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登读书每年选取五十二本好书,他是怎么做到的?

猪哥谈文化 2024-03-21 02:11:21

樊登读书很火,这毋庸置疑,在手机上的应用市场里,《樊登读书》APP下载量高达8000多万次,评分更是来到了4.9分。

这说明什么?说明现在还是有很多人愿意去读书,去接触更多的新知识。我想你我也曾幻想过靠读书来解放自己的金钱自由,那么有没有这种方法呢?

樊登通过《读懂一本书:樊登读书法》这本书详细地介绍了自己为什么要读书?选择书籍的理由是什么?读书的方法有哪些?讲书要注意哪几点等?解决了读者为如何读懂一本书而苦恼的问题。

一个PPT他讲了十年

樊登说他从央视出来后,为了谋生开始讲课。有一天一个北大的老师邀请他讲一次危机公关的课程。

当时樊登主打的课程是公共关系,危机公关方面的课程还是第一次讲。为了讲好这堂课,他花了一百多元,买了三本危机公关方面的书。然后他把这三本书的内容融合到了一块就形成了一个危机公关的PPT。

这个PPT他讲了十年,每次能受益5000——10000元。相对于一百多元的成本来说,这样的产出比实在太高了。

很多人不知道,其实樊登最开始是靠卖PPT火起来的,后来才有了樊登读书。这就是樊登读书的前身。

当前的读书环境造就了讲书的广阔前景

有一次樊登在街头遇到一个生活在北京的叙利亚人,这个人告诉樊登,樊登讲书非常适合他们国家。经这个叙利亚人介绍:叙利亚人是不读书的,每年每人平均读书是五页,所以他们国家经常爆发战争。

我们国家有14亿人口,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有多少人真的能挤出时间来看会儿书呢?别人我不知道,就拿我来举例:

我做的是销售,一天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很少。白天上班,下午下班后的时间要么和朋友吃饭,要么回家看孩子,然后还得指导孩子写作业,有时候还要抽出时间来联系客户等,等我真闲下来后,发现已经十点多了。

有时候就算真有一两个小时空闲时间,这个时候大脑也不能马上静下来去读书,更多的还是想抽根烟,刷刷短视频。

面对这样的读书环境,“讲书”的需求性就越来越强。因为讲书可以更快地让你掌握一本书。

这也是为什么樊登讲书能一直火下去。

读书前先要摒弃掉的两个坏习惯

1、字不认识,停下来

在这本书中,樊登刻意强调读书要保持连续性,不要轻易被打断。

在读书时,人们经常会遇到不懂的字或者句子,而樊登认为,读书时遇到不懂的字词都要跳过,因为读书要有大局观意识,不要因为一些陌生的字词打断大脑与书本的联结。

我读书的习惯是,从头到尾读下去,不记笔记,也不查资料,甚至有不认识的字也不去管它,看完后过几天再回忆。这时候大脑是警觉的,处在高度兴奋当中。这就是二次学习的过程,这个过程是非常紧张的,而且是不容逃避的。在读书的时候要尽量保持流畅性。

2、一边看书,一边玩手机

我以前听到过这样一个笑话:

话说超市收银台旁边都放置有一个小货架,上面摆放着口香糖或者避孕套。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货架上的商品动销越来越差,工作人员百思不得其解?后来经过细心观察发现,打败避孕套的是手机的出现。

现在人手一部手机,人们在排队结账时,总是低头看手机而不是留意柜台旁边的商品,所以到这这些商品销量越来越差。

虽然是个笑话,但值得警惕的是:人们对手机的依赖性越来越强。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手机更懂得愉悦人的大脑。

所以一边看手机一边看书,你的大脑注意力会不自觉地跑到手机上。

为了读好书,请关掉你的手机。

读书的两个要素:沉浸其中以及有针对性的阅读

为什么很多人读书的经历是越读书越不想读呢?主要有两个原因:

1)、浅尝辄止地读

这是一种观光式的阅读,看似读得不少,但当把书本合上后大脑没有留下丝毫的残存记忆。

2)、体味不到读书的乐趣

主要原因就是知识得不到有效的转化,难见成效。

面对以上两个困惑,需要这样做:

1、把自己变成书中的主人公

在《如何阅读能让孩子受益一生》这本书中有这么一段话:

当我们给孩子读书的时候,我们让孩子练习像英雄一样生活,让他练习应对生死攸关的时刻,练习过有道德的生活,体验德行的沦丧。当我们最喜欢的书中人物在艰难困苦中挣扎时,我们也与他们一起挣扎。我们会思考自己是否会像喜欢的英雄一样勇敢无畏、充满人情。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我们会在更深、更有意义的层面上理解自己的生活,决定自己将成为什么样的人。

你是否看到过有人因为电视剧或者电影故事的发展,而他自己的情感也发生着急剧的变化:要么大哭要么大笑?

