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参考历史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相关文献来源。
(北汉 刘崇)
北汉开国皇帝刘崇,年轻的时候是个流氓。
二十岁之前,刘崇不劳动,不干活,不学习,一点正向的事情他都不干,他唯一的爱好,就是赌博,反正说来说去一句话,哥们就是瞎混。
但是这样一个人,做了皇帝,还是开国级别的皇帝。
其实这种事情在五代十国时期并不少见。
后梁开国皇帝朱温,史书说他“不事生业,以雄勇自负,里人多厌之”,就是说他不干活,还爱做梦,一直觉得自己能干大事儿,乡亲们都很讨厌他。
后周的开国皇帝郭威,喜欢赌博,爱好饮酒,好勇斗狠,大家都很害怕他。
前蜀开国皇帝王建,典型的无赖之徒,年轻的时候他是偷过牛,杀过驴,贩卖过私盐,反正没干过正经事儿,他本人更被人冠以“贼王八”的绰号。
那么问题来了,这种现象和我们平时所受到的教育是不同的,我们被教育要用功读书,因为知识才能改变你的命运,我们要刻苦学习,因为天道酬勤,勤劳才会有收获,我们要善良,因为善恶有报,我们要拥有高尚的品德和情操,因为这才是成就功名事业所必须具有的品质。
然而,在五代十国时期,这似乎行不通,不仅行不通,而且好像还是反着来的。
要解读这个现象,我们必须从五代十国这一时期的特征开始说起。
(乱世 五代十国)
五代十国的核心特征是什么?是军阀割据,军阀是这一时期占据绝对主导性作用的势力,就是说如果五代十国是一部电视剧,那么主角肯定是这些大大小小的军阀。
如果在一个时代里,军阀是主角的话,那么这个时代必然是武力至上的,谁的兵强,谁的马壮,谁的拳头硬,谁说话就好使。
同时,军阀除了攻城夺地,不断的发动战争之外,他们还有一个特质,就是他们的存在,会把传统的儒家伦理和贵族门阀制度给破坏掉。
伦理不存在了,制度不存在了,那么道德上的约束就被弱化了。
在以前礼教森严的时代里,个人品质,个人道德那是很重要的,比如说你很有能力,很有才华,但是你不孝,不忠,不义,你在道德上有缺陷,或者你嫖过娼,偷鸡摸狗过,你在行为上有污点,那你就很难被大家认可,不被认可,就难以获得机会,没有机会,那你想要实现身份阶级的跨越,只有四个字可言,难比登天。
你想要入仕考科举,你没那个资格,你想要应征入伍,军队里也只要身家清白干净的,可以说你是寸步难行。
但是乱世不一样了,饥民遍地,析骸以爨,烽火连天,到处都是混乱,饥饿,是杀戮,是战争,在这种境地下,仍旧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那当然是难能可贵的,可这毕竟只是少数人才能拥有的品质,大部分人要面对的是生存的压力,而且这种生存压力是迫在眉睫的,所以实用主义开始大行其道。
谁管你是好人是贤人是圣人?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你不杀人,人就杀你,你不吃人,人就吃你,他偷的来鸡摸的来狗,他就能活下去,你做不到,你就是死路一条。
(黄巢起义)
所以,越是乱世之际,这些摸爬滚打的小人物,小流氓,小无赖,他们就越容易脱颖而出,因为他们无论是抗压能力还是生存本领,都要远远强过一般人。
而且,乱世打破了已经固化的社会阶级,给了底层人物十分罕见的通往上层的机会。
我们知道唐朝有五姓七望,有世家大族,社会资源和权力门路基本上都被固定的一群人所掌握,像唐朝乾符年间,有个叫做黄巢的人,能文能武,很有才华,写得一手好诗,他就一直想要改变自己的地位,他要从百姓变成士,所以他就不停的去参加科举考试,但是每一次都失败了。
失败的原因,不是因为他没有能力,而是因为阶级已经固化了,你黄巢不是士族,不是门阀,你没有背景,你没有人脉,你和上流社会产生不了任何关联,那你就是上不去。
