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部影片是基于上百万读者阅读过的作品而成的话,那么观众首先提出的一个问题就是,这部影片在多大程度上符合他们的小说情节。
马克·福斯特和大卫·贝涅夫在电影《追风筝的人》中倾注了全部心血,使这部哈立德·胡赛尼的畅销书能在屏幕上呈现出完美的效果。
由于时间上的有限,它会有一定的改变和缩减,但是总体而言,它会更加高效,更加具有影响力。《追风筝的人》打动了人心,这种情况在那些并非为了获得奥斯卡奖而拍摄的影片中已经很罕见了。
正如很多读者所了解的那样,它讲述了一个背叛,怯懦,以及拯救的故事。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少年,他受到了极大的冤屈,但是身为一个男子汉,他本来可以用最直截了当的方法来改正自己的错误。
要是我们人人都能得到这个机遇该多好。影片展现出了人性在创伤和修复方面令人惊叹的力量,并将背景设定在“9/11”发生前的阿富汗,让人们对班班(TLB)遭受的压迫有了一个直觉的认识。
影片的开头时间是在俄罗斯侵略阿富汗以前。小时候的阿米尔与哈虽然存在着阶层上的差距,但仍然是很好的朋友:
阿米尔出身于有钱的地主之家,哈桑出身于佣人之家,一个是普什图,出身高贵,一个是哈萨拉,出身卑微。两个孩子之间,只有友情是平等的。
但阿米尔的爸爸巴巴认为儿子阿米尔是一个既不能维护自己,也不能维护正义的小孩。
阿米尔有些拘谨,有些懦弱,甚至有些自私自利,正是这种懦弱的性子,让阿米尔没少被阿瑟夫欺负。
但哈桑聪明又勇敢,每当阿米尔受到欺凌,哈桑都会站出来维护阿米尔,就好像一个少年英雄,哈桑从来都是义无反顾。
结果,父亲的担心不无道理,阿米尔看见地方的小混混对哈桑使用暴力,但是阿米尔并没有做什么。
之后,为了减少自己的内疚,他没有请求原谅,反而用了一种欺诈的方法,要他的父亲将哈桑从官职上撤下来。
20多年之后,年轻的作家阿米尔和他的夫人索拉亚生活在加利福尼亚。
而哈桑,则是在可怕的控制下被杀害,以其悲剧的人生而告终。阿米尔从他的一名好友拉希姆·卡恩那里得到消息,说哈桑之子落入了坏人手中,并催促他尽快回到阿富汗。
一开始,阿米尔很不愿意,但是最后还是答应了。但哈桑从来没有怪阿米尔抛弃了他。
本片最大的优点之一就是没有作假和修饰。我们无需改变自己的信念去接纳那些人物和他们所处的处境,而且阿米尔的感情历程也很简单,内疚与救赎就是这个故事的中心。
罪恶与拯救是一个世界性的话题,而这两个话题的解决方法甚至令那些冷嘲热讽的人都为之着迷。
很多时候,年轻演员都会在摄像机面前为自己的初次演出做好充分的准备,而且他们的表现也不会显得太过生硬。
年龄较大的演员有更丰富的履历,虽然他们中的很多人对于美国观众而言都不太了解。在演技方面,厄沙迪表现得最为突出,因为他把巴巴这个人物演绎得很有人情味,同时也柔和了小说中相应人物的形象。这是一个令人感动的角色。
在《追风筝的人》里,真实性是一个重要的特点。尽管那时的条件并不容许在这个国家进行拍摄,福斯特最后选择了中国的取景地。
追风筝的人创造出一种独一无二的空间和时刻,从而使观众陷入,并将其带入其中。整个观影体验就像置身其中。影片既残忍又动人,
《追风筝的人》以一种倒叙的手法将阿米尔和他的朋友哈桑的故事,以一种记忆的形式呈现出来。
这部电影最感人的地方,就是阿米尔最终改变了自己懦弱的性格,在电影的最后,他跑去给小男孩拿起了一只风筝,就像哈桑十二岁时说的那样,“为你,千千万万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