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中印战争,肯尼迪赫鲁晓夫一致认为中国不会开战,也打不过

诺言的卿史录 2024-07-31 10:46:38

“我想了十天十夜也想不通,为什么尼赫鲁要搞我们?”

1962年的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毛主席在一次谈话中说了这句话。

如今60年过去,当我们回顾这段历史会发现:

印度方面无论是在战前准备,战略战术亦或是外交策略上,都有着超乎想象的神奇操作。

可就是这一系列神操作,竟然能成功地忽悠了美苏两大强国的领导人——赫鲁晓夫和肯尼迪。

双方都产生了这样一个判断:中国不会跟印度开战,就算是真的开战了也打不过印度。

最后的事实如何,作为后辈的我们早就知道了。

但尼赫鲁带领的印度究竟做出了怎样的神奇操作,能忽悠到两大强国都给他帮腔?

又是为什么能把表面上的一手好牌打得稀烂?

一、先入为主的傲慢

1947年,“印度”从一个地区称谓正式成为了一个国家。

尽管只比中国早了两年,但印度还是自诩为第三世界的带头大哥,在1961年还成为了不结盟运动的领袖。

由于直接继承了殖民地的几乎全部遗产,印度在建国之初的时候,确实有着一定的经济和建设基础。

再加上美苏两国的支持,让印度的起步阶段就有着不错的前景。

无论是国际关系还是国内基础,在刚开始的阶段起点都是比中国要高的。

1953年,美国同中朝两国签订了停战协议,抗美援朝作战正式结束。

在朝鲜战争期间,印度作为所谓“调停国”,其实并没有怎样深入地去参与战场研究和对前线战争的认知。

相反,由于曾经身为殖民地,他们很乐意从西方媒体的各种报道中,来了解他们“北边的邻居”。

这些媒体的报道中,除了“一战歼灭几万名志愿军”就是“一天之内攻占几座城市”这种不实报道。

这就导致了印度方面天然对我军战力有着严重误判。

而朝鲜战争结束后,印度方面负责送回我军被俘战士。

在送回这些战士的时候,他们观察到战士们情绪低迷,便认为我军战士的战斗意志不顽强。

这虽然不是印度挑衅我们的主要原因,但其实,在这次近距离观察我军战斗水平的绝佳机会中,印度选择了错误的观察方向,并对我军做出了严重的误判。

这对后面发生的中印战争结果走向有着不小的影响。

同样让印度对我军产生傲慢和松懈的,是我国对于边境领土的态度和印度激进的边境政策的交锋。

其中还掺杂着印度国内狂热的民族主义。

我们比较熟悉的是我们本身的边境领土态度:

是我们的,寸土不让;争议领土,解决争议;暂时没办法解决的,暂时搁置,共同开发。

而在印度,情况就大不一样了。

首先是当时印度日益高涨的大印度民族主义。

这其实脱胎于殖民时期的英国政府,是一种政治战略思想。

宽泛地理解为整个印度次大陆,包括向北至喜马拉雅山北麓,都属于“印度”这一地理概念。

等到尼赫鲁执政,他将这一地理政治战略思想转变成了他的执政思想。

印巴分治只是暂时的,印度和巴基斯坦必然要进行统一。

同时印度应该朝着更大的版图扩张,直到建成一个超级大国。

这种思想立即掀起了印度国内上至政府官员,下至农民百姓的支持和拥护,使得尼赫鲁的声望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而大印度思想,也随着尼赫鲁的书《印度的发现》中写的这样一句话:

“印度要么做一个有声有色的大国,要么彻底成为一个三流国家。”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膨胀。

早在一千四百多年前,唐太宗就告诉过政治家们这样一个道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通过宣传大印度思想来获得国内民众支持的尼赫鲁,势必会被绑在民意这架马车上,被推搡向前。

所以印度几乎对周边的任何一个国家,都进行了十分激进的边境领土政策,这种方式在当时的南亚次大陆上的确使得印度尝到了甜头。

包括在对不丹、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等国争议领土事实上的“抢夺”中,总是自己这边表现得强势,对面就退让。