所以,突然有一天黄巢就意识到了,这长安城自己不一定要考进去,也可以打进去,所以才有了后来的黄巢起义。
那说白了,黄巢起义这种全国性的,足以颠覆中央政权的混乱,其实就是黄巢在给自己这种小人物制造机会。
不乱和乱世,两种社会状态,对于一个人的评价标准和适应性,是完全不同的。
在乱世背景下,小人物的流氓无赖成了生存智慧,他们的泼皮习气成了权谋手段,他们的道德污点,反而成了枭雄本色。
而如黄巢这样的小人物,在大唐末年又何止千千万万,由黄巢起义而逐渐开始的五代十国乱世,正是这种小人物改变命运唯一的机会。
有,且仅有一次。
所以,不是他们缔造了时代,而是时代选择了他们。
在这个混乱无序的时代中,人们终将明白,当生存成为第一要务时,道德与出身反而成为次要的“奢侈品”,而当社会秩序全面崩溃时,文明需要先向野蛮支付“赎金”——允许暴力集团暂时接管权力,以换取重建秩序的可能性。
(重铸秩序)
写出过大作《君主论》的马基雅维利说过一句话:缔造新秩序者,必须准备好下地狱。
北宋最终通过“文治”消化五代暴力遗产的过程,那就揭示了另一重历史智慧:文明的真正复兴,始于对野蛮赎买期的果断终结。
而刘崇的北汉,将会是乱世的最终章节。
二十岁之前,刘崇是流氓,而二十岁之后,刘崇是兵痞,跟着他大哥刘知远在军队里讨生活,后唐年间做了军校,后晋年间做了指挥使。
军校是小官儿,不值一提,指挥使倒是比较大了,但也未必是因为刘崇表现优秀才让他干的,多半是蒙他哥哥刘知远的荫,后晋当时封刘知远做了河东节度使,这是要职,那么给节度使的弟弟一个指挥使干干,也就是顺手的事儿了。
后晋之后的五代政权就是后汉,那后汉就是刘知远建立的,刘知远一朝称帝,老刘家的这些亲戚们自然是鸡犬升天,刘崇就接替了刘知远原本河东节度使的职务,驻防太原。
刘知远死了之后,接班的是儿子刘承祐,按理说自己大哥的孩子,刘崇应该尽心辅佐,但是他不,他对刘承祐一直没有感觉,不觉得小侄子有什么可效忠的,反而一直在合计,要成就他自己的功业。
刘崇手下有个叫做郑珙的大臣,这人也是个野心派,他就劝刘崇,说主公啊,天下大乱之际,正是英雄并起之时,您就甘心守着这么一块地方做个节度使么?
刘崇说那也没办法啊,不然我还能干嘛?
郑珙说不不不,主公大有可为,你看咱们在太原,太原旁边就是契丹人,你完全可以借防御契丹的名义,招兵买马,打造兵器,囤积粮饷,进一步的扩大自己的势力,现在后汉稳定,咱们就这么慢慢发挥发展,等到哪天出事儿了,那就是咱们起兵成事儿的好机会。
(倒行逆施 刘承祐)
刘崇十分认可郑珙的话,从此后他不仅广泛积粮,高筑围墙,充实兵甲,为了进一步的给自己做积累,他甚至叫停了太原地区对朝廷的税赋供给,小皇帝刘承祐对他有什么指示和安排,他也很不配合。
说白了,刘崇和后汉政权的臣属关系,那已经是名存实亡了。
之后就是刘承祐为了清除功臣而大开杀戒,逼得郭威造反,郭威起兵攻入后汉的都城开封,刘承祐也死了,所以郭威就控制了政权,那按理说这个时候郭威就可以称帝开国了。
但是,兵变的将领想要做皇帝,很容易遇到一个问题,那就是他武力上虽然可以占据优势,却很难在舆论上取得大多数人的支持。
你比如说郭威吧,他进入开封之后,他就很担心后汉的这些官员们能不能拥戴他,所以他就想了一个下策,他说我这趟来,我不是篡权夺位来了,而是清君侧来了,刘承祐无德,我把他杀掉,目的是为了拥立刘氏中有德的子弟,所以我就要拥立刘赟做新皇帝。
刘赟,刘知远的养子,当然还有种说法,说这个刘赟其实是刘崇的儿子。
这个时候的郭威,他刚刚控制朝政,时局还不是很稳,太原的刘崇听说郭威反了,他就算对刘承祐再没感情,但是后汉的刘氏皇权他肯定是不愿意让郭威给拿走,所以他立刻就要起兵南下,趁着郭威还没站稳脚跟,跟郭威争夺一下最终胜利者的这个席位。
但是,当听说郭威并不打算称帝,而是打算把皇位传给刘赟的时候,刘崇一下子就乐开花了,当即表示:
“吾儿为帝矣,何患!”
