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鲁晓夫政变全过程!朱可夫在会议上掏出手枪,当众扣押贝利亚

诺言的卿史录 2024-08-02 10:46:59

1953年3月5日,统治苏联近三十年的斯大林去世。

事出突然,原来其指定的接班人马林科夫还未完全掌控整个国家局势,某些重要权力一下子陷入真空状态。

同属苏共中央主席团的贝利亚生性机警,立即展开个人的进阶计划。

此时,苏美双方的冷战已经上升到了一个新台阶,如果美国趁机从中作祟,苏联将前途堪忧,必须快刀斩乱麻,尽快结束权力真空的局面。

同样身在苏共中央主席团的赫鲁晓夫,找到了时任国防副部长的朱可夫,请求其为了苏联的前途挺身而出。

四天后的苏共中央全会上,朱可夫按照事先的约定,掏出了手枪,当众扣押了贝利亚。

会议形势极其严峻,全场参会人员屏气凝息,静待事态的进一步发展。

最终赫鲁晓夫成功成为下一任接班人,那么,最终贝利亚结局如何?朱可夫结局又如何?

一、争夺

马林科夫、贝利亚和赫鲁晓夫同属苏共中央主席团成员。

论地位,马林科夫位居第一,圈内人士十分明白,他是斯大林同志钦点的接班人。

旁观者却看得分明,马林科夫根本无法接过“传国玉玺”,与斯大林相比,他处事不够果断利落。

每逢重大事件,总是会表现出些许的妇人之仁,这是理政者的大忌。

马林科夫

或许正是因为这样的性格,恰巧与斯大林形成互补,才使得其对这位马林科夫同志宠爱有加。

贝利亚则位居第二,掌管着内务部和安全部,也就是说国家的信息情报网,警察等重大权力全部系于此人之手。

斯大林在位期间,他乃是其最锋利的一把利刃,所向披靡,帮助其制造了多个冤假错案,以达到某些其他见不得人的目的。

因而,作为领袖的“白手套”,他的名声不佳,要想更进一步,十分困难。

贝利亚

反观赫鲁晓夫,倒是极具优势,虽然当前在主席团中排名居末,低调内敛,在党内的人缘又极佳,同时兼具斯大林的手腕与智慧。

聪明如他,一开始并没有表现出强烈的上位愿望。

任何一个团队的竞争,最终的胜利者往往不是刚开始就参与争斗的人,如同鹬蚌相争,最终得利的往往是渔翁。

赫鲁晓夫从一开始就决定当一名渔翁。

贝利亚急功近利,斯大林去世后的第四天,也就是3月9日的当天,他就开始了行动。

他深知自己名声不佳的劣势,故而,试图通过对几项冤假错案的平反来挽回声名。

斯大林去世前,闹得最沸沸扬扬的事件莫过于“克里姆林宫医生间谍案”。

身为这桩事件的谋划者,他十分清楚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

这件事情的发起者就是马林科夫,他听信了大夫吉马舒克的言语,认为苏联存在一个潜伏于医疗行业的间谍团队,他们以治疗高层权要为契机,展开秘密的谋杀。

斯大林的亲家,时任国家二把手的日丹诺夫就是死于这个团体之手。

因此,苏联的医生们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恐慌当中。

医疗行业是一个国家的民生领域,医生惶恐,自然不敢轻易为人医治,导致整个国家怨声载道,呼吁停止调查的呼声越来越高。

原来因为有斯大林的命令,他不敢提出反对意见,如今,他人已去世。

恰好可以借机往马林科夫的头上盖一顶“帽子”,削弱一下其威望。

事情按照计划进行,贝利亚因为平反了以“克里姆林医生间谍案”为首的多个重大案件,同时,又抓紧整顿内务部和安全部,刷新了个人在政界的形象。

马林科夫虽然为名义上的接班人,但是贝利亚的操作,桩桩件件全部指向自己,打得自己毫无还手之力。

他在政界混迹多年,明白如果其果真掌握了中枢,恐怕自己将不会有好果子吃。

必须予以还手,就在他一筹莫展之际,赫鲁晓夫找到了他,对之晓之以理,动之以国家大义。

在马林科夫看来,赫鲁晓夫上台,自己将处于绝对安全的地位,于是两人结成联盟。

面对来势汹汹的贝利亚,结成联盟的两个人又会作出什么样的举动呢?

二、高潮

贝利亚虽然占尽了优势,但是他没有掌握军队,这才是掌握绝对权力的关键。

赫鲁晓夫立即联系自己的老朋友朱可夫。

朱可夫乃国防部副部长,朱可夫又与国防部长布尔加宁关系非常好,两人同时站到了赫鲁晓夫一方。

苏联外长莫伏波夫、科学院院士米高扬等人经过仔细考量,最终选择了赫鲁晓夫。

通过以上几人的身份可以判定,军队、知识分子和国外力量已经掌握在赫鲁晓夫手中,他完全具备了与贝利亚一决高下的资本。

然而,没有到决战时刻的来临,谁要说不准到底谁胜谁负?

1954年6月,最高潮的时刻来临,苏共中央大会召开,双方正式抢夺一号人物的交椅。

贝利亚认为经过三个多月的准备,一开始表现出势在必得的劲头。

没承想赫鲁晓夫半路杀出,在大会上细数其犯下的种种罪行,其中包括令其难以活命的叛国罪和间谍罪。

面对指控,贝利亚据理力争。

朱可夫早就做好准备,控制了会场的内外,说着他掏出手枪,黑洞洞的枪口指向自己的时刻,贝利亚才意识到失败。

紧接着他被逮捕起来,关入监狱当中。

赫鲁晓夫采取了一系列稳定人心的政策,迅速站稳了脚跟。

反观贝利亚,与之形成鲜明对比,他试图在审判台上作出反驳,只是反驳是那样地苍白无力,因为结局已经注定。

他明白自己根本没有生还的可能,历史上无数的实践经验已经说明这一点,他托付看守人员,希望他们能将自己死亡的消息告知儿子。

1953年12月23日,贝利亚走向了人生的终点,一颗子弹将他送向了另外一个陌生的世界。

在那个世界里,或许他能看到斯大林,不知两人又会聊一些什么内容?

朱可夫因为拥护有功,没多久,就升任国防部部长,如同护法金刚,以绝对的实力护佑着赫鲁晓夫的地位。

三、结语

权力的更迭向来充满着尔虞我诈,血雨腥风,江山如此多娇,无数英雄甘愿为之折腰。

其中的是非曲直,实难用善恶对错区分。

以上政变,到底谁是正确的?谁是错误的?谁是正义的?谁又是邪恶的呢?谁又能给出一个公正的评价呢?

参考资料:

唐士润 《赫鲁晓夫成为苏联领袖是历史发展的选择》

0 阅读:2

诺言的卿史录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