时光。
1923 年,谭政凭借着优异的成绩和积极向上的精神,进入县立东山学堂继续深造。在这里,他接触到了《新青年》等进步书籍,这些书籍犹如一盏盏明灯,照亮了他的思想世界,让他开始深入思考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他积极投身于反帝爱国运动,以满腔的热情和无畏的勇气,为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尊严而呐喊、而奋斗。在这个过程中,他逐渐成长为一名坚定的革命青年,心中的理想信念愈发坚定。
1927 年,国内局势风云变幻,革命的浪潮汹涌澎湃。谭政毅然决然地辞去小学教师的职务,投笔从戎,奔赴汉口,加入了国民革命军。他被分配到第 4 军总指挥部特务营第 2 连任上士文书,后又担任营指导员办公所准尉书记。在军队中,他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认真履行职责,努力为革命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然而,国民党反动派的反革命政变,让他深刻认识到了旧军队的腐败和黑暗,也更加坚定了他寻找真正革命道路的决心。
同年 9 月,谭政迎来了人生中的重要转折点 —— 参加秋收起义。起义发起前,谭政和战友们一起赶制了缀有黄五星和镰刀斧头的队旗,撕红布做领带,准备迎接战斗。9 月 9 日,在总指挥卢德铭和前敌委员会书记毛泽东的指挥下,谭政和其他工农革命军的士兵系着红领带,打着鲜红的队旗,满怀激情地投入到了战斗中。尽管起义过程充满了艰难险阻,但谭政始终坚定地跟随部队,不畏困难,不惧牺牲。秋收起义后,他又参与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三湾改编。在这次改编中,毛泽东创造性地提出了在部队中建立党组织,特别是支部建在连上,实行民主制度的重要举措。谭政积极参与其中,深刻领悟到了这些举措对于建设新型无产阶级军队的重要性。他也因此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革命信念,决心为实现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终身。
1927 年 10 月,谭政在井冈山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他的命运与中国革命紧密相连。在井冈山,他先是进入教导队,接受严格的军官训练,不断提升自己的军事素养和领导能力。随后,他被分到政治部任宣传队分队长,带领 6 名宣传队员,在茶陵、遂川、吉安等地积极开展群众革命运动。他们深入群众,宣传革命思想,组织群众参与革命斗争,为革命根据地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井冈烽火,崭露头角
在井冈山的峥嵘岁月里,谭政迎来了他人生中又一个重要的转折点。1928 年,毛泽东慧眼识才,选定 22 岁的谭政担任前委书记官,也就是他的第一任秘书 。从此,谭政开始在毛泽东身边工作,近距离学习毛泽东的建军原则、建军宗旨和政治工作方针。
当时,毛泽东住在里间,谭政和警卫员杨开富住在外间。毛泽东熬夜工作是出了名的,为了配合毛泽东的工作节奏,谭政也学会了熬夜,甚至抽烟,而且抽得很凶。毛泽东还曾开玩笑地说:“我这个大烟筒,熏出个二烟筒。” 谭政的主要任务之一是负责为毛泽东誊清抄写文件,许多重要文稿都是抄了又改,改了又抄。在开创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中,毛泽东十分重视将斗争情况和形势向中央报告,由于井冈山地处两省边界,一份报告必须誊抄两份,分别给湘、赣两省委转中央,这无疑加大了谭政的工作量。
作为秘书,工作中最繁忙、最劳累的当属为会议准备起草报告。“八月失败” 以后,党内一部分人面对挫折失败变得消极悲观,甚至提出了 “红旗到底打得多久” 的疑问。为了统一思想、廓清认识,毛泽东准备在湘赣边界各县党的第二次代表大会上通过一个决议案,其中第一部分就是《政治问题和边界党的任务》。谭政后来在回忆文件起草的过程时说:“所有问题的提出与回答,都是有针对性的。但是落实到文字,写成稿子,不知需要多少次的反复。常常听了些意见,毁掉重写重抄……” 就这样,在昏暗的茶油灯下,谭政陪伴着毛泽东,经过无数次的修改和完善,终于写出了这一指导中国革命斗争的重要历史文献。后来,这篇文献收入《毛泽东选集》第一卷时,改题为《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
1928 年 11 月 25 日,毛泽东代表井冈山前委写给中共中央的报告《井冈山的斗争》,也是由谭政在竹纸上手抄了三份,藏在雨伞把柄里经地下交通线,分别由湖南省委转呈中央,湖南省委转江西省委转呈中央,吉安县委转交江西省委转呈中央。中央档案馆至今仍保留着湖南省委和江西省委转交中央的两份原件。1951 年收入《毛泽东选集》第 1 卷时,依据的是湖南省委转交中央的那个报告,毛泽东对部分内容进行了删减,并改名为《井冈山的斗争》 。
除了协助毛泽东起草文件,谭政还积极参与到实际的革命斗争中。他和毛泽覃曾带领一个营和赤卫队,认真效仿毛泽东的政治工作方法,深入群众,广泛宣传动员,在遂川的草林圩把土豪劣绅藏在夹墙中的东西取出来分给群众,赢得了群众的广泛支持和拥护。