这其实形成了一种正循环:我强势,你退让,我抢占土地。

如同《过秦论》中说的那般:“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当然,印度是让别人割的那一方。

印度人于是便理所应当地认为,对付中国也可以如此。

这就是印度的第一个神奇操作:为了维持国内统治而把自己推向了国际的争端。

二、不约而同的想法

其实在1960年2月6日,苏共中央委员会的会议上,曾经讨论过印度与中国的领土纠纷问题。

当时的他们还认为,印度这样一个在军事和经济方面远比中国软弱的国家,妄想对中国发动军事进攻进行侵略,是完全不严肃的。

不过这样的讨论结果,并不是单纯地在帮中国说好话,这背后还有一个目的,那就是讨论是否要对印度进行军事援助。

为什么苏联要选择帮助印度呢?这件事还要从1957年说起。

当时中国十分想解放台湾,但并没有可观的海上力量来对付美国的舰队。

赫鲁晓夫于是在1957、1958两年之间多次提出中苏建立“联合舰队”的说法,帮助中国对付美国海军舰队。

但这种行为在我们看来就是“老大哥的手伸得太长了”。

解放台湾是我们的家事,你作为一个外人总是不太好来插手的。

1958年8月23日,中国军队进行了金门炮击行动。

这一行动竟然招致了赫鲁晓夫的指责,他认为我们进行军事行动没有提前告知苏联,违背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其实背后的意思很明显:之前我说组建联合舰队帮你打你不肯,现在你竟然自己行动,是不是觉得自己翅膀硬了?

1960年7月,赫鲁晓夫又单方面决定撤回在华的苏联专家,这使得中苏关系进一步恶化。

于是在同年8月,苏联方面事实上就已经开始讨论援助印度军事装备以对付中国的问题了。

相比于中国这个“有自己想法”,还时不时跟“老大哥”呛上一嘴的小弟,印度这个小弟那是一等一的听话。

在印度方面,尼赫鲁因为国内越发狂热的大印度民族主义思想,不得不调整外交方式,变得更加强硬、狠辣、甚至不讲道理。

这也给了赫鲁晓夫当局一个错觉:印度是一个可以扶持起来帮助自己的第三世界国家。

所以当得知中国三番五次警告印度不要过分,否则将遭到还击的时候,赫鲁晓夫却表示:

“中国不会开战的,如果他们真的要开战,那就让他们吃点苦头,长长教训。”

这里所谓的“吃点苦头,长长教训。”深层意思自然就是让中国军队见识见识苏联的先进武器。

抱有同样想法的还有当时的美国总统肯尼迪。

当时的美国急需在亚洲的大陆板块上找到一个自己的代理人。

日韩等国虽然可以称得上马首是瞻,但终究属于大陆板块外的岛国。

而印度所处的南亚次大陆,刚好是一个足够给中国这样有着“红色基因”国家威胁的好位置。

如果能够将印度培养成美国倡导的体系在亚洲的典范,对于“遏制”红色基因在亚洲其他国家的传播和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而让美国确认印度是一个可以扶持的对象有两个方面:

