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待客:即便一碗白开水,亦是敬客之意丨周末读诗

新京报书评周刊 2024-02-17 13:10:20

老家关中地区,至今乡下长辈接人待物,犹存周秦汉唐古风,其于走亲戚尤隆。

小时候,亲戚之间颇多走动,一年之中按节气总有四五次,女看娘,外甥看舅舅,礼尚往来,你看望我,我再回看你。先民传下来的风俗,仍延续在古老的大地上。

过年走亲戚最为隆重。主家无论贫富贵贱,皆有个待客之礼,而礼本乎人情,即便端来一碗白开水,放在客人面前,亦是敬客之意。

撰文 | 三书

菜蔬野味,甘之如饴

明 戴进(传)溪谷采薇图(局部)

《诗经·小雅·瓠叶》

幡幡瓠叶,采之亨之。君子有酒,酌言尝之。

有兔斯首,炮之燔之。君子有酒,酌言献之。

有兔斯首,燔之炙之。君子有酒,酌言酢之。

有兔斯首,燔之炮之。君子有酒,酌言酬之。

这首宴请朋友的诗,主人应是一位穷困之士,或由贵族没落为庶人。从诗中氛围可以感知,普通人家待客之礼,尽管食物简朴,不过是从地里现采的瓠叶,也依然甘之如饴,主客尽欢。

此诗系雅乐,雅即正,雅乐即西周都城镐京地区的乐调。按照宋代朱熹的解释,《小雅》为燕飨之乐,《大雅》为朝会之乐,以《瓠叶》来看,确是亲朋燕飨之歌。这首诗全用赋体,诗中反复歌咏,又与风诗相近,主客礼让真诚,令人想见西周民风。

首句“幡幡瓠叶”,才开始唱,质朴气息便拂面而来。瓠即葫芦科植物的总称,这里应是葫芦的一种,其叶宽大,其味微苦,也许就是《诗经·匏有苦叶》中的匏,普通人家偶尔才吃。瓠叶类似南瓜叶,北方人不吃南瓜叶,就是没菜吃也不会想到吃这个,还有红薯叶也同样,初见南方人吃这些东西大为诧异。

主人待客,菜蔬只是瓠叶,着实贫寒了些,然而这个句子可爱:宽大的瓠叶,在田园风日里幡幡摇动。“采之亨之”,亨,同“烹”,即煮,想见主人在园里采瓠叶,又在灶间烹煮,热气蒸腾,清香满屋。采之,烹之,两个家常动作,写进诗里,倍感亲切,又有珍重之意,且这个句子音韵雅致,念出来就叫人欢喜。

杜甫在《赠卫八处士》诗中,写到卫八如何招待他,少年时的朋友,二十年没见,惊喜重逢,眼前的烛光,卫八的儿女成行,以及闲话故旧,皆有不胜今昔之感。那天晚上,他们说了许多话,但那些话都不记得了,难忘的是“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对于杜甫,对于后世读者,都是如此,我们最喜欢的也是这两句。春韭、黄粱,不过家常食物,但正因其家常,故愈觉亲切,愈感故人情深。

“君子有酒,酌言尝之。”古人待客,菜肴可以简朴,但须得有酒,酒以成礼,所以饮酒贯穿全诗。杜甫在卫八家做客,诗里亦有“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主人斟上酒,请客人尝之,燕饮如此开始。

下面三章,反复咏主客饮酒,献、酢、酬三个动词,颇有次第,叙写主客礼尚往来,每章饮酒前,先言烤兔肉,更饶兴味。“有兔斯首,炮之燔之。”兔肉在今天是难得的野味,在西周却是平常肴馔,和现摘瓠叶一样,都是主人家贫,拿不出丰盛的佳肴,为了待客临时猎取。有趣的是,诗中反复说兔子的头,表示惭愧,因所获兔子比较瘦,就显得头很大。

主向客敬酒,曰献,“君子有酒,酌言献之。”接着客回敬主,曰酢,“君子有酒,酌言酢之。”主客饮酒之间,烤兔肉叠现,气氛热闹欢欣。主饮过客回敬的酒后,再次酌酒献客,曰酬,“君子有酒,酌言酬之。”

西周礼乐隆盛,庶人之家招待朋友且如此有礼。后世逐渐从简,但礼仍通过饮酒酬酢来体现。杜甫居成都草堂期间,写过待客做客的诗,由礼节繁简可见主客亲疏,例如《宾至》与《客至》,“宾”“客”二字,宾更正式,客更亲密,所以《宾至》诗句就很客气,又是拜,又是谦,贵客来访,几令他惊惶无措,《客至》则随和欢喜,春水、群鸥、花径、蓬门,物与人都很自在,家常饭菜,樽酒旧醅,还隔墙呼唤邻翁前来共饮。

生刍一束,其人如玉

明 徐端本《杂画册》

《诗经·小雅·白驹》

皎皎白驹,食我场苗。絷之维之,以永今朝。所谓伊人,于焉逍遥?

皎皎白驹,食我场藿。絷之维之,以永今夕。所谓伊人,于焉嘉客?

