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刑事法院(ICC)多年来被嘲讽为"纸老虎",只会对弱小国家发出逮捕令,却在面对强国时畏首畏尾。
然而,随着杜特尔特的“落网”,这一局面似乎正在发生惊人逆转,或将成为ICC翻身的关键契机,向世界证明“即使是最有权势的人也能被绳之以法”。
西澳大学副教授奥布莱恩对此评价:“目前,没有人把普京送上法庭,但事情可能会改变,杜特尔特事件证明:‘这是可能的’。”
那么,今日杜特尔特的命运,会否成为明日普京的前景?
——【·“铁腕总统”坐上了“海牙被告席”·】——
这位79岁的菲律宾前总统,曾因其不加掩饰的狂放言论和强硬政策在国际舞台上引发无数争议。
从2016年就任总统那天起,杜特尔特就开启了一场他自称的"国家净化运动"——这场所谓的"缉毒战争"最终导致超过6000名所谓毒贩被处决,而绝大多数人连基本的法律程序都未经历,就直接被枪决在街头或家中。
虽说这是杜特尔特被捕的理由,但此次被捕却并非源于多年的国际压力,而是来自菲律宾内部政坛的地震式变动。
菲律宾媒体揭露,马科斯家族与杜特尔特家族这两大政治豪门从合作伙伴变为水火不容的对手,最终加速了杜特尔特被送上国际法庭的进程。
杜特尔特在被捕前通过社交媒体表态承认责任,这番看似坦然的认罪,实际上为ICC的审判铺平了道路。
他那句"这是我的工作,我对此负责"的声明,在法律上等同于部分认罪,大大增加了定罪的可能性。
3月14日下午两点,杜特尔特将站在海牙的被告席上,面对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罪名之一——危害人类罪。
与ICC过往处理的庞杂案件不同,这次检察官对杜特尔特的指控异常聚焦:仅指控谋杀这一项具体罪名。
这种战略性精简被专家视为ICC“痛定思痛”后的重大策略调整,显示出这个国际法庭正在变得“愈发成熟和精明”。
——【·欺软怕硬的“非洲法院”·】——
为何说杜特尔特案具有“历史意义”?事实上在此之前,ICC长期面临的某种“存在危机”。
自2002年成立以来,ICC一直背负着沉重的争议——它被批评为"非洲法院",似乎只有非洲领导人才会真正面临审判。
而且由于科特迪瓦前总统巴博的无罪释放、刚果民主共和国前副总统本巴的成功上诉、针对肯尼亚总统肯雅塔的诉讼被撤销……这一连串的失败严重侵蚀了ICC的公信力,让这个机构在国际舞台上尴尬不已。
2023年3月,ICC对普京发出逮捕令,本应是其展示权威的决定性时刻,却因现实执行障碍成为其软弱无力的明证。
“宏伟的理想”与“执行乏力的现实”之间,存在巨大鸿沟。
ICC的生存危机在2023年底达到顶峰,其主席公开警告法院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威胁。
俄罗斯对ICC总检察长的制裁只是开始,今年2月,特朗普政府更是祭出了针对ICC的全面制裁措施,理由是其对以色列领导人的逮捕令"非法且毫无根据"。
这些来自大国的施压几乎将ICC逼入绝境。
——【·“普京豁免权”神话,会否崩塌?·】——
就在ICC处于生死存亡之际,杜特尔特案送来了一场及时雨。
加拿大犯罪学专家克斯滕指出,一位前国家元首的成功拘押,无疑向世界证明ICC仍然具有实质影响力,而且在危机时刻依然能够履行其核心使命。
普京案例,则是ICC面临的最大考验。
作为拥核大国的领导人,普京不仅有强大国家机器保驾护航,更关键的是,俄罗斯根本不是ICC成员国。
2023年的南非金砖峰会成为国际法与地缘政治角力的经典案例。
作为ICC成员国,南非本应逮捕被通缉的普京,却反其道而行之,向ICC申请免除这一义务。
尽管申请最终被驳回,但这一事件完美展示了当国家利益与国际法相冲突时,后者往往沦为牺牲品。
普京最终选择缺席,避开了法律风险,但也在某种程度上承认了ICC权威的存在。
2024年的蒙古案例更加发人深省,蒙古不仅没有逮捕访问的普京,反而以国宾礼遇接待。
这背后的现实考量一目了然——蒙古95%的燃料依赖俄罗斯供应,能源安全远比国际法义务重要。
这一事件无情地撕下了国际法面纱,揭示了赤裸裸的地缘政治逻辑:经济命脉往往比法律承诺更具分量。
西方人权组织对蒙古行为进行谴责:任何人,无论权势多大,都不应凌驾于法律之上。
ICC随后采取了前所未有的强硬立场,批评蒙古违反义务,并考虑实施制裁,同时驳回了蒙古的上诉请求。
这一系列行动表明,ICC正在努力摆脱无牙老虎的形象,重塑其作为“国际法守护者”的角色。
目前,国际法实施存在一项核心矛盾,即外交豁免权与追究战争罪责任之间的永恒冲突。
传统国际法体系赋予国家元首外交豁免的初衷是确保国际交往不受干扰,但这一制度在面对种族灭绝、战争罪等严重罪行时显得尤为荒谬。
ICC坚持认为重大国际罪行不应受豁免权保护,但这一立场在全球范围内遭遇强烈阻力。
中国对"政治化"和"双重标准"的批评,以及杜特尔特支持者关于"干涉内政"的指责,反映了国际社会对ICC合法性的根本质疑。
由于ICC本身无法脱离“西方政治”的影子,导致其在本质上缺乏“客观公正”,基本上除了西方世界,谁也不认这条“路边的野狗”。
2015年南非拒绝逮捕巴希尔事件的后续发展就挺耐人寻味——南非最高法院认定政府违反了本国法律,表明即使在国家内部,对ICC权威的认识也并非铁板一块。
所以杜特尔特案之所以能取得突破,根本原因在于菲律宾国内政治天平的倾斜。
因此可以看出,国际法的执行最终取决于国家内部的政治意愿,而非条约文本本身的约束力。
而以普京的国内支持率来看……劝ICC还是死了这条心吧。
参考资料:
可以追溯澳洲美洲大屠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