长征岁月,信念如磐
1934 年 10 月,第五次反 “围剿” 失败后,中央红军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开始了艰苦卓绝的长征。谭政所在的红一师作为右路纵队的开路先锋,肩负着冲破敌人四道封锁线的艰巨任务 。
长征途中,环境极其恶劣,敌人围追堵截,红军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和挑战。但谭政始终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积极开展政治工作,为部队的前进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他深知,在这样艰难的时刻,政治工作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它是凝聚军心、鼓舞士气的关键。
在行军途中,谭政边行军边进行思想动员。他常常穿梭于队伍之间,与战士们交流谈心,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和困难需求。他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战士们宣传革命的道理,讲述红军的使命和责任,让战士们明白,他们所从事的事业是伟大而正义的,是为了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解放和幸福。即使再苦再累再疲劳,他也坚持召集各级政工干部进行部署,研究如何更好地开展政治工作,做好战前动员。他鼓励政工干部们要以身作则,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和带动身边的战士。
每次作战前,谭政都会组织政治工作人员和宣传员沿途布置宣传鼓动棚。他们运用化装表演、讲话、喊口号、唱歌等多种方式,进行宣传鼓动,激发战士们的战斗热情。在激烈的战斗中,谭政总是亲临前线,与战士们并肩作战。他不顾个人安危,穿梭在枪林弹雨中,为战士们加油鼓劲,传递着坚定的信念和力量。他的 presence(出现)和鼓励,让战士们感受到了党组织的关怀和支持,极大地增强了他们的战斗意志和勇气。
在突破敌人的封锁线时,谭政所在的部队遭遇了敌人的顽强抵抗。战斗异常激烈,红军伤亡惨重。但谭政没有丝毫退缩,他坚定地站在阵地上,指挥着部队奋勇作战。他通过及时的政治动员,让战士们明白了这场战斗的重要性,激发了他们的斗志。战士们在他的鼓舞下,不畏强敌,前赴后继,最终成功突破了敌人的封锁线,为中央红军的转移开辟了道路。
除了做好政治工作,谭政还高度自律,始终保持着及时总结的良好习惯。每打一仗,他都会及时总结成败得失,分析战斗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下一次战斗积蓄力量。从第五次反 “围剿” 到长征结束,他在极为紧张的战斗环境中写下来的几十万字的战斗报告和政治工作总结报告,成为我军政治工作中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这些报告不仅记录了当时的战斗情况和政治工作实践,也为后来的军事斗争和政治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在长征途中,谭政还非常重视对红军内部的文化教育。他深知,提高战士们的文化素质,对于深化思想政治工作、增强部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他组织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文化学习活动,让许多原本不识大字的战士都开始学习文化知识。他亲自编写教材,授课讲学,用简单易懂的方式向战士们传授知识。在他的努力下,战士们的文化水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思想觉悟也进一步提升,为更好地完成长征任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抗日烽火,政工奠基
1937 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国大地陷入了一片战火之中。谭政时任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总政治部副主任 ,虽未直接奔赴战场杀敌,但他手中的笔却成为了打击敌人的有力武器。他深知,在这场全民族的抗战中,政治工作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它是凝聚军心、鼓舞士气的关键,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重要保障。