皎皎白驹,贲然来思。尔公尔侯,逸豫无期?慎尔优游,勉尔遁思。

皎皎白驹,在彼空谷。生刍一束,其人如玉。毋金玉尔音,而有遐心。

同是《小雅》中的燕飨诗,《白驹》吟唱的场合更加庄重,且以白驹隐喻,向贤客反复致意,言辞谦恭有礼,活泼又雅趣,呼唤之,款待之,客固将辞去,乃惜别之,留恋之。

《毛诗序》认为,这首诗是大夫所作,刺周宣王不能留贤人于朝廷。朱熹《诗集传》看法类似,不过将焦点转移到贤者,曰:“为此诗者,以贤者之去而不可留也。”明清以后,普遍认为殷人尚白,大夫乘白驹,故将此诗定为周武王饯别箕子所作。汉魏时期,蔡邕在《琴操》中说:“《白驹》者,失朋友之所作也。”今人多承此说,以为留客惜别之诗。

前二章留客,反复唱叹,白驹是客人的马,亦比喻客人高洁。主人待客殷勤,由“皎皎白驹,食我场苗”,“皎皎白驹,食我场藿”可以体会,称其马为皎皎白驹,又放马去吃场圃的菜苗和豆叶,满满都是珍爱之意。

古人留客方式很多,著名典故如《汉书·陈遵传》中的“投辖于井”,为了不让客人走,主人竟将客人乘坐的车辖投进井里,借此强行留住客人。这首诗是将客人骑的白马拴住,设法叫客人再多留一会儿,“以永今朝”“以永今夕”,胜期难得,嘉客一去,不知又将于何方逍遥?

想必客人应是鲁仲连之俦,无心世俗功名,决意高蹈远引,优游隐遁山林,第三章于是换了一种留法:“尔公尔侯,逸豫无期。慎尔优游,勉尔遁思。”周天子封赐贵戚功臣,爵位有五:公、侯、伯、子、男,“尔公尔侯”为最高两级,公、侯皆作动词,主人劝客留下,为公为侯,以享安乐。正言之外,反言之,请贤者打消遁世的念头。

前三章主人竭力挽留,但客意已决,毕竟还是走了。末章送客,仍依依惜别,想他将在空谷逍遥,虽留不得,心仍爱之,“生刍一束,其人如玉。”临别寄言,希望客人勿绝音讯,“毋金玉尔音,而有遐心。”主人不忍客去,恋恋不舍,极其敦厚,极其高贵。

走亲戚待客之礼

何谓礼?究其本质,人待人的尊重之意,外化出来便是礼。上至朝廷,下至百姓,都讲一个“礼”字。礼于后来,愈演愈繁,乃至生出“伪”,但虚实之间,自有不言而喻的分寸,这很要紧。人生在世,不可能事事分明,人与人之间,也最多是止于礼,因为有礼,人世也才有风景,才不致荒淫。

若论待客留客,民间以过年走亲戚最为隆重。我记得小时每年正月初二,早上起来饭也顾不得吃,换上新衣裳,全家出发去外婆家,篮子里装着礼品:十个大白圆馍,这是走亲戚的标配,外加一斤白糖专门孝敬外婆,要走十里乡路,阡陌上,往来都是走亲戚的人。

外婆家宾客满堂,头门内外、堂间、屋里,闹盈盈都是客,舅舅和舅妈两边的亲戚,少说也有十几家。灶间和庭院都烧着大锅,油香扑鼻,差不多客都到齐了,就吃汤汤面,客全部围坐在饭桌前,有七八桌,主家好几个人端面,一碗一碗流水似的,油汪汪热气喷香,汤上漂着一层葱花鸡蛋,汤多面少,吃的就是个味道。下午两点多吃正席,先上几道凉菜,再上热菜,最后是新蒸的白馍馍,有时还有糯米蒸糕。正席男女分开坐,因男人要饮酒,虽乡下普通人家,亦主客酬酢,礼数甚敬。

正月天黑得早,客人吃罢正席,略坐一坐,便纷纷告辞。主家总要留客,尤其是自家亲姊妹,舅舅总拽着篮子不让走,有时也把篮子藏起来,直到眼看天要黑了,孩子哭闹,这才回礼,又是一番推让,好不容易送出门,送到村口,再送一程,终于止步了,还立在那里目送好久。

过年走亲戚很正式,饭菜也好吃,但我最怀念的还是平常日子去姑姑家。姑姑和姑父住在苹果园两间瓦房里,房前几垄菜畦,夏天芹菜长得旺盛,又有韭菜、西红柿、豆角、香菜,我喜欢看姑姑拔菜,更喜欢自己采摘,如陶渊明的“摘我园中蔬”。姑姑在灶间烧柴火,亮蓝炊烟漫出屋外,因我是客,姑父特为搬一张炕桌,置于园中空地上,我们就坐在苹果树下吃饭,正午风日闲静,枝叶间漏下花太阳,都成了面条和青菜的香。

本文为独家原创内容。作者:三书;编辑:张进;校对:陈荻雁。封面图为陆俨少画作《西天目山下农家》,有裁剪。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