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我在古玩城二楼转角处,看到电子屏幕上滚动播放一幅书法作品,作品署名是 “教员体”。宣纸是暗红色的,墨迹是金黄色的。字的形状和笔画走势比较特别,我停下脚步看了很久,努力辨认那些看着熟悉的字。
第一个字是 “生”,很容易认出来。起笔的短竖像粗铁杵,横折钩却像燕子尾巴一样轻巧。第二个字是 “不”,写法有点奇特,单人旁写成三道平行竖线,末笔的点画是斜着挑上去的。到第三个字就难住我了。这个字的部首很抽象,左边 “忄” 旁被压缩成三道细长竖线,右边部分横画都是倾斜的,捺脚方向相反。我一开始觉得是 “愧” 字,但右边结构少一横;又猜是 “怪” 字,可又多了一个点。我反复琢磨,突然发现右边 “鬼” 字底被夸张处理了,那反挑的长撇正是 “愧” 字的关键特征。
“愧” 字被确认,我松了口气。“苍” 字结构比较规整,草字头简化成两道平行弧线,“仓” 字底的竖画粗壮。“天” 字的 “大” 字底,长捺拉长成抛物线,末端顿笔回锋。“死” 字的 “歹” 字旁被压缩成尖锐三角形,与右边部分对比强烈。“丰” 字的三点水写成三道斜切短竖,中间点画与右边部分相连。“然” 字的四点水变为连续波磔,“肀” 字头的横画排列着。这样的处理让字有动态感。“大” 字写法简练,两撇尖细,中间一捺舒展。“地” 字的 “土” 字底压扁,“也” 字长横斜切,末笔捺画有弧度 。
“生不愧苍天,死丰然大地” 这句,是《庄子・天下》篇中 “不愧于天,不怍于人” 的变体。原句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表达出一种超越生死的生命哲学。用毛体书写此句时,“苍” 字草字头向左上方倾斜 15 度,在视觉上产生不稳定感;“天” 字捺画向右下方延伸,起到平衡作用。倾斜与平衡形成对立统一,就像人生在世存在的永恒张力。
“地” 字的 “土” 字底是尖锐三角形,和 “也” 字圆润长横在质感上形成对比。这种方与圆的差异,与中国传统哲学中 “天圆地方” 的宇宙观相符。书写时横画普遍向右上方倾斜,收笔处多有顿挫,这种节奏变化使整幅作品既具视觉冲击力,又有内在韵律。
我用放大镜观察墨迹,发现 “愧” 字长撇处有明显飞白,表明书写者在此处用力较轻;“然” 字捺画末端墨色浓重,显然是重按后迅速提笔。书写力度有轻有重,使得每个字表现出独特形态。“苍” 字草字头与 “天” 字长捺在纸面交汇,形成一个黄金螺旋。这种几何美感是书写时无意为之,却为作品增添别样魅力。
经鉴定,这幅作品是当代书法家模仿毛体的创作,并非真迹。作品中笔画有夸张处理,字的结构在倾斜中保持平衡,从中我体会到书法艺术的魅力 —— 能将特定瞬间的书写状态长久留存。每个字都反映出书写者对生命、对天地的思考。看着屏幕上的作品,我意识到,真正有价值的书法作品,即便没有作者签名,仅凭笔墨线条呈现出的内涵与情感,也足以彰显其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