在《八路军军政杂志》上,谭政发表了许多重要文章。这些文章如同一盏盏明灯,照亮了八路军、新四军在敌后坚持抗战的道路。在《论敌军工作的目的与方针》一文中,他深入分析了敌军的特点和心理,提出了 “瓦解敌军” 的重要策略。他指出,日军虽然武器装备精良,但他们进行的是侵略战争,是非正义的,这就注定了他们的失败。我们要通过宣传教育、优待俘虏等方式,瓦解敌军的士气,削弱他们的战斗力。在《目前敌军政治工作之基本弱点》中,他敏锐地指出了日军政治工作的薄弱环节,为我军制定针对性的策略提供了依据。他还在文章中强调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性,呼吁全国各族人民团结起来,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
谭政的这些文章,不仅在理论上为军队的政治工作提供了指导,更在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的思想和理念,如同春风化雨,滋润着每一位战士的心田,激发了他们的战斗热情和爱国情怀。他的文章被广泛传播,成为了八路军、新四军开展政治工作的重要指南,为加强军队建设、提高部队战斗力做出了突出贡献。
1943 年,谭政担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参与领导留守兵团开展整风运动。在整风运动中,他充分发挥自己的领导才能和政治智慧,深入基层,了解战士们的思想动态和实际问题。他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的学习和讨论活动,引导战士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他强调要实事求是,反对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要求战士们从实际出发,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通过整风运动,留守兵团的思想作风得到了极大的改善,部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1944 年 4 月,谭政受中共中央委托,在中共中央西北局高级干部会议上作《关于军队政治工作问题的报告》 。这份报告是他多年来对军队政治工作深入思考和实践经验的总结,具有极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报告结合抗日战争时期形势和任务的变化,全面论述了人民军队政治工作的性质、地位和基本方针、原则。他指出,政治工作是人民军队的生命线,是保证军队战斗力和凝聚力的重要因素。在报告中,他还提出了改革政治工作组织形式和工作制度的意见,为军队政治工作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这份报告是继古田会议决议之后军队政治工作的又一重要历史文献,曾被列为全党全军各级领导干部的整风文件。报告中所阐述的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方针、政策,具有长远的指导作用。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央军委及总政治部曾几次将这一报告重新印发部队,以指导军队的政治工作。谭政也因此被誉为 “军队政治工作的先锋”,他的贡献和成就得到了全党全军的高度认可和赞誉。
解放风云,决胜千里
1945 年,抗日战争胜利的曙光刚刚照亮大地,谭政又马不停蹄地奔赴东北战场,担任东北民主联军、东北军区兼东北野战军政治部主任 。此时的东北,局势复杂,各方势力交错,国民党军队妄图抢占东北,实现其独裁统治的野心。在这片充满硝烟和挑战的土地上,谭政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
在东北战场的艰难岁月里,谭政充分发挥了他卓越的政治工作才能。当时,东北民主联军面临着诸多困难,部队成分复杂,思想不稳定,逃兵现象时有发生。谭政意识到,要想提高部队的战斗力,必须首先解决建军的思想问题。于是,他积极协助林彪,通过加强政工建设来稳定部队。他深入基层,了解战士们的思想动态和实际需求,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他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战士们宣传革命的道理,讲述解放战争的正义性和必要性,让战士们明白自己为了谁而战,为什么而战。他还注重培养战士们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激发他们的战斗热情和斗志。
1946 年 10 月 22 日,谭政主持召开了民主联军政工会议。在会上,他深入分析了当时部队面临的五大问题,即巩固部队、思想改造、组织建设、军民关系、干部培养等,并发动与会人员共同讨论解决办法。这次会议,犹如一场及时雨,为民主联军的建设和发展指明了方向。它不仅是一次动员会,更是一次集思广益、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会议。通过这次会议,民主联军明确了政治建军的方向,制定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为部队的发展壮大及战斗力提升,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谭政在工作中还非常善于总结来自基层的经验。1947 年初,他了解到 3 纵一些连队以诉苦会的形式,很好地解决了官兵中的思想问题,部队逃亡现象大为减少,战斗力得到了很大提升。他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于是,他专门派工作组到 3 纵 7 旅,深入连队,详细总结诉苦活动经验。随后,谭政以东总政治部名义,发出《关于部队坦白运动与诉苦运动的经验》,同时在《自卫报》上发表了《从诉苦运动谈到部队政治教育的改革》一文,在民主联军全军推广 3 纵诉苦教育经验。这一经验的推广,如同一股春风,吹遍了整个民主联军。战士们通过诉苦,倾诉了自己在旧社会所遭受的苦难,激发了对国民党反动派的仇恨,增强了为人民解放而战的决心和勇气。
