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版知乎:美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帮助欧洲,为何欧洲要对抗美国?

梦里花又落 2025-03-18 13:19:27

3月12日,美版知乎(Quora)上一位名为理查德·洛克的专利律师提出了一个尖锐问题:

"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拯救了欧洲,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再次拯救了欧洲,建立了确保纳粹德国不会卷土重来的全球体系,用资金支持欧洲,进口欧洲商品并帮助欧洲市场,而现在欧洲却站在乌克兰一边对抗美国,这是为什么呢?"

这个问题立刻点燃了评论区,数百位网友纷纷表达看法,讨论迅速升温。

——【·美国真的"拯救"了欧洲吗?·】——

在评论区,关于美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角色的争论异常激烈。

一位网友"比利狗"直接质问:"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美国是如何拯救欧洲的?是派出一支未经训练、没有武器的军队吗?"

这并非无端指责,历史记录表明,美国直到1917年4月才正式对德宣战,当时一战已经进行了近三年。

更重要的是,美军抵达欧洲战场时面临严峻挑战:缺乏实战经验,装备不足,战术落后。

网友"金·鲍文"进一步指出:"这是一支未经训练的军队,武器不足或质量低劣,领导层也缺乏经验,他们花了数月时间才了解堑壕战的真相,并且几乎没有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任何重大战役。"

实际上,美军在一战中的伤亡人数约为11.7万人,相比之下,法国损失了140万人,英国损失了90万人,德国损失了200万人,俄国损失了170万人。

这些数字说明,当美军抵达时,欧洲已经承受了战争的主要重负。

对于二战,评论同样尖锐。

网友"珍妮·雷恩"指出:"美国在拯救欧洲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出现得非常晚)。

首先,英国及其英联邦国家抵抗了德国的侵略,而俄罗斯在战争中却改变了立场。

事实上,正是在东线战场上人数众多的俄罗斯人赢得了战争!而不是美国人。"

历史数据显示,美国直到1941年12月珍珠港事件后才正式参战,而欧洲已经在纳粹铁蹄下挣扎了两年多。

最关键的是,苏联在东线战场消灭了约80%的德军兵力,付出了超过2000万人的生命代价。

相比之下,美军在欧洲战场的牺牲约为18.6万人。

历史学家罗伯特·达莱克在其著作《罗斯福与美国对外政策》中指出:"美国的工业实力和后勤支持无疑加速了盟军的胜利,但将美国描述为欧洲的唯一救星是对复杂历史的过度简化。"

——【·乌克兰危机,成为美欧关系的新裂痕·】——

当前美欧关系紧张的核心在于对乌克兰危机的不同立场,特朗普重返白宫后,美国对乌克兰的政策发生明显转变。

网友"布伦顿·巴塔姆斯"分析道:"美国现在对乌克兰这样做,只是想在战争期间得到回报。

迫使乌克兰签署矿产协议或停止军事援助。

如果乌克兰垮台,对美国来说无关紧要,他们会责怪泽连斯基。

唯一不会发生这种情况的方法就是欧洲站起来反对美国,并大幅增加对乌克兰的援助。"

实际情况确实如此。

根据《华盛顿邮报》2025年2月的报道,特朗普政府提出的"和平方案"要求乌克兰放弃约20%的领土,并承诺在未来10年内不加入北约。

这一提议在欧洲引起强烈反弹,德国、法国等国领导人公开表示,以牺牲乌克兰主权为代价的和平协议不可接受。

欧洲各国随即加大对乌支持力度,2025年初,欧盟追加500亿欧元军事援助,英国也重申坚定支持乌克兰的承诺,这种政策分歧反映了美欧在地区安全理念上的根本差异。

乌克兰问题之所以如此敏感,还与1994年布达佩斯备忘录密切相关。

当时乌克兰放弃了苏联遗留的核武器,换取包括美国在内的大国承诺保障其主权和领土完整。

国际安全专家认为,背弃这一承诺不仅损害国际法信誉,还可能向全球发出危险信号:拥有核武器或许是确保国家安全的唯一途径。

——【·美国全球战略的转变·】——

评论区中,一位名为"库蒂亚帕"的网友提供了深刻分析:"二战后美国的全球霸主地位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当时无与伦比的经济实力。