其一,作为前英属殖民地,印度的统治阶层事实上天然对西方有着亲切感。

其二,印度对其他周边国家激进的边境领土行动可谓是百战百胜,这让美国认为印度有着相当程度上的军事实力。

而在他们看来,中国虽然之前打赢了抗美援朝,但那毕竟是十几年前的事情了。

现在中国面临的是国内各个行业百废待兴,国外又同苏联有了矛盾,这就是内忧外患。

内忧外患之下,与印度进行一场战争是极为不明智的。

这就是印度的又一个神奇操作:能让美苏两个当时不对付的两强都去帮他站场。

三、空前膨胀的判断

其实直到现在,我们看一下,印度手里拿到的都是好牌。

国内因为大印度主义而比较统一地支持尼赫鲁;国外一方面在邻国争端中占尽便宜,另一方面还有着世界两大强国的帮助。

可坏就坏在,印度的这一手好牌都甩在了和中国对局的牌桌上,而中国是被印度给强拉上牌桌的。

而且印度只是抓到了一手好牌,却根本不知道怎么打,当它想出牌的时候,却发现每一张牌的时机都不是很对。

首先就是印度国内空前高涨的大印度主义,让尼赫鲁不得不对中国采取强硬的态度,而中方多次的和平商谈的申请也被尼赫鲁及其当局认为是中国政府方面的示弱。

这让印度对中国西藏方面的入侵肆无忌惮。

其次则是1961年果阿事件中,印度军队极为简单地就击败了当地地葡萄牙警备队,结束了葡萄牙对这里长达数百年的殖民统治。

一时间,无论是国际上还是印度国内,都感觉印度已经武德充沛了。

既然印度作为一个第三世界国家都已经可以击败老牌殖民帝国的军队了,那对付同为第三世界国家,并且还是穷得叮当响的中国,岂不是手到擒来?

这是当时的印度人最普遍的想法。

印度官方甚至公开发表文件称:

一个印度士兵的战斗力能抵得上六个中国士兵的战斗力。而中国在西藏的后勤基建在当时并不发达,双方能够部署的兵力都比较有限。

换言之,印度官方这份公开文件的意思很简单:一旦印度和中国开战,印度将摧枯拉朽般击溃中国军队。

这份公开文件不单单是在鼓舞国内民众,更是在给国际社会尤其是美苏两国释放信号:印度绝对能够战胜中国。

1962年,印度释放了信号,要进一步向着中国西藏内部深入。

与此同时,印度军队已经深入中国边境,甚至有些哨所都修到了中国哨所的背后。

同样是在这一年,大批的军事援助装备被送到了印度,随之悄悄到来的是六亿美金。

印度人野心勃勃地邀请中国军事团队到印度,观看军事阅兵,从而向中国军方秀肌肉,试图用他们“充沛”的武德,使中国军队对印度军队感到恐惧。

尼赫鲁更是对自己的民众们信誓旦旦地表示:

“印度军队已经做好了全方位的准备,和中国的战争只不过是一次简简单单的高山旅游,况且,中国人根本不敢同我们开战。”

这就是印度的第三个神奇操作:罔顾事实,无限唯心。

那么中国真的不敢和印度开战吗?

四、勿谓言之不预

或许在大部分政客的眼中,不与印度方面起冲突是当时最好的选择。

可伟人的战争思想中有这么一条:“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1962年9月22日,人民日报发表文章《是可忍,孰不可忍》,文章的最后,有七个字正式成为了我们的官方警告用语:勿谓言之不预也!

印度人以为的胆怯,不过是我们热爱和平的忍让;

印军秀出来的肌肉,只被我军认为是银样镴枪头;

尼赫鲁所谓的大印度主义,永远只能活在幻想中。

几千年的棋局来来回回换了多少人,谁又曾把我们真的赢下桌?

数条公路修建完成,各大部队整装待命。

当听闻金珠玛米要把侵略而来的印度军人赶出去,西藏人民手提肩扛,用牦牛代替汽车,组成了运送物资补给的血管。

那么,我们要面对的是怎样的对手呢?

狂妄叫嚣着却从不曾踏足过喜马拉雅山脉范围的印度政客,躺在首都花天酒地的印军高层,一个从没有上过战场的最高军事指挥官,以及吃不饱穿不暖,连地图都没有的印度边境军队。

结尾

那曾经被印度军方拿来耀武扬威的第四师,成为了我军第一块试金石。

印军号称“红鹰”的第王牌四师第七旅,面对西藏军区55师昌都分区边防团的进攻,仅仅数小时就溃不成军,旅长达尔维准将被俘。

还沉醉在美梦中的尼赫鲁不知道的是,这才仅仅是个开始。接下来的三十二天,我们将送印度一场持续六十余年的噩梦。

此时,之前信誓旦旦地拍着胸脯认为中国不会开战的赫鲁晓夫和肯尼迪,又在做什么呢?

参考资料:

1、中国政府在中印边境战争期间和平解决边界争端的努力《当代中国史研究》 2013年第5期

2、毛泽东边防思想研究《毛泽东思想研究》2013年第1期

1 阅读:314
评论列表
  • 2024-08-12 10:53

    敢和中国开战,印度是吃错药了的迷之自信!过去不行,现在也一样!

诺言的卿史录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