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在他的日记里坦言:重庆谈判放走毛,全因这两点!

爱影视的爱啊 2025-02-21 09:57:27

1945年8月15日,抗日战争胜利之际,蒋介石三发电报邀请毛泽东“重庆谈判”。

明知是个鸿门宴,但为了能在战后构建真正的和平民主,毛主席将生死置之度外,决定赴约。

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可以说是身在虎穴。面对多年的对手,蒋介石怎会不对他有所筹谋?蒋介石一开始妄图设置“谈判陷阱”,甚至想在谈判中途拘留审判毛泽东。

但在谈判结束后,还是决定礼送毛泽东回延安。是什么让蒋介石的态度发生大转变?国民党败局已定之时,蒋介石是否后悔过当时的决定?

不仅仅是谈判桌上的较量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为争取内战准备时间、嫁祸共产党,分别于1945年8月14日、20日、23日连发三封电报邀毛泽东赴重庆“和平谈判”。

蒋介石算计着,若毛泽东不来,就给共产党扣上“拒绝和平、破坏民主、挑起内战”的帽子;若毛泽东前来,便伺机诱骗共产党交出军权和解放区政权。

共产党深知蒋介石的虚情假意,但毛泽东通过分析战后国际、国内的形势,决定冒险赴渝,化被动为主动。

8月24日,毛泽东复电蒋介石,表示愿商讨和平建国大计,委派周恩来先去重庆,自己随后就到。此番毅然决然的赴约,使得政治主动权从国民党向共产党转移,蒋介石反倒自乱了阵脚。

重庆谈判原本是蒋介石的假戏,毛泽东却“假戏真唱”,赢得舆论支持。蒋介石也不敢怠慢邀请来的共产党领袖,一面制定谈判方针,一面派张镇负责其安保工作。

8月28日上午11时许,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离延安,于下午3时30分抵达重庆九龙坡机场。机场戒备森严,蒋介石还派警卫组组长陈希曾协助安保。

现场迎接的有其私人代表周至柔;邵力子、雷震、郭沫若、陶行知等各界知名人士及八路军驻渝办事处、新华日报社工作人员等。

针锋相对,贏得主动

1945年8月29日至10月10日,长达43天的重庆谈判,从另一角度揭示了国民党的虚伪。

这场谈判源于国民党蒋介石最初笃定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不会赴谈,故而毫无准备。直至中共谈判代表团抵达重庆,一切谈判提案才得以拟定提出,国民党在谈判伊始便陷入手忙脚乱的被动境地,在国人和世人面前尽显其虚伪民主共和的丑陋面目。

谈判期间,毛泽东与蒋介石直接会见12次、晤谈8次。谈判内容分为两个层面,其一,主要探讨原则性与重大问题;其二,国共代表就具体问题展开商谈。其中,军队和解放区问题成为争论焦点。

中共坚持国民党承认人民军队与解放区政权的合法地位,国民党却以“军令政令统一”之名,妄图取消中共领导的军队与解放区。

谈判期间,军事斗争与桌上谈判始终相互交织。蒋介石为掌握主动权,下令国民党军队在多省进攻人民军队,寄望以武力逼迫中共代表屈服。

在蒋介石看来,若谈判不顺,可凭借武力解决问题。当时,国民党保存并扩充军队,接收日伪装备,获美国助力后,军事力量远优于中共。

因此,国民党中的顽固派大多不赞成谈判。陈立夫就主张对共产党“动大手术”,这使得双方对立情绪不断加剧,蒋介石也始终未放弃武力解决共产党的念头。

但是,毛泽东洞悉蒋介石“边谈边打”的策略。赴重庆谈判前,他向刘伯承等将领作出部署。彭德怀曾提议先打一仗,待挫败蒋介石的气焰后再去谈判。毛泽东更是与刘少奇长谈,要求前方和后方积极行动,揭露蒋介石的阴谋,坚决回击其挑衅。

谈判期间,主席由刘少奇代理,制定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战略方针,巩固东北根据地。凭一场上党战役歼灭国民党军队35000人,彰显解放区军民力量,有力配合了重庆谈判。

中国共产党顽强有力的回击,使得在谈判桌上赢得了主动权,提升了中共代表团地位。经多轮商谈与蒋毛多次会晤,双方均作出妥协让步。

10月10日下午,国共在桂园签署《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双十协定》)。国民党接受中共和平建国方针,协议以和平等为基础,长期合作、避免内战,共同建设新中国。

毛泽东何以能全身而退?

蒋介石习惯写日记,他将这次重庆谈判期间内心的复杂决策,皆在纸上流露出来。蒋介石初始策略以"保持克制与礼节"为基调,预判中共将提出超出预期的谈判条件。

面对毛泽东提出的"承认三民主义纲领"与"拥护蒋氏领导地位"等基础条款,蒋在日记中流露出满意态度,认为这体现中共政治立场的重大转变。

谈判的核心分歧聚焦于军事整编与地方政权问题。中共要求保留48个整编师编制,远超蒋预设的12个师上限。经多轮磋商,蒋在日记中记载,将限额提升至20个师,但仍强调"此乃最大让步"。

关于陕甘宁等五省及天津等市政权划分的要求,蒋视作"逾越底线"的政治挑战,用"僭越"二字批注。

9月中旬谈判陷入僵局,蒋的日记也出现重大转折:详细罗列对共产党的十余项指控,考虑启动司法程序扣押毛泽东。其中"何以对先烈"的诘问,折射其强烈的道德焦虑。

但现实考量最终占据上风,面度美苏国际压力、华北军事布局未完成、西南兵力薄弱等客观因素,蒋介石不会因为扣留毛泽东而让自己陷入被动形势。

蒋介石经过反复思量,最终决定于10月11日礼送毛泽东回延安。事后,蒋介石在官邸园林反复踱步,他日记里承认对毛泽东的礼遇实属"不得已之谋"。其策略构想转为"以礼化争",试图通过表面诚意瓦解中共斗志。

值得注意的是,蒋在当晚日记中既贬损毛泽东"城府叵测",又自信断言"其终难脱掌控",这种矛盾心态揭示其将谈判视作权宜之计,已暗自筹备武力解决的战略意图。

不出所料,《双十协定》签订后不久,蒋介石很快撕毁协定,大肆调兵遣将。1946 年 6 月发动了蓄谋已久的内战,还宣称要在3至6个月内消灭共军。但经过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中共控制长江以北,国民党败局已定。

1950 年蒋介石在日记中列了 13 条败因,最后归结为:未贯彻孙中山民生主义。其实胜负取决于人心向背,若早明白,他或不会为当初是否扣留毛泽东一事苦恼了。

0 阅读:3