战后,美国控制着全球GDP的65%左右,成为无可争议的经济和军事超级大国。

然而,今天的情况大不相同。

中国、印度和其他新兴经济体的崛起极大地改变了全球力量平衡。"

这一分析准确捕捉到了美国全球战略转变的根本原因。

根据世界银行数据,美国在全球GDP中的份额已从二战后的近65%下降到现在的约24%。

与此同时,中国经济规模从1990年全球第10位跃升至如今的第二位,印度也已成为全球第五大经济体。

面对这种变化,美国政策出现了明显调整。

特朗普的"美国优先"政策强调减少海外承诺,重新评估全球同盟关系,优先考虑国内经济发展。

这与二战后美国构建的自由主义国际秩序理念形成鲜明对比。

乔治城大学外交政策专家查尔斯·库普钱在其最新研究中指出:"特朗普政府的外交政策标志着二战后美国最重大的战略转向,从'自由世界领袖'转变为'谨慎的强权',更注重直接国家利益而非意识形态扩张。"

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唯一超级大国,北约东扩成为欧洲安全架构的核心。

从1999年波兰、匈牙利和捷克加入北约,到2004年波罗的海三国和其他东欧国家加入,再到近年来北马其顿(2020年)加入,北约东扩不断推进。

然而,这一进程也引发了俄罗斯的强烈不满,普京多次公开表示,北约东扩威胁俄罗斯安全。

2007年慕尼黑安全会议上,普京明确警告西方:"北约东扩是对俄罗斯直接安全威胁的严重挑衅。"

与此同时,欧洲在安全与防务上对美国的依赖日益成为问题。

尽管北约规定成员国应将GDP的2%用于国防开支,但截至2023年,仅有11个欧洲成员国达到这一标准。

德国作为欧洲最大经济体,其国防开支直到俄乌冲突爆发后才开始大幅增加,这种依赖导致欧洲在面对俄罗斯威胁时处于被动地位。

正如前北约秘书长拉斯穆森所说:"欧洲国家太长时间依赖美国的安全保障,而忽视了自身防务能力建设,这使得欧洲在危机时刻缺乏战略自主性。"

2022年2月俄罗斯全面入侵乌克兰后,美欧立场一度高度一致,拜登政府提供了超过1200亿美元军事援助,欧盟也提供了约900亿欧元支持。

随着战争进入第三年,美国支持态度开始动摇,民调显示,美国公众对援助乌克兰的支持率从2022年3月的73%下降到2024年12月的41%。

与此相反,欧洲公众支持援助乌克兰的比例仍保持在60%以上,特别是在波兰、波罗的海国家和北欧国家,支持率超过75%。

——【·美欧价值观与利益差异·】——

评论区中,不少网友指出美欧之间存在着深层次的价值观和利益差异。

网友"罗伯特·厄普肖"写道:"欧洲(极右翼匈牙利除外)感到被背叛。

欧洲还没有改变(目前还没有),改变的是美国,而且是变得更糟了。"

实际上,美欧在多个关键问题上确实存在分歧。

在气候变化方面,欧盟坚持《巴黎协定》目标,而特朗普政府则退出了该协定。

在贸易政策上,欧盟支持多边贸易体系,而美国则更倾向于双边协议和保护主义措施。

更为关键的是,欧洲对俄罗斯能源依赖与安全考量之间存在矛盾。

德国前总理默克尔推动的"北溪-2"天然气管道项目就是典型例证,该项目在确保德国能源供应的同时,也增加了对俄罗斯的依赖。

美国国内政治对其外交政策的影响也不容忽视,美国两党对外交政策的分歧日益扩大,导致政策连续性受到质疑。

每当政府更替,特别是政党轮替时,美国外交政策都可能发生显著变化,这使欧洲国家难以制定长期战略。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