罗荣桓 1947 年 5 月从苏联回到东北后,谭政及时将这一经验作了汇报。罗荣桓对此高度评价,认为这是 “在部队教育上是一个具有极大重要意义的创造”,并于 9 月 28 日上报总部。毛泽东主席见到报告后,极为赞赏这一做法,亲自修改并批转在全军中推广,成为 “新式整军运动” 的核心内容。这一成果的取得,离不开谭政的辛勤努力和敏锐洞察力。他通过深入基层、总结经验,为全军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指导。
在辽沈战役、平津战役等重大战役中,谭政更是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深知,这些战役关系到解放战争的全局,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因此,他全力以赴,积极参与战役的策划和组织工作。他组织创建和巩固东北根据地,为战役的胜利提供了坚实的后方保障。他参与组织领导重大战役中的政治工作,通过及时的思想动员和宣传鼓动,激发了战士们的战斗热情和牺牲精神。
在辽沈战役前夕,谭政意识到,部队将陆续攻占大城市,必须提前考虑城市纪律问题。为此,他主持制定了《入城纪律守则》,于 1948 年 5 月 25 日在东北全军正式发布执行,同时上报了总部。这个守则,简洁明了,涵盖了对内对外的注意事项,为部队进入城市后遵守纪律、维护群众利益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总部对这个守则极为欣赏,特地加按语转发给各大战略区,供其他部队参考使用。这充分体现了谭政的远见卓识和对部队纪律建设的高度重视。
1948 年 10 月 1 日,谭政起草了《攻取锦州打击援敌的政治动员令》。在动员令中,他以激昂的语言,激励着战士们的斗志:“使这一攻锦、打援、打突围战役成为解放东北有决定意义的战役。这一战役必然是极其紧张、激烈与连续的作战,望各部队抱定打大仗、打恶仗的决心,准确地执行命令,不怕伤亡,不顾疲劳……” 这份动员令,犹如一把火炬,点燃了战士们心中的战斗激情。它让战士们明确了战役的目标和意义,激发了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锦州攻克后,东总决定回头围歼在辽西走廊武装大游行的廖耀湘兵团。为保障这一围歼战的胜利,谭政再次起草并以林罗刘谭名义发布了《全歼东北敌人的政治动员令》,动员全军再接再厉,争取 “全歼东北蒋军,解放全东北”。这些动员令,在当时的战场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它们鼓舞着战士们勇往直前,为解放战争的胜利立下了赫赫战功。
授衔大将,再谱新篇
1949 年 10 月 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谭政作为中国革命的重要参与者和贡献者,在新中国成立后,继续在军队建设和国家发展的舞台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
建国初期,谭政担任中南军区暨第四野战军第三政委,中南局第一副书记等重要职务。他积极投身于军队的正规化、现代化建设,致力于提高部队的政治素质和军事能力。他深知,在和平时期,军队的建设和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和完善。
在担任解放军总政治部第一副主任、主任期间,谭政更是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军队政治工作的建设和发展中。他主持制定了一系列重要文件,为军队政治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明确的指导和规范。他强调文化教育对军队建设的重要性,积极推动军队中的文化教育事业,提高了官兵的文化素质和思想觉悟。他还注重加强军队的思想政治建设,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引导官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了部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1955 年 9 月,中国人民解放军举行了隆重的授衔仪式。谭政因其在革命战争年代的卓越贡献和在军队建设中的突出成就,被授予大将军衔,并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这是对他多年来为国家和人民所做出贡献的高度认可和赞誉,也是他人生中的又一高光时刻。在授衔仪式上,陈赓笑着对谭政说:“你的笔胜过枪啊。” 谭政则谦逊地回应:“我只是扛枪的秀才啊,都是大舅哥你的功劳,要不是你一直鼓励我,我哪有今天啊。” 这个有趣的互动,不仅展现了两人之间深厚的情谊,也从侧面反映了谭政以笔为武器,为革命事业做出的独特贡献。