(黄袍加身 郭威)
我的儿子要做皇帝了,我还有什么可担心的。
所以,刘崇当即罢兵,而只是派了个使者到开封去探听消息。
使者到了开封之后,受到了郭威的热情接待,郭威为了表示自己的诚意,还指着自己的脖子说,这是我年轻的时候在脖子上纹的一个纹身,是一只麻雀,你看我这个样子,粗鄙落魄,怎么可能会做皇帝呢?所以请你家主公放心吧,让他不要对我有所怀疑了。
郭威这么一整,那刘崇当然是更加深信不疑,立刻就把所有兵力都退了回来。
太原少尹李骧,也是刘崇的谋臣之一,他是真着急,他觉得这主公太糊涂了,于是拼死劝谏,说万万不可退兵。
李骧的理由是,郭威既然已经除掉了刘承祐,就不再是汉臣,既非汉臣,又怎么可能再拥立一个刘氏的新帝呢?所以这不过是他的缓兵之计罢了,他终究还是要篡位自立的。
所以,我建议您火速出兵,先过太行山,再占据孟津,这样咱们扼住要害,郭威不敢擅动,他要敢自立,直接进军把他拿下,如果他真的拥立了刘赟,咱们再撤回来也是可以的。
您看,小小李骧,史书中并不知名,但通过他说的这些话,可以看出来,这是个奇才啊,进退之道,天下大势,人心权谋,他全都给刘崇整明白了。
刘崇就算是只猪,到这一刻也该恍然大悟了,可刘崇就是不听,他不仅不听,反而大怒,训斥李骧是个穷酸腐儒,是在阻拦刘赟登基为帝。
刘崇是越想越生气,当即就要杀掉李骧。
(奇才夭折 李骧)
屠刀悬颈,李骧在这一刻反而非常的平静,他哈哈大笑道:
我为一个傻子出谋划策,死也是活该。
随后李骧又说,我妻子患病,无人照料,我死了她也活不成了,让她和我同去吧。
刘崇也没啰嗦,直接把李骧和李骧的妻子给杀掉了。
杀完还不算,刘崇还把这事儿汇报给了朝廷,以此来表明自己的忠心,表示自己什么兵力调动也不会有,自己就等着刘赟称帝了。
可叹呐,真是可叹呐,如果刘崇当时能集结全部的兵力和郭威来个鱼死网破,那以后的事情,还真是未可知。
只是,历史总以承诺为诱饵钓起愚者的野心,却在兑现时刻将权力化作镜花水月——刘崇沉醉于血缘编织的帝王梦时,郭威的刀锋已悄然剖开后汉的黄昏。
虽然刘崇以后也会开国称帝,建立北汉,成为一代帝王,可实际上,他人生中最为重要的时刻已经过去,能改变他命运的唯一机会,他已经错过。
庄子有云: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
他的一生,已经就这么消无声息的,结束了。
参考资料:
《旧五代史·僣伪列传》
《新五代史·东汉世家》
曾国富.北汉局促河东的原因及其割据的条件.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2
刘丽影.辽朝对北汉存亡的影响.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