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华美:国赛舞台露峥嵘

茗人说茗事 2025-02-21 01:07:29

——记以匠人之心致力彭州茶业复兴的刘华美

彭州,被茶圣陆羽誉为“剑南以彭州上”的千年茶乡,拥有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与茶树资源。由于近代茶产业变迁,彭州茶一度沉寂。事业发展的机遇总是给有准备之人的。刘华美因为彭州茶文化历史底蕴的召唤,更因为他看到了生态优势的开发潜力——“大熊猫国家公园范围内的茶园,是成都茶业不可复制的生态名片。”因此胸有成竹地选择扎根于此事茶业。

在农业农村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华全国总工会联合举办的第六届全国农业行业职业技能大赛茶叶加工工(精制)技能竞赛决赛上,成都制茶师刘华美凭借扎实精湛的技艺荣获二等奖,这不仅是对其个人实力的肯定,更是让沉寂近百年的彭州茶重新进入大众的视野。

这次大赛吸引了全国16个省(区)的63名顶尖选手参赛,刘华美通过层层选拔并经理论与现场实操双重考核能最终站上国赛领奖舞台,其晋级之路可谓“冰冻非一日之寒”:2020年,在四川首届“蜀茶杯”职业技能竞赛中斩获茶叶加工项目一等奖;2021年,代表四川参加全国“永川秀芽杯”总决赛荣获优秀奖;此次国赛摘银既彰显其在全国竞争中的实力,也彰显他及其团队从荒野茶试制到全国金奖、从非遗技艺传承到乡村振兴实践,以匠人之心致力于彭州茶业复兴的硕果。

拜师跟学何丽荣

刘华美现任成都荷堂茶学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制茶师。非科班出身的他,最初对制茶知之甚少,师承国家一级制茶师、一级评茶师何丽荣。2012年,他随师父何丽荣开启对彭州茶的系统性学习与研究。为弥补茶学理论短板,刘华美还自学茶学本科教材,系统钻研六大茶类工艺。他打破传统制茶师“专精一类”的局限,尝试黄茶、红茶、白茶、青茶等品类试制。历经数年实践,他逐步摸清了湔江河谷茶叶的适制特性并形成“荷堂茶学”独特的制茶风格——既保留传统黄茶的温润醇厚,又融入现代工艺的清新灵动。

非遗技艺传薪火

何丽荣所在的师门以“师徒制”传承传统技艺,其核心技艺“湔江黄茶”已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刘华美制作的湔江黄茶连续三年斩获全国黄茶斗茶大赛金奖;研发的湔江红茶在2023年“黄金白露杯”工夫红茶斗茶大赛中摘得桂冠。这些荣誉不仅为彭州茶正名,更让业界看到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结合的无限可能。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专家高度评价:“刘华美的作品既保留了陆羽笔下‘彭州上’的历史韵味,又赋予茶叶符合当代审美的活力。这种传承与创新的平衡,正是中国茶文化生生不息的源泉。”刘华美坦言:“师父的严谨与无私,让他深刻理解了制茶不仅是手艺,更是文化使命。”

乡村振兴做贡献

——“打铁还须本砧硬。”技术反哺乡村,是荷堂茶学的一大使命。为此,刘华美多次赴杭州茶叶研究所参加“茶园管理师”培训,将生态理念融入种植、加工全链条。其团队管理茶园严格遵循自然农法,禁用化学农药,通过生物防治与有机堆肥提升土壤活力,保障了茶叶品质。

——荒野寻茶破困局。2012年,为摸清茶叶分布,刘华美深入龙门山、丹景山等地,徒步荒野、风餐露宿,曾连续一周驻扎白鹿镇,只为探寻一株优质荒野茶树。他感慨“每一片茶叶背后,都是自然与时间的馈赠。”

——为乡村赋能技艺。在彭州敖平镇,利用制茶技艺研发出川芎叶茶,将原本废弃的川芎叶转化为高附加值产品;在白鹿镇,为当地茶农开设技能培训班,培养了一批制茶能手;在龙门山湔江源村,参与规划茶文化产业园,推动“茶旅融合”发展。

对于未来,刘华美有着清晰的规划:一方面,继续深化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推动茶叶加工技术标准化;另一方面,依托“一带一路”倡议,探索彭州茶的国际化路径,目标是:重振“‘剑南以彭州上’的千年茶乡之雄风,香飘向世界!”

从荒野茶农到国赛翘楚,从技艺传承到产业振兴,刘华美用十余年光阴诠释了何为“匠人精神”。在他的带领下,彭州茶正以生态为底色、以创新为引擎,书写新时代的茶业传奇。这片曾被历史尘封的土地,如今正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茶香袅袅,既是传统的回响,亦是未来的序章。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