然而,在 1960 年,谭政却遭到林彪的陷害,被撤职、降职。在 “文革” 期间,他更是遭到残酷迫害,身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没有向恶势力低头。直到 1975 年,在毛主席的关心下,谭政才被解除监禁,出任中央军委顾问 。此后,他还担任了人大常委会法制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务,继续为祖国的建设出谋划策,贡献自己的力量。
蒙冤岁月,坚守初心
然而,命运的轨迹并非总是一帆风顺。在 1960 年,谭政遭到林彪的陷害,被撤职、降职。这突如其来的变故,如同一道晴天霹雳,让他陷入了人生的低谷。但谭政并没有被这沉重的打击所击倒,他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念,坚信正义终会到来。
在那段艰难的岁月里,谭政遭受了诸多不公正的待遇。他被错误地批判,被剥夺了为军队和国家贡献力量的机会。但他从未放弃对真理的追求,对党的忠诚。他在困境中默默承受着一切,等待着真相大白的那一天。
“文革” 期间,谭政的处境愈发艰难。他遭到残酷迫害,身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他被囚禁,失去了自由,但他的内心依然坚定,没有向恶势力低头。他在狱中,依然关心着国家和军队的发展,思考着如何为党和人民继续服务。
1975 年,在毛主席的关心下,谭政终于被解除监禁,出任中央军委顾问 。这一消息,如同一束光,照亮了他黑暗的世界。他重新获得了自由,也重新获得了为国家和人民贡献力量的机会。此后,他还担任了人大常委会法制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务,继续为祖国的建设出谋划策,贡献自己的力量。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对党的忠诚和对国家的热爱。
沉冤得雪,风范长存1980 年,谭政的冤案终于得到平反,这是对他多年来遭受不公待遇的正义回应,也是历史对他的公正评价。此时的谭政,虽然已经走过了人生的大半历程,但他的心中依然燃烧着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之火,对党的忠诚之心从未改变。
平反后的谭政,并没有因为曾经的苦难而抱怨或消沉。他深知,党和国家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需要每一个人的努力和贡献。尽管身体状况已经大不如前,但他依然积极参与各种活动,为党和人民奉献着自己的余热。
他关心国家的政治建设,积极参与政治讨论,为国家的政策制定提供自己的见解和建议。他深知,政治的稳定和清明是国家发展的基石,只有不断完善政治制度,加强民主法治建设,才能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他关注着国际形势的变化,时刻为国家的安全和发展出谋划策。他以自己丰富的经验和深刻的洞察力,分析着国际形势的走向,为国家的外交政策和军事战略提供参考。
他也十分关心军队的建设和发展。他经常深入部队,与官兵们交流谈心,了解他们的训练和生活情况。他鼓励官兵们要继承和发扬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为保卫国家的安全和领土完整贡献力量。他还积极参与军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培养新一代的革命军人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他深知,思想政治教育是军队建设的灵魂,只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才能确保军队的忠诚和战斗力。
在生活中,谭政始终保持着艰苦朴素的作风。他不追求物质享受,而是注重精神世界的丰富和充实。他的家中陈设简单,家具大多都是陈旧的,但他却毫不在意。他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学习和思考上,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和知识水平。他经常阅读各种书籍和报刊,关注国内外的时事动态,对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充满信心。
谭政的一生,是为革命事业不懈奋斗的一生,是为党和人民无私奉献的一生。他的事迹和精神,将永远铭刻在中国革命的历史长河中,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进。他的忠诚、坚定、勇敢和奉献,成为了后人学习的榜样,他的名字将永远被人们铭记和敬仰。
图片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