有的人会因为一本书或者电影、故事等改变了自己的价值观或者做事方式。

之所以会出现以上两种情况,就是因为他们在那一刻沉浸其中,把自己当成了故事中的人物,发生了情感上的联结。

要想让孩子成为英雄,首先得让孩子心中住个英雄。就像上面那段话说的,让孩子像英雄一样勇敢无畏,首先得塑造一个这样的英雄人物。而塑造这样一个人物,首先就得让孩子沉浸到英雄人物故事中。

沉浸式读书就是让自己成为书中的主人公,跟随故事一点点探索和发现。这样去读书,大脑会主动找寻书中的脉络、主题、背景等。当一本书读完后,大脑中就会绘制出一个大概的框架。

2、有针对性地读书

小孩子喜欢玩游戏,他们就愿意花时间在这上面。他们学习使用电脑,这个过程是非常快乐的,能让他们在精神上得到满足,激发他们探索未知的兴趣,这才是真正的、有明确目的的学习。

为什么有很多孩子上高中时学习很好,到大学后反而沉沦了呢?主要原因是因为在高中时期学生都有一个目的:考大学。正因为目的清晰,所以行动都围绕其目的展开。

而上大学后,一下放松了下来,失去了目标感,导致浑浑噩噩地混了四年。

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去读书,好像有一条中心线一样,让读者不再跑偏。

比如:

这本书的背景是什么?提出了什么样的问题?这个问题让自己引发了哪些联想?解决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什么?

当目的清晰时,读书就能事半功倍。

是时候给大脑来点不舒服的

樊登读书从不画线,他读的书很干净,没有什么画线的痕迹。一本书读完后,他会间隔一周左右,让大脑再次回想当时所读的书的内容,通过大脑剩余的记忆制作成PPT或者写成思维导图。

跟随回忆的过程,再去打开那本书,然后去翻摘抄,这样比边读边画线更有效。因为人的大脑经过了间隔,经过了回忆的挑战,对内容的记忆力就会更强。

为什么樊登读过的书总是能记住,就是因为他曾经不断挑战自己,让自己做了一些令大脑不愉快的事。

很多人喜欢阅读时画线,但你翻开看看你所画的线,更多的都是一些名言警句或者自己都不太理解的一些自认为很有内涵的句子。这些画线大部分都是无用功。

不信你可以看着你所画的线,看能不能把这本书讲出来。其实很多人都不能。

图书画线有学问:什么才是精华?

什么才是一本书真正有价值、值得记录的内容呢?这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樊登总结了8条评判标准。我捡取了五条标准分享出来

1、当你感觉概念被清晰界定的时候,一定要记下来

当你在一本书中读到的内容能把这本书的主题界定清楚时请画下来。

2、当你感觉问题很严重的时候,要记住它

读书的目的是解决问题,当书中提出的问题与自己切身相关时请画下来。

3、当你感觉某种解释令你很意外的时候

樊登读了一本书叫《这书能让你戒烟》。樊登固有的认为戒烟一定是要靠毅力的,但这本书提出的概念却刷新了他的认知。书中认为:

戒烟最重要的是不要调动毅力,如果你调动毅力,那你肯定戒不了烟。戒烟是轻松的、愉快的。如果你动用了毅力去戒烟,那么证明你潜意识当中认为抽烟是一件好事,你只是抑制住自己不要抽。

当一本书里出现了让你意外的东西,这是最令人兴奋的,而且弥足珍贵,一定会给你带来新的启发。

4、当阅读的时候感受到心灵冲击

当你看到让你怦然心动的内容,被震撼,深受启发的时候,这样的内容就值得保留下来。

5、书中的奇闻逸事,增添讲书的趣味性

书中的奇闻逸事,一是能增加读书的趣味性,同时也是你在以后讲书中可以活跃气氛。

现在在网络上总是能够刷到很多所谓的读书博主,分享自己一年读几百本书的方法,一天读懂一本书的方法等?读书本来是慢下来的事情,现在反而成了竞赛。

在盲目看中数量的同时,我们经常也会听到另一种感叹:“听了那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如果每本书的知识不能通过有效的途径转变为能力,再多的量也是一种沉没的时间成本。最重要的不是读书数量,而是真正把一本书读懂、吃透。

0 阅读:0

猪哥谈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